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298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docx

佛心自现话题作文

“佛心自现”材料作文的审题

【作文材料】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波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

“我看你是一堆狗屎。

”而佛印则微笑着说:

“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

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

“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苏东坡一怔,揪着胡子只顾发愣。

要求:

(1)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立意作文;

(2)文体自选,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4)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个故事讲的不是科学真理,而是生活智慧;谈的不是如何改变世界,而是如何改变自己。

以此为题作文不是要你阐释佛理禅意,而是启示我们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对待这个世界。

“心美了,世界就美了”,这是一种境界。

可从如下几方面立意:

1、请给别人以掌声(学会欣赏别人,赞美别人;大家都这样,人际关系就会更和谐。

2、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3、心如明镜台(心湖澄澈)(心如莲花开)

你有一个怎样的心灵你就拥有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有美的心灵才能发现美,享受美好。

4、你是我的倒影(他人如镜映照自己)

透过你如何对待别人,可以照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站在这面镜子前,人看见的是人,狗看见的是狗。

心中有爱看这世界处处美好,一片祥和;心中有恨这世界一无是处,灰暗一片,外在世界难道不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吗?

人人都是一面镜子,照着别人,照着自己,照着大千世界。

当我们对着生活这面镜子微笑的时候,生活也会回馈我们微笑。

5、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有了全新的生活,美好的人生。

你给世界一个微笑,世界会还你一个微笑。

人心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客观情形,也有不同的反应。

半杯水,知足常乐者会说,“我至少还有半杯水。

”怨天尤人者,“我怎么就剩了半杯水呢?

心态改变,则事实就会改变。

心中是什么,则世界就是什么。

6、心中有佛

生活就是如此,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它,它就会回报你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倘若我们能够时刻做到“心中有佛”,让仁慈、善良、快乐、慷慨和爱在心底生根发芽,世界就会变得无比美好。

7、相由心生

生活中,你心中有善,你就能成为好人;你心中有恶,你就会成为恶人。

从本质上讲,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自己的心灵造就的。

8、小聪明与大智慧

苏东坡在心的修持上境界远不及佛印。

在这个故事里,东坡与佛印都只是一个符号。

东坡:

天下第一才子世俗影响文人相轻恃才傲物尖酸刻薄

占便宜争强好胜得意张扬喜欢耍小聪明

佛印:

修炼者觉者明心见性明澈境界内敛完满人格大智慧

9、锦心与绣口

语言是一面镜子。

你有怎样的表达,一般来说就会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

心中有佛,说出的是美语,心中有垢,

吐出的是脏言。

魔鬼眼里是魔鬼,上帝眼中是上帝。

 

 

市二模作文阅卷断想

市二模考试当天,巡视考场,特别关注同学们的写作情况。

时间只剩下60分钟的时候,很多家伙还在咬住笔头绞尽脑汁,愁眉苦脸,作思考状。

扫视同学们的试卷,看看他们的作文标题,什么样的都有,有“以德报怨”的,有“以人为镜”“友人如镜”的,有“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

看来,大家把佛印对待东坡那句“看你是一堆狗屎”的玩笑当成了对人的不尊重,或者由“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联想到朋友就是一面镜子,然后,再由此及彼,拿古人例子来说事。

阅卷场上,我不幸被抽中去批阅作文,于是,有幸阅读了本市高三同学的同一道材料的大批量的作文,所有能够围绕材料写作的文章,其立意无外乎这样几类:

(1)尊重说:

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2)交际说:

认为佛印掌握了语言交际技巧,而东坡不会;(3)品德说:

佛印对东坡的耻笑竟然不是生气,而是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说明他的品德高尚;(4)境界说:

认为佛印境界高尚,而东坡却很庸俗;等等。

只要审题基本正确,根据语言表达水平,得分在40分左右。

从整体情况来看,考场作文存在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第一,堆砌素材,以故事充当论据。

同学们大多在“用素材说话”,无论是持“尊重说”者,持“交际说”者,还是持“品德说”者,文章中都堆砌了古今中外的各色例子,用这些例子层层包裹着作者自己的思想,读者很少也很难读到作者的心声和他们真实的想法。

第二,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我们的作文教学已经走入了引用材料来说事的怪圈,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分析能力的缺乏,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能够规规矩矩地议论,进行分析阐述,不会摆事实讲道理,把问题说明白。

很多作文只是由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再引出一连串的故事来,整篇文章便是故事套故事,不知道如何从中提炼、挖掘出怎样的主题。

第三,对材料所包含的意义挖掘不够深,致使偏题现象严重。

在我所阅的几百份作文中,只有两份获得50分以上,那份获得57分的作文确是与众不同,整篇文章没有引经据典,通篇都是作者自己的议论,而且很有思想见地,这位作者告诉读者,不要是肤浅地曲解了“佛心自现”的意思,不要把它庸俗化。

这种构思就与一般作者不同,即所谓的逆向思维,但是,文章的长处在于,作者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处处句句传达着作者鲜明的思想观点。

阅卷场上,老师们不住地感叹:

复习至今,很多同学都被高考束缚住了,都为了高分,在寻求一种合理的模式。

这样长期反复的魔鬼式训练,结果把同学们的灵气磨灭掉了。

大家还感叹,同学们现在的作文水平已经比不上高二时候的水平了。

通过这次阅卷,我想,同学们应该尽快走出高考魔圈的束缚,回归本源,回到一种自然状态,回到过去那种敢于思考、勇于表达的自然自我状态。

其实,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一旦有了模式,它就会成为一种禁锢,把你原本具有的鲜活的思想捆绑起来,囚于笼中。

面对高考写作,我们千万不要期待有一种模式可以套用,有一把钥匙可以帮你正确解题,如果有,这把钥匙只能是你积极思考的状态,正确的思考方法,平时练就的相对深厚的语言文化积淀,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东坡与佛印

佛印根本并不打算出家为僧,并且他出身富有之家。

在皇帝对佛教徒赐予接见,以示对佛教抱有好感时,苏东坡就把此人推荐上去。

佛印在皇帝驾前力陈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皇帝一看,此人颀长英俊,面容不俗,说他若肯出家为僧,慨允赐他一个度碟。

佛印当时进退两难,只好答应出家。

 

佛印富有机智捷才。

在他和苏东坡有点儿哲理味道的故事中,有一个是这样的,苏东坡一天和佛印去游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一般认为能伏怪降魔,放在门口当然是把守大门的。

 苏东坡问:

“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 

佛印回答:

“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苏东坡问:

“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 

佛印回答:

“嗅,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 

苏东坡又问:

“她向谁祷告?

” 

“向她自己祷告。

” 

东坡又问:

“这是何故?

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

” 

佛印说:

“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

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

苏东坡说:

“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

举例说吧:

‘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

’还有: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 

佛印说:

“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有一天,他们又斗起禅机来了。

苏东坡首先问:

“印老,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学士像一尊佛。

”接着又反问他:

“你看老僧像什么?

苏东坡想了又想,见佛印禅师穿了一件黑色僧袍,人又长得胖,盘腿坐在那里,黑乎乎的一大堆。

于是便冲口而出,说:

“和尚活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听了,不怒反笑,默然不语,然后怡然自得地闭目养神。

苏东坡回到家里,高兴地对他的妹妹说:

“妹妹啊,从来与印老斗禅机总是斗不过他,今天不知是和尚倒霉,还是我苏东坡走运,总算斗得他哑口无言。

”接着便把他与佛印禅师斗禅的经过,绘声绘色地讲了一番。

苏小妹听后,首先禁不住“呸”了一声,然后便数落了苏东坡一顿:

“哥哥今天输光了矣!

你还自以为大获全胜是不是?

苏东坡翘起胡子,瞪大眼睛,问她这是什么意思。

苏小妹不急于告诉他答案,只问他:

“我且问哥哥,是佛名贵呢,还是牛屎名贵?

苏东坡说:

“当然是佛名贵罗!

苏小妹说:

“好道!

印老的见处是佛,哥哥的见处是牛屎。

请问,谁高谁低?

苏东坡一怔,揪着胡子只顾发愣。

苏小妹接着又说:

“印老心中装的是佛,所以他看人人都是佛;哥哥一开口就是牛屎马粪,你心中装的是什么?

可见印老的心境比你高啊!

他既然获胜,便见好就收,还同你啰嗦什么?

你就认了吧!

还有初中的老蔡给我讲过的: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苏东坡与佛印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中到镇江十一次,每次都要登上金山,饮酒赋诗,论佛抄经,与金山寺的住持僧佛印有莫逆之交,金山的佛印山房、楞枷台、妙高台、留云亭、玉带桥都留有他的足迹与故事。

  苏东坡与金山寺住持长老中的交往,要数与佛印最为深厚。

  佛印法名了元,字觉老,两岁时即琅琅诵《论语》及诸家诗,五岁诵三千首,后来成了有名的高僧。

东坡早年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即与佛印相识,其时佛印在一江之隔的庐山归宗寺,二人多有诗词唱和。

佛印主持金山寺后东坡每次经过润州,都要来看望他。

  一次,佛印陪苏东坡在山上山下漫步,走到白龙洞前,左右一看,连呼:

“好景致,好景致。

”久久不愿离去,兴致上来了,他索性宽衣解带,引吭高歌,手舞足蹈起来。

正在苏东坡得意之时,“扑通”一声,玉带掉到水里去了,这一下,苏东坡急了,佛印也急了,连忙脱掉僧鞋,跳下水去捞。

因为苏东坡的玉带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后来,就叫人造一座玉带状的小桥,从此金山多了一处建筑“玉带桥”。

  又有一次,苏东坡到杭州赴任经过润州,佛印留他住几天。

一天,佛印正准备为僧众说法,苏东坡来到了方丈室,尚未站定,佛印笑着对苏东坡开玩笑地说:

“从何处来?

此间无坐处。

”意思是不让东坡就座。

苏东坡也是机敏异常的人,一听知道并非熟不拘礼,而是和尚在玩什么机锋,便随即一想用禅宗之语答道:

“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

”佛印一听,东坡用起佛经典故了,也就趁势笑道:

“山僧有一问,学土答得出,即请从;否则,就将你身上的玉带留下,作为镇山之宝,如何?

  苏东坡一听,心想:

佛印是有心考我了,玉带是他从水里捞起来,现在想法子还要跟我要回去,不过,我也并不会被你难倒,就点点头说:

“可以,可以,一言为定。

”并把玉带解下放在茶几上。

佛印笑着不紧不慢地问:

“出家人四大皆空,五蕴非有,请问何处坐?

“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佛教认为是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五蕴”及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构成人身的五种因素。

是啊,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不是一无所有,空空如也么!

何座之有!

佛印这一问,倒把自恃聪明的苏东坡问住。

他一时想不出话,只好把玉带输给了佛印。

  佛印一见,大声道:

“多谢,多谢,收此玉带,永镇山门!

”并拿了一件袈裟走到东坡面前说:

“能有学士宝带镇我山门,是山门莫大荣耀。

这件袈裟请学士笑纳。

”苏东坡接过拱手致谢。

  事后,苏东坡为此作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纳裙相报次韵》两首:

病骨难堪玉带回,钝根仍落剑锋机。

欲救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应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后来,金山寺特建了一座留玉堂,东坡玉带成了供人观瞻的宝贝,堂里还供着东坡与佛印的铜像。

东坡身旁有一小童捧着玉带,佛印身旁有一小沙弥捧着衲裙,染示着东坡输玉带佛印赠衲裙的故事。

  东坡与佛印相互戏谑的趣事还有不少,常常相互开玩笑。

东坡爱吃猪肉,有“无肉令人瘦”的名言。

佛印每次款待东坡都破除佛门清规戒律,常烧肉给东坡吃。

一次,烧好的肉被人偷吃了,东坡佯装不知,佛印正又气又恼之时,东坡却趁此做了一首诗吟给佛印: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东坡字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佛印听了,一笑了之。

  苏东坡还应佛印之请,抄写了《楞枷经》四卷,木板刻印,流传保存下来。

《楞枷经》抄写处就是今楞枷台。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

苏东坡性喜交朋结友,自谓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儿妓女,无不可做朋友。

在他的一生中,曾广泛结交和尚道士,特别是与佛印禅师,极为友好,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留下许多轶事趣闻。

佛印禅师,自幼饱读经史,博学多才。

熙宁年间,因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始前来京师暂住。

那时,东坡在直史馆任职,佛印慕名来访,受到礼遇。

他们一见如故,互相敬重,又经常一起论文赋诗,遂成了莫逆之交。

为了一饱眼福而做了和尚

一天,佛印邀东坡上樊楼品茗。

谈笑间,东坡悄悄告诉佛印:

"最近,皇上因见天时亢旱,要在大相国寺设斋求雨,命愚兄写作《祈雨斋文》,充当主斋行礼官,协助操办一切。

"佛印听了很高兴,说:

"请兄长设法带小弟进去观礼,一睹御驾龙颜,开开眼界,不知可否"东坡明知此事不好办,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

但友情难却,便耳语说:

"足下想去,也未尝不可。

只消扮成侍者模样,在斋坛上执役,待圣驾临幸时,便可看个够。

"佛印为了一饱眼福,满口赞成,东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这大相国寺,殿宇宏大,气势雄伟。

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罗汉殿、藏经楼,一座座庄严壮丽的建筑,依次巍峙。

两边还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和16丈高的砖砌楼阁式琉璃塔。

当时,定为皇家寺院,共有禅院64座,铜铸罗汉五百尊,还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

该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举行祈雨典礼那天,五鼓鸣钟聚众,各路高僧登坛诵经作法,祈求甘雨,以救万民。

其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幡幢五彩飘扬,乐器八音嘹亮。

忽传御驾已到,慌得佛印面热心跳。

过了好一会才心神稍定,来到大雄宝殿,杂于侍者当中,添香剪烛。

再说那神宗皇帝,坐着龙凤轿子,在执宰大臣的簇拥下,出了宣德门,经过御道,来到大相国寺。

东坡和众僧列队跪接,迎入大殿。

礼毕,驾临藏经楼休憩,佛印献上香茶。

原来佛印因大殿行礼之时,拥拥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当献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与众不同。

神宗接过香茶,因见佛印生得身材硕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气宇不凡,心中诧异,随口问道:

"侍者,什么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几年了"佛印开始一怔,随后急中生智,叩头奏道:

"臣姓林名佛印,字觉老,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镇人,是新来寺中出家的。

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无量。

"神宗见他聪明伶俐,捋捋长髯说:

"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晓佛法"佛印奏道:

"臣自幼读书,素喜礼佛听禅。

佛学经典,略知一二。

"神宗道:

"既然这样,朕赐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领,金钵一只,羊皮度牒一道古代僧道出家,向政府缴纳一定的钱,由政府颁发的凭证,就在御前披剃为僧吧"若是个真侍者,今日得了许多赏赐,岂不是千古奇逢,欢喜万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应试,他的才华和东坡不相上下,实指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怎肯出家做和尚呢但是君命难违,怎么敢说我是假充的侍者,不愿为僧即使心中万分不乐,不过一时之间,出于无奈,也只得假戏真做,叩头谢恩。

当下住持引佛印重来正殿,拜过如来佛祖,再带到御前,给他剃去头发,披上袈裟。

顷刻间,佛印便由一名乡贡明清以后称作"举人"成为一个英俊的和尚。

此刻佛印亦颇后悔,不该为一饱眼福而出了家,功名无望。

东坡也完全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一句闲话,竟连累佛印做了和尚,心里实在很不是滋味。

不过事已如此,后悔也没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劝慰一番。

从此,佛印先后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承天寺,庐山的开先寺,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焦山寺出家。

经过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为润州金山寺的住持。

同时,又不忘刻意做诗,终于成为江南一代著名的诗僧。

东坡和佛印的幽默机智

佛印自做了和尚以后,仍经常和东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均不乏幽默机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日,他们到一座寺院游览。

走进前殿,看见两尊神态威猛的金刚神像,东坡问道:

"这两尊金刚,哪一尊重要"佛印随口答道:

"自然是拳头较大的那一尊啊"走进后殿,看到观音手持念珠,东坡又问:

"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噢,"佛印说,"她也像凡人一样祷告呀""她向谁祷告呢""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她自己便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佛印忍俊不禁笑笑说:

"这是求人不如求己嘛"于是两人同声大笑起来。

佛印虽然做了和尚,但是仍然非常洒脱,常与东坡一块饮酒吃肉,无所禁忌,不受佛门清规戒律的束缚。

一回,佛印听说东坡要到寺里来,便叫人烧了一盘东坡爱吃的红烧酥骨鱼。

鱼刚端来,东坡恰好走到门外。

佛印听到东坡的脚步声,想跟他开个玩笑。

正好旁边有一只铜磬佛寺中钵形的乐器,顺手就把鱼藏进磬中。

东坡早闻到鱼的香味,满以为又有鱼肉吃了。

一看饭桌上没有鱼,而香案上的铜磬却倒扣着,心里自然明白;却佯作不知,坐下来就唉声叹气,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佛印感到奇怪。

他素知东坡是个乐天派,笑脸常开,可今天怎么啦?

不由得关切起来:

"大诗人,为何愁眉不展呀""唉你有所不知,早上有人出了一个上联,要我对下联。

整整想了一朝,才对出四个字,所以心烦。

"佛印半信半疑地问:

"不知上联怎么写""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听了心中好笑,这副对联早已老掉了牙,谁人不晓,无非存心耍我,且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也若无其事地往下问:

"那么,对出哪四个字呀""积--善--人--家……"东坡故意一字一顿地念出来。

佛印不假思索地大声接着说:

"庆--有--余"东坡忍不住哈哈大笑说:

"既然磬(庆)里有鱼(余),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尝尝呢"此时佛印才知中计。

接着两人抚掌大笑,开怀畅饮。

又有一回,东坡吩咐侍妾王朝云,用姜葱等配料,做了一盘清蒸鲈鱼。

刚要举筷,忽见窗外人影一闪,是佛印来了。

心想,这和尚倒有口福,待我也耍他一耍,于是赶紧将鱼放到碗橱上面。

佛印眼尖,早已看在眼里,只当不知道。

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上坐,问道:

"大师不在禅堂念经,却来这里为何"佛印一本正经地答道:

"贫僧有一个字不会写,今天特来请教。

"东坡不知有诈,忙问:

"不知是哪个字呢""就是你姓苏的苏字呀"东坡眉头一皱,深知佛印学问渊博,绝对不致连"苏"字也不会写,里面定有玄妙,但依旧装作很认真似的回答:

"啊,这蘇字嘛,是上面一个草头,下面左边一角鱼,右边一束禾。

"按"苏"的繁体写作"蘇"。

佛印也装糊涂地问:

"啊,是这样要是把那条鱼放在上头呢"东坡忙说:

"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指指碗橱说:

"既然不能放在上头,那还不赶快拿下来呀"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东坡平生喜欢吃猪肉。

后来他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时,曾戏作《食猪肉》诗: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佛印深知东坡不只喜食猪肉,而且喜食烧烤的猪肉。

所以,东坡每次来寺,佛印常以烧肉招待。

一天,佛印一早就派人买了几斤上等好肉,烧得红酥酥的,还打了几瓶琼花露名酒,专等东坡前来,好痛痛快快地美美吃一顿。

谁知等东坡应邀来到时,烧好的猪肉竟不翼而飞。

有人说,小和尚见猪肉烧得那么好,实在馋得很,便偷偷地吃掉了。

也有的说,某施主见了,说,和尚吃肉,有污佛门圣洁,叫人拿走了……佛印有点过意不去,抱歉说:

"烧肉真的吃不成了。

但这回我可没把肉藏在磬里啊"东坡二话没说,乐呵呵地吟一首小诗,赠给佛印。

诗云: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忙。

东坡和佛印两人,就是如此幽默有趣。

金山寺玉带换袈裟

熙宁四年1701。

苏东坡到杭州出任通判时,路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便特地上金山寺去看望老朋友、该寺的住持佛印禅师。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是一座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雄伟建筑。

寺中高达十四五丈的八面七级慈寿塔,屹立在长江之滨,真有居高临下,压倒一切之势。

但它不仅以建筑宏丽著称,而且在佛教禅宗寺院中也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那天上午,东坡身穿官服,腰系神宗皇帝赏赐的玉带,拾级登山。

他远远望见佛印禅师,正高坐在法座上讲经说法。

那佛印看到东坡上来,也不让座,只高声问道:

"学士从哪里来这儿可没有您坐的地方意思是:

这里没有你的归宿。

"东坡听了,知是"禅机",也开玩笑说:

"既然没有坐处,何不暂借大师的四大佛教指地、水、火、风为四大用作禅床"佛印见他班门弄斧,便有意难他说:

"贫僧有一佛语上联,学士如能对出,当从所请;若对不上,请留下腰间玉带,永作镇山之宝。

"东坡自恃对佛学颇有研究,就欣然答应,并随即解下玉带,放在香案上面,说:

"请出句罢"佛印笑嘻嘻地高声念道:

"四大皆空,五蕴佛教以色、受、想、行、识为五蕴非有,学士欲于何处坐"东坡一时语塞,答不上来,佛印忙命小和尚:

"把玉带收起,永镇山门。

"又让人取来一件袈裟,回赠东坡,并赋诗两首,暗示东坡应穿上衲衣,离开仕途。

东坡也步他的原韵,和诗两首,其一云: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但东坡终于没有听从佛印的劝告,脱却官袍,披上袈裟,弃官出家,仍然正视现实,追求理想的实现。

那条玉带,长约二尺,宽约二寸,带上缀着一块一块米色的玉石,有长方形、圆形、心形,共有二十块,精美绝伦。

九百多年来,一直保存在金山寺中,供人观赏。

苏小妹三难佛印

水日

  传说苏小妹不但三难新郎秦观,还曾三难和尚佛印,其联其事都很有趣。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相善,暇时常去寺院与佛印谈古论今,弈棋联对,佛印和尚也常来拜访苏东坡。

时间一长,苏小妹也与佛印混熟了。

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佛印博学多才,才思敏捷,虽然表面没说,心中可不服,总想找机会难一难佛印。

  一天,苏小妹有事外出,正好在门口碰上了来拜访苏东坡的佛印。

佛印彬彬有理地问:

“轼兄在家吗?

”小妹一见机会难得,对佛印的问话置之不理,却要佛印先对一副对子:

  人曾是佛,人弗能成佛;

  此联是个很巧妙的拆字拼字联,“僧”是“人曾”相拼,“佛”是“人弗”相联而成,而其中又暗藏不恭。

佛印闻言一愣,小妹却在一旁暗喜:

“什么饱学之士,被我一难就难住了!

”孰料佛印见小妹一脸得意神态,立即慧至心灵,脱口对道: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竟然对得天衣无缝。

小妹见没有难住佛印,便冲书房大喊一声:

“哥哥,有客来访!

”自己快步出门去了。

  一日,小妹身体不适,其兄正为她煎药,佛印正巧又来访苏东坡。

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烹茗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小妹受了佛印上次之辱尚未泄恨,这次又见其兄重他而轻己,心里怨愤突生,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而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

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忙中断谈话去为她送药。

一旁的佛印可苦了,既听了“骂声”,还要对下联。

他知道上次得罪了她,这次可要对得雅些,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

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嫣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