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36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docx

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08上

汽车的排放污染与控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大气的污染与危害

一: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阳光、空气、水、山石、土壤、动植物构成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今天,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湛(zhan)蓝的天空和白云。

登高望远,灰蒙蒙的烟雾遮住了繁闹的城市、河流和街道。

固定污染源:

如工厂、热电厂、供暖设备等;

污染源流动污染源主要是汽车、火车、摩托车、飞机、轮船等。

二、汽车的排放污染物及其危害

汽车的主要有害排放物是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硫化物(SO2.SO3)、铅化物[Pb(C2H5)4]、臭氧(O3)和悬浮微粒。

1、CO:

无色无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300倍,吸入人体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减少了血液中的输氧量,使人因缺氧而感到头疼、头晕、恶心、无力等中毒症状,严重时导致窒息而死亡。

大气中CO浓度对人的危害表1

CO/×10—6危害

10使人反应迟钝、不安、昏睡,引起贫血、心绞痛、哮喘,加重冠心病。

30引起全身麻木或植物神经麻癖。

500呼吸困难、头痛。

1000导致死亡。

2、

HC:

是NO、NO2、N2O3、N2O、N2O5、N2O4、NO3的总称。

NO引起中枢神经瘫痪及痉挛,NO2引起肺气肿。

各种浓度NO2的危害表2

NO2/×10—6危害

0.5由气管炎引起肺气肿

2.5使植物的叶子变白

5.0刺鼻的臭味

50引起咳嗽、头痛、眩晕

803~5min引起胸痛

100~15030~60min内因肺气肿而死亡。

NOX在强烈日光照射下会产生O3和光化学烟雾,O3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头痛,眼睛、鼻子、喉咙刺痒,增加人对过敏源的敏感性,降低人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大气中浓度为5×10—5时,人在1h内死亡。

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睛导致眼病,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肺炎、肺气肿。

光化学烟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并使植物枯萎。

4、铅化物(Pb):

四乙铅[Pb(C2H5)4],铅通过肺部、消化器官、皮肤进入人体,阻碍红血球的生长和发育,影响人的造血功能,使心肺发生病变。

引发的心脏病、高血压、心肌梗塞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病。

铅侵入正在发育中的儿童体内,侵害儿童的神经系统,导致智力低下。

5、硫化物(S):

是SO2和SO3,有强烈的气味,刺激呼吸道,加重呼吸道疫病、心肺疫病和哮喘病。

与空气中的水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使水土酸化,破坏农作物和森林,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6、碳烟微粒:

是柴油机的不完全燃烧所致,0.1~2um直径的微粒悬浮在空气中,经呼吸系统吸入并存人肺部,引起和加重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

微粒常粘附SO2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导致癌症。

三、城市汽车排放污染状况

一辆性能良好的汽车,日排出CO约3kg,HC约0.2~0.4kg,NOX约0.05~0.15kg。

状况不良时,日排放物高出2~3倍。

我国大城市市区的污染物CO和HC,汽车排放占60%~70%,NOX占30%。

美国洛杉矶1968年的统计,日排放量CO为4200t、HC为1000t、NOX为433t,日本东京1970年的统计,日排放量CO为4200t、HC为700t、NOX为420t,我国北京1995年的统计,日排放量CO为2700t、HC为460t、NOX为317t。

应防治汽车的排放污染,严格执行国家的排放法规,采取有效的汽车排放控制措施,熟练地掌握汽车排放控制装置的调整维修技术,确保汽车排放污染的最低限度。

第一章:

汽油机的排放污染

第一节:

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的成分

常燃烧时产生CO2、H2O。

排放污染物不完全燃烧时主要是CO、CO2、HC、NOX、铅化物和硫化物。

储存(油箱、化油器)、运输中的油蒸发。

汽油机不同工况下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表1-1

工况CO/%HC/×10-6NOX/×10-6

怠速4~10300~200050~1000

加速(0~40km/h)0.7~5.0300~6001000~4000

等速(40km/h)0.5~4.0200~4001000~3000

减速(40~0km/h)1.5~4.51000~30005~50

第二节:

汽车的排放污染源

排气污染:

CO、CO2、HC、NOX、铅化物和硫化物等污染物;

污染源曲轴箱窜气:

由汽缸间隙窜入曲轴箱的未燃烧的燃料化合物,主要是HC;

汽油的蒸发:

由汽油箱、浮子室、油管接头挥发的油汽,主要是HC。

汽车各排放污染源成分表2

种类CO/%HC/%NOX/%

排气10055100

蒸发—20—

窜气—25—

第三节: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的形成机理

一、CO的形成机理

1、不完全燃烧:

R∠15时,混合不均匀,过浓缺氧不能完全燃烧,产生CO;

2、不完全氧化:

CO是中间产物,CO进一步氧化生成CO2,反应速度较慢,因燃烧速度较快,CO来不及完全氧化生成CO2就被排出。

因此标准混合气和稀混合气燃烧也会产生CO。

3、高温分解:

在燃烧高温下,生成的CO2会分解成CO和O2。

所以,排气中总会有CO存在。

二、HC的形成机理

主要是芳香烃、稀烃、烷烃和醛类,来自未然的燃油和润滑油,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1、不燃烧或不完全燃烧:

怠速、低速大负荷、急加速或减速时R<15,混合不均匀,过浓而缺氧不能完全燃烧或缺火不燃烧,产生HC排放。

2、壁面冷熄效应:

因燃烧室壁面温度较低对火焰的迅速冷却,使反应中断,在壁面形成约0.1~0.5mm厚不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火焰断层,该断层称为火焰冷熄层。

火焰冷熄层产生大量的HC,厚度随工况、混合气流动速度、壁面温度的不同而不同。

冷起动、怠速、小负荷和燃烧室壁温较低时,冷熄层较厚,HC化合物的排放较重。

3、缝隙效应:

汽缸间隙,火花塞中心电极周围的裙部缝隙,进排气门周围的凹陷缝隙,冷熄效应强烈,形成大量的HC,该现象又称为缝隙效应。

4、气门重叠角:

进排气门重叠开启时,部分未燃或未完全燃烧的HC化合物由排气门排出,气门重叠角越大时,HC的排放量越大。

壁面冷熄效应产生的HC可占排气管排放HC的30~50%。

5、壁面油膜和积炭的吸附:

进气和压缩过程中,缸壁上的润滑油膜,燃烧室和活塞顶部的积炭,会吸附未燃烧的混合气和燃料蒸汽,在排气过程中压力降低时释放出来,随废气排出。

吸附产生的HC排放占总量的35~50%。

清除积炭后的HC排放会降低20~30%。

6、发动机缺火:

惯性滑行,运行中个别缸不工作,用发动机制动时,因缺火未燃烧而排出缸外,使HC排放量增加。

7、汽油蒸汽:

运输、储存、油箱、化油器、机体表面的油蒸汽散发,造成HC污染。

三、NOX的形成机理

燃烧生成NO和少量的NO2,排出的NO在大气中与O2反应生成NO2。

NO在大于1600℃的高温下生成。

高温下O2分解成O原子,氮与氧结合生成NO。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高温下O22O,N2+ON+NO……

(1),

N+O2O+NO……

(2)

N+OHH+NO…..(3)

产生NO的三要素是温度Т、氧浓度和反应时间t,当R>15,燃烧充分,T↑,NO↑。

在R>15时,NO的浓度有T支配决定;在R∠15时,NO的浓度有氧浓度支配决定;

减少NOX排放量的最佳方案是降低燃烧室的温度和氧的浓度。

第四节:

影响排气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

1、空燃比R的影响:

当R<15时,不完全燃烧而CO和HC↑。

随R↑,燃烧的好转CO和HC↓。

R=16时,CO和HC的排放量达到最低。

当空燃比R>18过稀时,因燃烧不稳定,缺火导致HC排放量增多。

从降低CO和HC的角度来说,应避免在空燃比R小于15的区域内运转,但Nemaox、怠速、冷起动和低速大负荷运转时,R=13以下,因而CO和HC的排放是难以避免的。

NOX的变化规律与CO和HC相反,当R=16时,燃烧效率高,温度高,NOX的生成量最高。

当R<16时因缺氧而NOX难以生成;R>16时因过稀燃烧太慢,温度低使NOX生成速度减慢。

高温和富氧是产生NOX的两个必要条件。

2、温度的影响:

温度低:

混合不良,混合气较浓,冷熄层厚,CO、HC生成量大,NOX生成较少。

正常温度:

80~90℃,雾化性较好,发动机的经济性较好。

CO、HC生成量少。

高温:

95℃以上,过热、暴燃、早燃,燃烧温度过高,NOX生成量增多。

3、转速的影响

冷起动、怠速时:

转速低,混合不好,混合气较浓,燃烧不完全,汽缸温度低,淬熄层厚,冷熄现象严重,CO和HC排放量较多,但NOX生成量较少。

中速时:

混合气变稀,燃烧速度加快,温度升高,CO和HC减少,NOX增多。

加速和高速时:

燃烧温度高,NOX的排放浓度较高。

急减速时:

节气门关闭,倒拖发动机高速运转,进气管真空高,进气管壁面上的油膜蒸发成浓混合气,CO和HC排放较高。

电喷机减速时不喷油,气管壁附油少,CO和HC排放量较少。

汽油机不同工况下的排放浓度表3

排气成分怠速加速定速减速

HC/10-6300-2000300-600200-5001000-5000

NOX/10-650-10001000-40001000-30005-50

CO/%4.0-100.7-5.00.5-4.01.5-4.5

CO2/%10.212.112.46.0

4、负荷的影响

小负荷:

混合气浓,燃烧不全,温度低,冷熄层厚,CO和HC排放多,NOX生成少。

中负荷:

混合气变稀,燃烧速度加快,温度升高,CO和HC减少,NOX增多。

满负荷和超负荷:

混合气加浓,燃烧不完全,CO和HC排放量增多。

5、点火提前角的影响

点火推迟:

燃烧时间延长,补燃量增加,排温增加,促进了HC的氧化。

降低燃烧时的面容比,冷熄区面积减小,排出的HC减少。

点火过迟CO氧化时间不足,CO增加。

延迟点火,缸内最高压力和温度下降,NOX减少,但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降低。

6、燃烧室的影响

燃烧室面积S与燃烧室容积V之比称为面容比S/V。

HC排放是燃室壁面的冷熄效应引起,降低S/V,可减少HC排放。

S/V对CO排放无影响。

第3章: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特性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随发动机的工况变化,各排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随发动机运转工况的变化规律,称为发动机的排放特性。

根据发动机的排放特性,可找出其运转时排放最严重的工况区,从而为低排放改造指出方向,以适应环保法规的要求。

第一节:

发动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一、汽油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发动机的排放程度用比排放量表示。

比排放量是每千瓦小时所排放出的污染物的质量。

发动机有害排放物对大气污染的程度,由排放浓度xi(X10-6)和质量排放量Gi(g/h)两参数衡量,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

Vg——排气容积流量,m3/h;

ρi——污染物的密度,kg/m3。

汽油机采用量调节,排气容积流量Vg与转速和负荷有关。

1、车用汽油机CO的排放特性:

中负荷时过量空气系数α=1,CO排放较低。

小负荷时,为了保证燃烧的稳定,混合气的适当加浓导致了CO的排放略有上升。

全负荷时,为发出较大的功率和转矩,混合气的加浓使CO的比排放量BSCO开始急剧升高,而绝对排放浓度和质量则上升更快。

2、车用汽油机HC的排放量特性:

中等负荷时比排放量较小,大负荷和小负荷时相对增加,与CO变化趋势相似。

两个不同之处:

一是HC在全负荷时的排放稍有增加;二是小负荷时HC比排放量BSHC增加的程度明显。

CO和HC生成机理不同,大负荷时过浓的混合气燃料不完全氧化,而生成大量的CO,HC的排放主要淬熄和不完全氧化等因素所致,其比排放量有所增加。

低速小负荷时,缸内温度低,对未燃HC的氧化不利,缸壁的激冷作用变强,因此HC比排放量增加。

3、车用汽油机NOx的排放量特性:

当转速一定时,中等负荷区,随着负荷的增大,由于燃烧温度提高,NOx绝对排放量增加,但NOx的增加与负荷是不成正比的,因而NOx比排放量却是逐渐下降的。

在大负荷时,由于混合气过浓,氧气不足,不利于NOx的生成,NOx绝对排放量下降,比排放量下降更快。

当负荷一定时,随着转速的增加,N0x的比排放量增大,其绝对排放量显著增加。

二、柴油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1、车用柴油机CO的排放特性:

增压直喷柴油机在整个工况范围CO的排放很少,比排放量BSCO较小,由于涡轮增压直喷柴油机的空燃比非常大,不易生成CO,在中速、中负荷工况下,CO排放量最少。

CO的高排放量出现在小负荷工况区,这时柴油机的循环供油量较少,燃烧室混合过稀,火焰传播困难,燃烧室内气流运动弱,混合气形成不均匀,CO增加。

大负荷工况下,循环供油量较多,混合气过浓,缺氧使CO不能及时氧化而排放增加。

2、车用柴油机HC的排放特性:

柴油机HC排放比汽油机少,是因柴油在燃烧室中的停留时间较短,受多相因素影响较小。

柴油机HC比排放量BSHC随负荷的上升而下降,但绝对排放量基本不变。

HC排放主要来自柴油喷注外缘的过稀混合气区域。

当负荷较小或低速时,循环供油量较少,燃烧室内存在较多的稀混合气区,使部分燃料不能及时燃烧;另外,燃烧室温度较低,加大了火焰冷熄的可能性,使柴油机低速或小负荷运转时HC排放较高。

3、车用柴油机NOx的排放特性:

柴油机N0x的高排放区主要出现在小负荷和高速工况。

当小负荷时,开始燃烧时的燃烧室内温度较低,滞燃期增长,混合时间加长,增大了氧气与燃气接触的机会,使得NOx的比排放量BSNOx较高。

在高转速下,气缸内的涡流较强,使高温燃气与氧分子接触的机会加大,燃烧速度加快,温度较高,使NOx大量生成,在高速小负荷工况时尤为突出。

第二节:

发动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发动机的转矩和角速度随时间迅速变化的工况(起动、加速),称为发动机的瞬态工况,这时的排放特性,称瞬态排放特性。

一、汽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1.起动工况:

起动时转速、气缸温度、空气流速低,汽油蒸发差,沉积在进气管壁和气缸壁面上,形成油膜,导致汽油雾化差,混合气质量欠佳,各缸混合气分配不均匀,HC的排放浓度增加。

起动后随温度的升高,HC排放迅速低。

起动加浓使α=0.4~0.6,含氧量低,燃烧不完全,CO的排放浓度增加,峰值高。

起动后随α的增大,CO排放迅速低。

起动时混合气过浓及气体温度低、缺氧使N0x排放浓度低。

起动后随温度的升高和α的增大,N0x排放呈上升趋势。

热起动时大约29s内N0x排放高于常温起动。

2.加减速工况:

汽油机加速工况,迅速开启节气门,转矩增加到最大值,使转速急剧提高。

化油器和进气管内会发生短期的混合气变稀,使HC增加。

加速泵的额外供油,提供过浓的混合气,使汽油机加速时功率和转速迅速增加,混合气过浓会因燃烧不完全而CO和HC都增加。

加速时燃烧温度提高,NOx排放量增加。

汽油喷射发动机加速时,喷油量与空气流量相适应,其排放与相应的各稳定工况相似。

车用汽油机的减速工况时,节气门开度突然减小,进气管内产生较大的真空度,壁面上的燃油蒸发加速。

主量孔流出的燃油大量进入进气管,形成过浓的混合气,HC和CO浓度增加。

汽油喷射发动机,在减速时不再供油,进气系统中液态油膜少,HC和CO排放很少。

二、柴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柴油机在瞬态工况下的排放物浓度比稳定工况高,起动时的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加。

1.起动工况:

柴油机起动时缸内压缩温度很低,喷人缸内的燃油的雾化、气化很差,很难发展为扩散燃烧,这种极不完善的燃烧使排放增加。

起动过程是不断加速过程,加速的初期燃烧压力在增加,转速增加,由于起动阶段压缩温度低,燃烧雾化质量差,滞燃期加长,在压缩上止点后才着火。

起动时供油量大,混合气浓,燃烧不稳定不完善,CO、HC及微粒等有害物排放量较高。

2.加减速等瞬态工况:

加速时喷油泵供油量猛增,初期缸内温度升高缓慢,燃油气化热量不足,滞燃期变长,混合气质量较差,CO、HC及微粒排放明显增加。

起动后随着转速和温度的提高,α增大,混合燃烧好转,CO、HC及微粒排放逐渐减少。

减速时不喷油或只喷怠速油量,排放较低。

小型柴油机瞬态工况CO、HC及微粒有所增加。

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由于加速加负荷时涡轮转速的滞后,喷油量增加了,但供气量不能很快适应喷油量的增加,因而混合气变浓,燃烧恶化,排气冒黑烟,CO、HC及微粒排放增加。

第四章:

汽油机排气净化的方法

净化方法两大类:

机内净化与机外净化。

第一节:

机内净化

一、机内净化方法

从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出发,对燃烧方式进行改进,抑制有害气体的产生。

1、改进实验室:

用S/V小的燃烧室,缩小冷熄区可减少HC和CO的排放量。

2、改进进气系统:

加强进和压缩涡流,改善混合、燃烧,降低HC和CO的排放。

3、用稀薄分层燃烧技术:

用R≥18的混合气,无触点点火和分层燃烧技术。

火花塞附近R=12~13.5的浓混合气,其它为稀混合气,可提高经济性,降低HC和CO的排放。

4、采用电喷系统:

喷油量有计算机控制,精度高,雾化好,可减小冷起动加浓,有害排放物较少,因而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控制等方面优于化油器式发动机。

5、改进点火系统:

用高能(晶体管)点火系统,保证点火,减少或消除缺火,降低HC排放。

适当延迟点火提前角,用计算机控制点火,优化点火正时,降低NOX的排放量。

6、废气再循环:

将部分排气管废气引入燃烧室,增加残余废气量,降低火焰传播速度和燃烧温度,可降低NOX的排放量。

7、用无铅汽油:

使用无铅汽油可杜绝铅污染排放。

二、稀薄燃烧技术:

1、稀薄燃烧对排放的影响:

1)稀薄燃烧对CO排放量的影响

尾气中CO的浓度主要受过量空气系数α的影响,而转速与负荷对C0造成的影响也是通过α值的变化起作用的。

所以采用稀薄燃烧后,在α>1的某一范围内,C0的含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2)稀薄燃烧对HC排放量的影响

由于混合气较稀薄,燃烧效率提高,因氧气充裕,在排气行程和排气道中进一步对HC进行氧化,因此HC的排放量随着α(R)的增大而减少。

但当空燃比超过18时(如图),HC的排放量因熄火和部分燃烧而增加,所以进行恰当的稀薄燃烧可改善Hc的排放。

3)稀薄燃烧对NOx排放量的影响

如图所示,在空燃比15~16区域,NOx的排放量最多,而高于或低于这一区域时,NOx的排放量均降低。

因为在浓混合气区域氧含量少,而在稀薄区域最高燃烧温度会下降,有利于NOx排放量的降低。

稀燃的最大优点在于提高指示热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N0x的排放量。

稀燃发动机不受敲缸界限的限制,可采用高压缩比,泵气损失小,有利于改进部分负荷特性。

但稀燃排温下降,恶化了氧化条件,使三元催化剂不能有效地工作,必须配合其他措施使NOx排放达到满意的水平。

2.实现稀燃的具体措施

(1)应用可变涡流控制系统,在部分负荷工况下,产生较强的涡流,得到高的输出转矩;在全负荷时,为了得到高的充气效率,保证高功率输出,要减小涡流强度甚至不用涡流。

(2)采用结构紧凑的燃烧室,提高燃烧速率,减小热损失,采用高压缩比。

(3)采用电控顺序喷射系统,扩展稀燃失火极限。

(4)应用高精度空燃比控制系统,把NOx排放降到足够低的水平。

(5)应用分层燃烧技术,在火花塞周围形成较浓混合气,使着火稳定。

(6)采用废气再循环,使排气中的NOx进一步降低。

三、分层燃烧技术

1.分层燃烧的目的

燃用过稀的的混合气难以形成火火焰中心,不足以实现火焰的正常传播。

分层燃烧就是要合理地组织气缸内的混合气分布,使火花塞周围有较浓的混合气,而在燃烧室内的大部分区域具有稀混合气,确保正常点火和燃烧,提高经济性,减少排放。

2.复合涡流受控燃烧系统

1)CVCC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及工作过程

CVCC发动机设有半球形主燃室和一个副室,副室设有进气门,与主室过量空气系数不同的混合气通过该进气门进入副室。

主副室之间通过一个很窄的通道相连接。

该发动机有两个化油器或两套进气管燃油喷射装置,可分别提供不同过量空气系数的混合气给主、副室的进气系统。

进气时,混合气通过节气门向两个进气系统运动,通往主室的混合气受到严重的节流,使得混合气通过副室流向主室,使进气实现较好的扫气,副室中废气残留较少。

压缩行程混合气由主室压入副室,因主副室通道的节流作用,副室混合气着火后压力高于主室,高压气体通过节流通道进入主室。

因火花塞安置在副室,火花塞处电极间混合气点火后火焰传播至主室,点燃主燃室的稀混合气。

2)CVCC发动机与传统汽油机的排放性能对比:

传统汽油机只能在a=0.95~1.15之间运行,低大负荷下废气中CO、HC浓度很高,中负荷NOx浓度很高,运行中α不能超出该范围。

CVCC发动机采用了在副室具有a=0.95的浓混合气,使点火容易。

虽然HC和CO较高,

但随后冲入主燃烧与主室a=1.3的较稀混合气混合燃烧,使CO、HC排放下降。

稀混合气燃速的下降及推迟点火提前角的配合,使Pmax在上止点后出现,Tmax降低,NOx的排放量下降。

3.轴向分层稀燃系统

由涡流进气道形成强烈的进气涡流;在进气门开启到最大时,安装在进气道上的喷油器喷油,燃油在涡流作用下,沿气缸轴向产生上浓下稀的分层。

分层一直维持到压缩行程后期,以保证在火花塞附近是较浓的混合气。

4.滚流(纵涡)分层稀燃系统

进气过程中形成垂直于气缸轴线方向旋转的空气旋流,称为滚流或纵涡流。

滚流在压缩过程中逐渐被压扁,在上止点附近破碎成许多小尺寸的涡流和湍流,可大大改善混合气燃烧过程。

喷油器在气门开启最大时喷油,形成上浓下稀的分层混合气燃烧。

四、电控燃油喷射

1、电控燃油喷射的特点:

(1)、微机控制喷油量和喷油时刻,根据工况要求对喷油量进行校正,有害气体排放低。

(2)、多点喷射可提高各缸混合气的均匀性和供油量的精确性。

(3)、起动时能保持良好的雾化特性,起动性能好,起动时HC排放量少。

(4)、进气系统没有喉管的节流作用,减少了进气阻力损失,充气效率高。

(5)、单点喷射是将燃料连续喷人进气总管。

多点喷射是将燃油喷入各缸进气道处。

进气道喷射可采用低压喷射(0.3MPa)。

缸内喷射需较高喷射压力(5-13MPa),在压缩行程开始前将汽油喷入气缸,用于稀薄燃烧的汽油机。

连续喷射主要用于进气道喷射,喷射占有全部循环时间,大部分燃料在进气道内蒸发后进入气缸。

缸内喷射及进气道喷射,都采用间歇喷射的方式,喷射只在进气过程内进行,喷射持续时间的长短即控制喷油量的多少。

现代汽油机常用多点进气道喷射系统。

2.喷油时刻的控制

多点喷射发动机,ECU以曲轴转角传感器的信号为依据进行喷油时刻的控制,使各缸喷油器能在设定的时刻喷油。

喷油时刻控制方式有3种:

同时喷射、分组喷射和顺序喷射。

1)同时喷射

该喷射方式将各缸喷油器的控制电路连在一起,所有喷油器并联连接,通过同一条控制电路与ECU连接。

在每个工作循环中,各缸喷油器同时喷油一次或两次。

喷油时刻与进气、压缩、作功、排气的工作行程无关。

喷油时刻距进气行程开始的时间间隔差别太大,燃油在进气道内停留的时间不同,各缸混合气形成的品质不一,工作不均匀。

2)分组喷射

该喷射方式是将喷油器分成2-4组,每组2—4支喷油器,分别通过控制电路与EC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