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674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docx

中国史一轮复习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西周建立之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到了东周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导致“礼乐征伐”权力变换的最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井田制的破坏C.诸侯争权夺利D.生产关系变动

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

A.实行焚书坑儒B.征役整修长城C.派兵攻打匈奴D.推行郡县制度

3.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于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该主张

A、体现儒家欲对君主绝对权力约束的想法B、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否定

C、强化皇权的同时也要限制皇权过度膨胀D、糅合阴阳五行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

4.鉴于秦朝短期强势而亡,西汉统治者错误吸取教训并在制度上

A.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实行郡国并行制B.汉承秦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

C.废除世卿世禄之制,行布衣将相之局D.兼采儒法,行守道遵法礼法并用

5.在评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时,有位史学家说:

“西汉布衣将相之局的形成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时代的结束,是一个里程碑。

北宋的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更是一个里程碑。

”为达成第二个里程碑,北宋政府

A.确立起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军事体制

B.通过科举选拔大量的文人担任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重要官员

C.为了官员的调遣撤换,政府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D.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军队分为禁军和乡兵,并采取更戍法

6.清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六部、内阁B.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

C.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D.议政王大臣会议、六部、南书房

7.明清皇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皇宫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是北京城,城城包围。

(如下图)明清皇宫的设计体现的理念是

A.皇权至上,等级分明B.以民为本、休养生息

C.民主集中、社会和谐D.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8、《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

超稳定系统”栏目中他们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

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

9、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

“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

”据此,作者认为……………………………………………………………………(  )

A.“郡县”优于“封建”B.“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

C.“封建”优于“郡县”D.“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

10、北魏孝文帝说: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11、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

“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

”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D.装订书籍

1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3、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

A.为了监察地方B.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C.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14、观察右图:

清朝前期康熙帝在抗击外来侵略巩固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上做出贡献的方向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左传·哀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493年,晋国赵鞅与郑军作战。

战前,鉴于郑军人多势众,为鼓舞士气,赵鞅临阵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遂:

参政),人臣隶圉免(奴隶免除身份)”。

材料直接反映了当时

A.战争目的为攻城略地B.争霸战争日趋频繁

C.奖励军功已渐成风气D.士阶层社会地位高

16.有历史学者在论及某王朝统治政策时写道:

“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里的“‘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

C.内外朝制度D.郡县制

17.《汉书·古今人表》中列有1931人:

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颜渊等同属“上中”;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

据此推断,作者评价历史人物[来源:

学科网]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以社

会贡献为根据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D.以个人善恶为尺度

18.从右边地图的信息中可以判断,图中的“宋”是指中国古代的

A.北宋王朝

B.南宋王朝

C.北朝宋政权

D.南朝宋政权

19.右图人物为中国古代一位著名史学家,而两则引言说明了他写史目的与宗旨。

据此推断,该著作当是

A.春秋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B.西汉时期司马迁所编写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

C.东汉时班固写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

D.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0.著名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中认为:

“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

文中的“封建时代”指的是中国的

A.先秦时期B.唐宋时期

C.明清时期D.秦汉时期

21.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说:

“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孔子看来,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其:

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的主张

C.“王道”的主张         D.“克己复礼”的主张

22.《贾谊·治安策一》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察举制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23.“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

,门下即下尚书省……”。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度           B.完善中央监

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相权以加强皇权

24.西洋“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传入中国,士人赞叹“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这种情况最早当出现在:

A.汉通丝绸之路之后B.唐朝设市舶司之后

C.马可波罗来华之后D.明末西学东渐之后

25.就史料分类而言,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26.“齐鲁”二字一直作为山东的象征,2009年10月在山东省召开了第十一届全运会。

其宣传口号有“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作为展示主题。

“齐鲁”能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7.“不行黜陟(意为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体现这种特点的政策是()

A.“削藩”B.颁布推恩令

C.创设刺史制度D.推行内外朝制度

2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

“(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29.春秋战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治理社会方案。

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30.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与宋代哪一国策有密切关联()

A.创设科举B.印刷技术改进

C.重文轻武D.鼓励海外贸易

31.《尚书•酒诰》记载“惟荒腼于酒,……庶群自酒,腥闻在上……”。

殷商各个时期墓葬的陪葬品,青铜食器多置于棺、椁之间,而青铜酒器多置于棺内。

考古学者指出陪葬品距尸体越近,越具重要性。

上述资料说明

A.多元互证证实殷人是因好酒而亡

B.考古证据显示殷人好饮酒,但无法证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国

C.文献《尚书•酒诰》和考古发现相互印证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

D.《尚书•酒诰》之说是周人借以自省,并不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

3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3.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

“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

34.唐政府的政策法令从制订到执行,一般运作程序为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35.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3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说明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巅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37.“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吴楚七国叛逆,彗星见,天狗过梁野”

B.“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C.“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D.“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38.有人评述战国的政治改革: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贵族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该观点肯定改革的积极意义,认为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宗法等级制向实力竞争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39.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40.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

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一现象反映了①百姓对地方官员的尊重;

②古代中国是等级社会;③古代中国实行郡县制;④儒家的名分观念和礼制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41.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呈“强干弱枝”的特征,而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虽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事件?

  A.西汉七国之乱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亡于女真D.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42.“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它”是指

A.西汉的郡国制B.唐朝的都护府C.元朝的行省制D.清朝的军机处

43.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哪项最不适宜

A.造纸术:

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B.指南针:

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C.火药:

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D.印刷术:

没有它就没有文艺复兴

44.《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

”以下四项中与“家天下”有关的是:

A.大同之世B.传贤不传子C.禅让制D.世袭制

45.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

“仁在其中矣”。

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

A.《周礼》B.《老子》C.《墨经》D.《论语》

46.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47.“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段文字中破格用人,使其参与宫廷决策核心,形成“内外朝”制度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48.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期间,更曾有儒学大师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论断,主张利用六经为自己服务,但不要执迷于六经的言论。

这个时期当是:

A.战国B.西汉C.唐朝D.宋朝

49.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A.A地B.B地C.C地D.D地

50.古代诗人赵嘏在《唐摭言》中写道: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诗中提到选拔人才的“长策”是指

A.军功授爵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

51、清赵翼论某时期政制之变云:

“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

”材料论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史事()

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

52、“日本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新阐释,事实上并没有离开中国文化的根。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这种“新阐释”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一时期()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53、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随即策划了一幕历史剧。

这就是()

A.推恩令B.托古改制

C.玄武门之变D.杯酒释兵权

54、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

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

A.契丹族、党项族B.契丹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女真族D.女真族、蒙古族

55、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56、《礼记·坊记》记载:

“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57、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58、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由此判断,当时孔子对现状的态度是

A.肯定B.否定C.中立D.无所谓

59、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最相近的是

A.唐之中书省B.元之中书省C.明之内阁D.清之军机处

60.《兰亭序》载: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碶事也。

”文中的“永和九年”属于

A.公元纪年  B.干支纪年   C.年号纪年   D.朝代纪年

61、“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尚书被中书取代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62、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

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A.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B.团结了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西藏的各种图谋

63、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大地主的特权问题B.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64、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A.笔记体的科技著作 B.日记体的天文专著 

C.散文体的随感D.对话形式的科技访谈

65、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

《资治通鉴》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

66.《礼记》载: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该史料所载事件可能发生在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

046年D.公元前770年

67.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国力差异B.制度差异C.观念差异D.时代差异

68.右图是南北朝晚期的形势图,最后一个消失的政权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9.康熙帝曾下旨“凡西洋传教士不遵守利玛窦遗规,一律驱逐出境”。

圣旨中“利玛窦遗规”的含义是

A.入乡随俗,遵行中国礼仪

B.切磋学问,不得结交权贵

C.立足边缘地区,勿入京畿重地

D.研究天文历算,不得涉猎儒学

70.下列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存在的矛盾是

 

①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②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③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④祖国统一与分裂国家的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1.王国维说: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松散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72.右表是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的简况,它说明分封制实质上重视的是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同姓

今山西

同姓

今河南北部

同姓

今山东南部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东部

同姓

今北京一带

A.血缘关系

B.姓氏关系

C.地域关系

D.官僚关系

73.公元前338年,秦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违背民意B.法制代替人治C.变法深入人心D.变法最终失败

7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B.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75.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立的机构是

A.刺史B.中书省C.内阁D.参知政事

76.著名历史学家柏扬曾说:

在中国许多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国君主往往比较英明,但到了第二、第三代帝王时很容易出现危机,这就是所谓的“瓶颈危机”。

下列王朝中没有出现“瓶颈危机”的是

A.秦朝B.明朝C.隋朝D.清朝

77.东汉末赵歧解释“五谷谓稻、黍、稷、麦、菽(豆类的总称)也。

”其中,中国原始农耕时期没有种植的农作物是

A.稻B.稷C.麦D.菽

7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79.“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说明

A.社会开始转型B.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C.产生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D.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80.《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A.仁爱思想B.忠恕之道C.等级秩序D.以德治民

81.北宋时期的72位宰相中,北方占据41位,江南占据共26位;南宋时期的62位宰相中,北方仅有5位,江南占据47位。

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A.北方文化已经衰落

B.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南宋政府重视教育

82.据史书记载:

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突破了1亿,乾隆二十一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

导致“人口爆炸”的最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B.经济繁荣C.科技发达D.移民增加

8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的四分五裂B.出现了造纸业

C.实行了郡县制D.监察体系的完备

84.强盛的王朝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