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813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docx

中考语文定稿新疆乌鲁木齐试题

2017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

卷(共35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晕车(yùn)栈桥(zhàn)惟妙惟肖(xiào)大模大样(mó)

B.炽热(chì)刹那(shà)锲而不舍(qiè)不着边际(zhuó)

C.胆怯(què )应和(yìng)混为一谈(hùn)吹毛求疵(cī)

D.针灸(jiǔ)租赁(lìn)锐不可当(dāng)一气呵成(h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识。

本题中出现的易错类型为:

①因多音而错读,比如“晕车”“大模大样”。

②避免因习惯而错读,比如“胆怯”。

本题中A项“模”应读mú;B项“刹”应读shā;C项“怯”应读q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门槛陨落一返既往正襟危坐

B.苍桑宽恕名门望族冥思遐想

C.荒僻潦草张皇失措迫不及待

D.要诀陷阱不容置疑物竟天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识。

本题中出现的易错类型为音近致误和形似致误,比如“一返既往”“苍桑”“物竟天择”。

③易混成语,比如“变本加利”。

本题中A项“返”应为“反”;B项“苍”应为“沧”;D项“竟”应为“竞”。

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大、小绿谷华丽转身。

由原来的荒山谷底变为绿意葱茏。

水声潺潺的休闲胜地,当之无愧地成为乌鲁木齐市一张新的生态名片。

B.2017年初,我国公布的第十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与图书阅读相比,手机阅读虽然相对便利,但在阅读的深入性和系统性方面却显得相形见绌。

C.继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后,2017年5月14日,在古都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中国又一场空前绝后的外交盛会。

D.6月11日,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来自捷克的奥斯塔彭科虽是“非种子”选手,却以其盛气凌人之势一举夺冠,成为此次比赛中的一匹“黑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运用。

解答本题要从成语的本义和语境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B项,“相形见绌”的本义为“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手机阅读”和“图书阅读”的方式不相同,所以不能算作同类事物。

C项,“空前绝后”的意思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

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用在句中言过其实,不符合语境。

D项,“盛气凌人”的本义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

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用在句中不符合语境。

所以选A。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云彩像一位艺术大师,让雪山增添了不尽的神奇。

时而云蒸霞蔚,玉龙山___________;时而碧空如水,_______;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___________;时而晚霞似火,雪峰如披红纱,___________。

A.时隐时现晶莹耀眼娇艳妩媚冈峦翠碧

B.时隐时现晶莹耀眼冈峦翠碧娇艳妩媚

C.娇艳妩媚冈峦翠碧晶莹耀眼时隐时现

D.晶莹耀眼时隐时现娇艳妩媚冈峦翠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筛选。

或者运用排除法进行解答,例如从“云蒸霞蔚”可以判断出能够形容玉龙山的词语是“时隐时现”,和“碧空如水”相衔接的只能是“晶莹耀眼”,和“云中雪峰”对应的是“冈峦叠翠”,从句末的“晚霞似火”“如披红纱”进行判断,与之相吻合的词语就只有“娇艳妩媚”了,所以选B。

5.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诗》—《乐府诗集》—郭茂倩—宋代

B.《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故乡》—回忆性散文—鲁迅—现代

D.《威尼斯商人》—讽刺性喜剧—莎士比亚—英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内的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把握。

在C项中,《故乡》的体裁是小说,而不是散文。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深思笃行:

面对传统文化

尤纬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

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惑”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

新学期新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

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

原来天天在用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

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

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

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

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

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福与延续。

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

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要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

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奠基”。

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

于根深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

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

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承传统文化的本旨。

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

“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

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

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

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柢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感悟。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给中小学生的,更主要的是讲述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

所以选D。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的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拓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既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感悟。

A项,传统文化不是因为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而彰显自身的价值与魅力,而是因为当代传媒借助传统文化,放大了自身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C项,对“高深”的理解有失偏颇,作者倡导的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心中,而不是简单地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

D项,原文中作者的表述是“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本项的表述与之不符。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以及应有的态度等角度逐层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列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重点阐明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这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所以A项表述不准确。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词的上片由景及事及情,先写晚春之景,而后写词人面对风住花尽之景。

无心梳洗打扮的心绪,表现了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内心的感伤。

B.上片后两句,写出了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将词人的满腹辛酸表现得细腻传神,这种深重的愁绪,不能触碰,同人还未诉说、便已泪水涌流。

C.词作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语新奇。

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连船都载不动,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

D.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堪称描摹愁苦情思的典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

下片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而不是动静结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4分)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山峦为晴雪所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及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A项中“阅”的意思分别为“经过/检阅”;B项中“为”都是介词,表被动;C中“乎”的意思分别为“表反问语气/介词,于”;D中“至”的意思分别为“到,到达/极点”。

所以选B。

卷(共115分)

11.请将第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

【答案】

(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旋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解题时要运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将文言语句的意思翻译出来,做到文通句顺,优美自然,生动形象。

关于本题中的两个句子,要重点关注一些关键词语,比如第

(1)句中的“棹”,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曳”的意思为“牵引,拖着”。

(2)句中的“已”的意思为“停止”,“遂”的意思为“于是”,“溯流”的意思为“逆流”。

12.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4分)

【答案】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解析】本题从侧面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解题时不仅要对文意了然于心,还要通过故事和人物的言谈举止,比如老河兵和讲学家的比较,比如老河兵对凭他多年的治水经验,认为石兽应向上游找。

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但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

从而得出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

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张亚凌

直到今天,我依旧最喜欢一个姓,高;最喜欢一个字,翔;超喜欢一个词儿,高翔。

抬头:

天蓝云白,鸟儿高翔,再没有比这更美的意境了。

回眸,凝视,三十年前清晰如昨。

记得是个午自习,我们刚升入初三的第二周。

正在做作业,突然听见几声响亮的击掌,——用脚趾头想想都是老班。

抬头,果真。

连续响亮击掌是老班训话前的招牌动作,现在想起都会咧开嘴巴笑出声来,相当于古时官吏升堂前众衙役用棍棒敲击地面喊“威武——”。

却见老班旁边站着一男生:

高而瘦,是瘦才显得高,还是高才显得瘦?

洁净、整齐到让人觉得失真,我们班那些傻小子呀,裤带耷拉下来当潇洒,拖着鞋走路以为成熟。

可是从那目光里,我只看到一个词,冷傲。

老班指着他介绍了一句“高翔,从北京转回来的”,而后给安排了个座位就离开了。

每每下课,我们像终于盼到了放风时间的囚犯,推着搡着冲向教室外面,尽情尽兴似乎又很无聊地蹦着喊着。

而高翔,总是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

阳光透过玻璃刚好落在他的脸上,细碎的阳光也化不开他一脸的沉郁。

马上有好事者就打听出来了:

高翔的爸妈都是搞什么研究的,爸爸因为辐射太大,病故了。

妈妈要改嫁,只有一个儿子的奶奶硬将高翔从北京带了回来。

高翔的作文总被语文老师当范文。

也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总是一成不变,什么“语言、思想深度远远超出你们”,什么“那种好是你可以读出,可以捕捉到,就是说不出”。

倒是我自己,每每老师读高翔的作文时,就闭了眼,游走在高翔的文字里:

牵挂着我的衣衫不能快步前行的,是字里行间泛滥着的淡淡的哀伤;羁绊着我的脚步不能匆匆而过的,是排山倒海般席卷而来的无助无奈;偶尔让我的心儿舒展一下的,是间或蹦出的小小的欢喜,——小小的欢喜也显得很是寂寞。

我喜欢用那种方式去感受,我甚至跟着那些文字熟悉了高翔难以割舍的过去。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真的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了一切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

我开始讨厌起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原本可以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的悲苦也走不出。

高翔的各门功课都是无可挑剔的好,好到让我们所有人只能望尘莫及,——他每一次的总成绩都比第二名高出几十分!

第二名是固定的一个男生,他的勤奋几乎可以说“废寝忘食”加“悬梁刺股”了。

我开始写日记,日记里似乎也笼上了一层忧伤,处处都是高翔作文的影子。

每晚,在舍友都睡着了时,我点着蜡烛,趴在床上涂写着自己的心情:

看一眼他的背影与侧影,都觉得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听他回答问题,比老师还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他皱一下眉头,也是忧伤的美……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是高翔的点点滴滴。

是早恋吧?

可谁有资格去爱他呢?

或许,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跟他的名字一起被老师表扬。

这个念头都有些贪婪,我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么美那么好的作文罢了。

我们班的很多大大咧咧的女汉子都是在高翔出现后迅速收敛回归女孩,并开始用功的。

那时,一个班级一个宿舍。

在女生宿舍里,每天晚上永恒的话题就是高翔,只是从不说出他的名字,这与老班每晚在外面查宿舍有关。

“男生穿着花格子衬衫也挺好看的。

”准备睡觉了,一个慨叹道,“我还以为花色布只有女娃能穿。

”“他穿啥都好看。

”一个接了句。

“算题咋能那快,想都不想答案就出来了,神了!

”有人又蹦出了一句。

“只有他才能那么拽那么神!

”……

记得那时中考,竞争也很是惨烈,一个班七十多学生能考上十几个。

八个班里似乎不怎么被看好的我们班,成绩倒出奇得好。

用老班的话说,“真是奇了怪了,边沿上的好几个女生,都没啥希望,却幸运地考上了”。

呵呵,是幸运吗?

没看见她们为了向某个人看齐卯足劲地你追我赶?

多年后,最铁的姐们芳告诉我,她一直暗恋着高翔。

说那话时的她已是大律师了,将移居美国。

1998年,闺蜜婷将去英国进行为期三年的学术交流,她羞涩地告诉我,她曾很喜欢高翔,只是害怕自己没资格喜欢他,才拼命地学习。

她一直觉得,只有更加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才配喜欢他。

而我,从初三开始发表第一篇习作就再也没有停下来,直到今天,成为各种大刊的签约作家或专栏作家。

回首,天高云淡,而我们,都已高翔。

(作品有删改)

13.题目“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中,“你”是指什么?

(4分)

【答案】“你”既指“我”的同学“高翔”,也指令人向往的优秀美好的人、事(物)或这种优秀美好的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分析和理解。

解答本题,不应仅仅停留在题目表面的意思,要着眼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由文意可知,文中的“我们”因为遇到同学“高翔”,在他的影响下都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但是对于题目的理解还不能仅仅局限与此,因为“高翔”在文中已不仅仅指一个人,二是有了更广泛的含义,这就需要在答题时补充完整。

14.高翔是一个怎样的男生?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6分)

【答案】

(1)遭遇家庭变故。

爸爸病故,妈妈要改嫁,奶奶将他硬从北京接回。

(2)各方面优秀美好。

高瘦沉静,穿着整洁,各科成绩遥遥领先,文章思想有深度,发音标准有磁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需要统观全文,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找出和这个人物相关的内容,比如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评价,然后筛选出相关内容进行作答。

15.作品后面写“最铁的姐们儿芳”“闺蜜婷”以及“我”现在的发展状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照应题目、前文。

照应题目,因为高翔,“芳”“婷”“我”三个女孩子如今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照应前文,高翔的出现使一些女生“迅速收敛”“开始用功”。

(2)烘托人物形象,从“芳”“婷”们坦承少时心事,再次印证和凸显“你”(高翔)的优秀和对大家的促发作用。

(3)突出作品主题。

少年时,与优秀美好的人同行,会受到他“潜在的积极影响”,自己也会加倍奋发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故事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着眼全文,然后从文章题目、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旨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梳理故事情节和这三个方面的联系。

课文最后叙述三个女孩子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显然和题目是相呼应的,而且从侧面也烘托了“高翔”在她们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突出了本文的主旨。

16.结尾“而我们,都已高翔”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又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用了比喻兼双关的修辞手法,将“我们”比作小鸟,“都已高翔”一语双关,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现在‘我们’都已成为‘高翔’那样的优秀人才,正在属于各自的长空翩飞翱翔”的丰富意蕴。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识和赏析。

解答此题,不能仅仅从句子表面进行分析,而应统观全文,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概括。

从文中可知,“我们”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了作家,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这也正是“高翔”的内涵所在。

由此,就可以推断出结尾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7.对于作品中的“我”,有人认为是个线索人物,有人认为是个主要人物,你认为呢?

说说你的理由。

(6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一:

认为“我”是个线索人物。

(1)从行文来看,作品是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贯穿全文的,“我”见证了“高翔”的优秀和老师、同学们的表现。

(2)从结构来看,“我”使作品结构完整,情感脉络清晰,利于主题的表达。

观点二:

认为“我”是个主要人物。

(1)从篇幅来看,作品主要写了“我”三十年前朦胧的少女心事,塑造了“我”这个因向往美好、优秀而奋发努力的女孩子形象。

(2)从典型性来看,作品中“我”的心曲和成长往事,实际上代表了班里的众多女孩子,由一个“我”可以看见一个群体,从而表达主题。

观点三:

认为“我”既是个线索人物,也是个主要人物。

(理由略,能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为拓展型题目,答案不要求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从本文来看,作者用第一人称组织文章,其他的人物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得以呈现,所以解题时可以通过这个基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注意作答时要结合文意,观点要客观,语言要通顺。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18.请按提示填写出空缺的句子。

(7分)

(1)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月下飞天镜,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3)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5)三月的乌鲁木齐,一场春雪过后,晴空万里,蓝天之下,街道两旁的树木挂满雪团,正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说的“____,____”。

【答案】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云生结海楼(3)只有香如故(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诗句的识记和默写能力。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注意平时理解并准确地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的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杜绝漏字、添字。

本题易写错的字为“拂—佛”、“涯—崖”、“梨—犁”。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12分)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

《朗读者》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如节目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其中一段开场白是这样的:

“其实,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用了永恒;而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材料二:

《朗读者》节目将文字、声音和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让观众感受到文字、声音以及情感之美。

有研究表明,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捧空”状态,有利于记忆;大声朗读会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利于思考;

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再现文章的“诗性美”。

材料三:

当我们被另一档热播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见字如面》中的信件感动得眼角湿润时,有没有想过。

在信息时代,习惯了在键盘上“敲字如飞”,还能不能写出几个像样的字代表我们的“面”呢?

现在,我们也许已懒得动笔写字了;也许提起笔来,不是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