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91373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培训教案.ppt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作者:

冯延杰,危险源辨识的目的,识别出本厂当前的活动、服务中已有和可能会产生的危险源,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出需要优先解决的危险源,通过制定措施将风险降到可接受程度。

术语定义,安全:

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

危险:

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者其它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第一类危险源:

指的是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

指的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多种因素。

重大危险源:

长期的或者临时的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体系),海因里希法则,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

29:

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也叫冰山法则。

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本质安全:

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

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它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既有区别,又存在很大的联系。

1.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不同。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如检查不到位、制度的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或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既有区别,又存在很大的联系。

2.两者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工作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

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

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的步骤:

1.列出本部门的全部组织机构;2.列出各组织机构的作业过程,包括公司通过劳务协议分包的过程;3.将作业过程分解成各作业活动;4.列出各作业活动中涉及的具体单体设备;5.分析各作业活动中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危险源;6.分析各作业活动中设备出现异常状况时可能产生的危险源;7.将各种危险源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描述。

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1.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如设备维修等);2.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外包人员的活动;3.作业场所内的设施及主要工具,如:

加热炉、轧钢设施、风冷辊道、车床、天车等;4.本厂员工人人参与危险源辩识。

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方法本公司采用调查表法对各活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时要考虑:

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

X射线、射线、粒子、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c)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d)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e)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作业活动风险评价,主要采用直观判断法和LEC法进行风险评价,首先运用直观判断法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在使用直观判断法之后,如果为一般危险源可继续采用LEC法进行评价。

作业活动风险评价,直观判断法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a)近三年内出现过轻伤及其以上事故;b)近三年内出现过危险化学品泄漏的危险源;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重大后果;d)相关方经常抱怨和投诉;e)目前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危险源。

F)符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要求的。

重大危险源,符合下述几方面要求的设备设施均应列入重大危险源,不符合的列为一般危险源:

1.压力管道:

1).长输管道。

a、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且设计压力大于1.6Mpa的管道;b、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输送距离大于等于200km且管道公称直径300mm的管道。

2).公用管道。

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200mm。

3).工业管道。

a、输送GB5044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液化气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的管道;b、输送GB5044中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0及GBJ1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的管道;c、输送其他可燃、有毒流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400的管道。

重大危险源,2.压力容器。

a、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b、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Mpa.m3的压力容器(群)3.锅炉。

a、蒸汽锅炉:

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b、热水锅炉:

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

4.其它,符合以下条件的判定为重大危险源:

a)高压配电室:

电压等级10kv且高压开关柜数量15台;b)单台容量在40MVA及以上的油浸电力变压器(室内场所);c)电缆夹层建筑面积500m2;d)电缆隧道,主厂房以下区域(电缆隧道长度150m);e)地下的润滑油库、液压站;f)125MVA及以上的独立变电所,油浸电力变压器;g)含有热能、动能或有毒气体的大型设备设施,包括高炉、热风炉、转炉、精炼炉、加热炉、煤气加压站等。

同一设备有多个的,按编号逐个列。

h)放射源。

风险消减控制措施的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在“风险消减控制措施”一项中,要求填写该条危险源对应的管理制度或规程名称,不必细到条款。

如果该条危险源需要增设防护装置、用具或警示标示等则直接列入本单位隐患整改工作,并制定整改期限。

表格中其它填写要求,“编号”:

将作业名称中的对应编号写进本次辨识清单的“编号”一栏;第一类危险源没有作业编号则空。

“填写顺序”:

每个区域,先列第一类危险源,然后再列第二类危险源。

符合要求的列为重大危险源,否则则为一般危险源。

“相关单体设备(工具)”:

在该栏中,要求只写出1台主要设备及1个主要使用的工具,其余次要设备或工具可以不写。

“事故类型”:

在该栏中每一条危险源辨只能对应一种事故类型。

“应急准备”:

在该栏中要求填写该条危险源对应的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名称,如无则空。

“表格本身的要求”:

各单位在填写危险源辨识清单时,要求一律使用Excel,并且不允许出现合并单元格的现象。

“辨识后统计分析的要求”:

在辨识完毕后要求各车间用“饼形图”,分析本单位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故类型、严重程度、危险源等级所占百分比。

在LEC打分法中“C”栏,“火灾事故”对应“严重,重伤”(即“7分”);职业健康相关的4类事故对应“重大,致残”(即“3分”)在“危险源描述”一项中,要求至少写出一条可能引发此危险的原因,在相应的制度或规程中,要有针对该原因的控制措施。

不正确的描述:

正确的描述:

作业活动风险评价,LEC评价法LEC法即:

DLEC式中:

D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各因子的值如表1、表2、表3所示:

LEC评价法,表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表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频繁程度分数值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LEC评价法,表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分数值后果分数值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7严重,重伤40灾难,数人死亡3重大,致残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1引人关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表4危险的等级划分(D)D值风险程度D值风险程度3201级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20704级一般风险,需要注意160-3202级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205级稍有危险,可以接受70-1603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事故类型的划分,1)物体打击:

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砸伤等造成的伤害,不包括主体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

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如机动车辆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矿车所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运输挂钩、跑车事故;不包括起重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3)机械伤害:

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辗、割戳、切等伤害。

如工件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屑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构缠压住等。

但不包括车辆、起重设备引起的伤害;4)起重伤害:

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包括各种起重作业引起的机械伤害,但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引起的坠落式跌倒;,事故类型的划分,5)淹溺:

指因大量水经口、鼻进入肺内,造成呼吸到阻塞,发生急性缺氧而窒息死亡的事故。

适用于船舶、排筏、设施在航行、停泊作业时发生的落水的事故;6)灼烫:

指强酸、强碱溅到身体引起的灼伤,或因火焰引起的烧伤,高温物体引起的烫伤,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等事故。

适用于烧伤、烫伤、化学灼伤、放射性皮肤损伤等伤害。

不包括电烧伤以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7)火灾:

指造成人身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

不适用于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比如,居民火灾蔓延到企业。

此类事故居于消防部门统计的事故;8)高处坠落:

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害事故。

如高处作业时,因触电失足坠落应定为触电事故,不能按高处坠落划分;,事故类型的划分,9)坍塌:

指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

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

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的塌方等情况。

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事故,或因起重机械、车辆、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10)放炮:

指施工时,放炮作业造成的伤亡事故。

适用于各种爆破作业。

如采石、采矿、采煤、开山、修路、拆除建筑物等工程进行的放炮作业引起的伤亡事故;11)锅炉爆炸:

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

适用于使用工作压力大于0.7表大气压(0.07兆帕)、以水为介质的蒸汽锅炉(以下简称锅炉),但不适用于铁路机车、船舶上的锅炉以及列车电站和船舶电站的锅炉;12)容器爆炸:

容器(压力容器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

容器爆炸是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于周围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产生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事故类型的划分,13)其他爆炸:

凡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均列为其它爆炸事故,如:

可燃性气体如煤气、乙炔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如汽油挥发气引起的爆炸;可燃性粉尘以及可燃性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起的爆炸;简介形成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相混合,或者可燃蒸汽与空气相混合(如可燃固体、自燃物品,当其受热、水、氧化剂的作用迅速反应,分解出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遇火源爆炸的事故;炉膛爆炸,钢水包、亚麻粉尘的爆炸,都属于上述爆炸方面的,亦均属于其他爆炸;14)中毒和窒息:

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如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

两种现象合为一体,称为中毒合窒息事故。

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合窒息的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的职业病导致的死亡。

15)触电:

指电流流经人体,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

适用于触电、雷击伤害。

如人体接触电的设备金属外壳或裸漏的临时线,漏电的手持电动工具;起重设备误触高压线或感应带电;雷击伤害;触电坠落等事故。

16)其他伤害:

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钉子扎伤等。

事故类型的划分,17)冒顶片帮18)透水19)火药爆炸20)瓦斯爆炸A)中暑B)尘肺C)噪声聋D)放射性疾病注:

后四种为职业伤害事故,风险评价,根据已识别确定的危险源进行分类和整理,并进行风险评价。

车间评价完成后,报厂进行进一步评价,风险等级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

a)危险程度为稍有危险和一般危险的判定为一般危险源;b)高度危险和极其危险的判定为重大危险源;c)危险程度为显著危险经过风险评价小组评审确定是否为重大危险源。

作业活动风险控制,作业活动风险控制的步骤:

a)确定风险级别;b)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c)制订风险控制措施计划;d)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

控制措施的优先原则,根据已辨识的危险源及其风险程度大小,按优先顺序排列,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重大危险源(公司级、厂级)要考虑纳入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中实施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对每一个辨识出的危险源应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制定的优先原则如下:

a)消除风险因素;b)采用设备改造、工艺更改降低风险;c)制定管理措施,如制订并执行相应安全操作规程等;d)减少员工工作的暴露时间;e)配备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措施;f)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简写:

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及控制计划的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相关方对安全影响的投诉、法律法规有重大调整、公司活动、服务发生较大变化、设备有重大变化或规划有重大变化等特殊情况时,应适时进行。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记录,各单位包括厂、车间应保存辨识和评价职业健康危险源和重大职业健康危险源的记录。

每次全公司性质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由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制公司风险评价报告。

其他要求,各车间统一组织进行,形成“危险源辨识清单”。

之后由车间全体员工对“清单”进行评审,如无修改意见则应签字确认(每名员工均应签字确认)。

各车间辨识后,要求形成“车间级重大危险源清单”,其中至少包括第一类危险源五项、第二类危险源十项(含本单位检修作业)、外协单位检修作业危险源十项。

车间危险源辨识工作完成后,要求将本车间辨识出的所有危险源进行分解,形成班组危险源辨识清单,下发岗位员工学习。

可采用绘制“饼形图”的方法,分析本单位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故类型、严重程度、危险源等级所占百分比。

分析要符合统计学客观规律的,例如第二类危险源中没有1级、2级、3级的;造成死亡后果的危险源比造成轻伤后果的危险源还要多等情况。

谢谢大家,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