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390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docx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术创编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

2021.02.02

创作:

欧阳术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如今大多数家庭的孩子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常见的问题之一,所以导致家庭教育不当,使幼儿心里上出现一些不良问题,攻击性行为就是幼儿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对此我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几个方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作了研究。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前言: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个体发展的一种倾向,每一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幼儿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不利于幼儿与同伴及成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造成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

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

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1

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1

(一)、常见的类型1

(二)、不明显的攻击性行为1

(三)、攻击性行为的动机角度可分为两种:

故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2

1、故意性攻击2

2、工具性攻击2

三、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2

(一)根本原因2

1、挫折2

2、父母的惩罚3

3、模仿3

4、强化3

(二)、家庭教育4

1、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4

2、家庭结构的影响5

3、家庭暴力的影响5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5

(四)、大众传媒的影响6

(五)、其他因素6

1、多动症6

2、一日生活安排不科学,不合理7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7

(一)、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7

1、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育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7

2、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8

(二)、树立正确教育观8

(三)、让幼儿有情感体验,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9

(四)、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控制自己的行为9

1、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认真投入的做事9

2、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10

(五)、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孩子营造正确的生活环境10

参考文献11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从心理学上来说,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身体或心理上造成痛苦的一种伤害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也可分为不同的行为方式,一种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咬人等;另一种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讽刺他人等;再者就是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一)、常见的类型

在幼儿中出现攻击性较多的是打人、咬人、吼人、掐人、叫别人绰号及用表情、手势等其他肢体语言引起他人恼怒。

(二)、不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不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有某某幼儿暗地里告诉某某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会生气,有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和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幼儿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三)、攻击性行为的动机角度可分为两种:

故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1、故意性攻击

故意性攻击是指儿童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所选的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

这种攻击性行为可通过身体,语言进行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

2、工具性攻击

是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一种目的,如撞,推到同伴,去抢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别人生气等。

在实习期间,我在的是小班,有一部分幼儿特别喜欢用告状、有意攻击、大声吼别人、丢东西等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特别是老师。

幼儿一旦离开父母就会害怕,缺乏安全感。

从而让他们变得闷闷不乐,自闭性格变得内向起来,而有些幼儿则会使自己变得强势,硬朗于是就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

1、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挫折。

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自己实现目的和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成人对周围的人说“不理他”使儿童觉得丢脸、被戏弄、经常被大声嚷嚷等都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

2、父母的惩罚

研究发现,攻击型儿童的父母对他们的惩罚多。

惩罚对于攻击型的儿童不但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

3、模仿

好模仿是幼儿自发突出的行为特点,幼儿好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和行为。

幼儿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模仿阶段,但由于心理很不成熟,因而不具备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不知道那些事值得模仿。

模仿是幼儿天生的能力,随着大众传媒、电视、手机等多媒体的推广和普及,一方面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由于幼儿天生爱模仿,他们能把自己看到的通过语言行动情感将其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分辨能力较差,只知道当自己受到伤害时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但他却不管对错,也不管别人是不是无心的。

4、强化

在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儿童的侵犯行为。

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儿童

成功地应用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能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二)、家庭教育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对孩子大多是纵容甚至是溺爱,许多家长都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因而让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为强烈。

1、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度过,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

父母的教养方式基本可以分为“放任型”、“溺爱型”、“权威型”和“民主型”四种。

放任型的父母认为应该让幼儿自由的发展,因此他们对幼儿不加任何的限制和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不管不顾,平时也对他们不闻不问。

这样的幼儿因为在家中不能得到关注和注意,从而使他们在外面学会了不良行为,这种行为因为家长不能及时的管教,从而使幼儿的这种不良行为变得有攻击性。

这样的幼儿到校园后就会变得松散,不听从管教,缺乏组织性。

溺爱型这样的父母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什么事都顺着幼儿的意愿来做,从而使得幼儿变得自私、任性、独占、霸道、利己排他的行为不断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意愿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吵大闹,以反抗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这样的幼儿如果到学校与同伴发生纠纷,他们不会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攻击对方解决问题。

2、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

家庭结构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或离异家庭。

【2】如果幼儿生活的家庭是不完整的,那这样的幼儿由于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得不到别人的关注,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嫉妒等不健康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常常以打架、骂人、欺负小朋友的方式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

3、家庭暴力的影响

家庭暴力是使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家庭都会采取用暴力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孩子做的不对他们就会打骂,威胁等方式来管教孩子,有的父母甚至经常吵架、酗酒,当他们遇到不顺心事的时候就会拿孩子出气,这样长期后,会使孩子心理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

【3】一方面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胆小,怕做错什么事情而被惩罚。

有的甚至不愿与人交往。

另一方面,他们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模仿他们的父母以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幼儿由于爱模仿,因

此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的语言、动作、行为都将影响幼儿的发展。

(四)、大众传媒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类电视、电影、报刊和杂志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少儿电视,出现了很多代表性的动画人物。

受到很多孩子的亲赖,幼儿的年龄还小,他们所具有的只是最基本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没有分辨能力,所以看到攻击性的他们也会学习。

(五)、其他因素

1、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为注意多动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发展性的异常。

主要特征是发展性的、不适当的、不专心的、多动和冲动的表现。

多动症的幼儿由于他们天生好动,所以他们非常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或者打别人。

因此他们在动别人东西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在产生攻击行为较严重时,可能会涉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实习期间,中班的一名幼儿就属于多动症,他总是喜欢攻击别人,有的时候是直接攻击,有的时候是间接攻击。

对同伴和老师进行推打是习以为常的行为。

有一个星期的周五老师拿剪刀给小朋友剪小红花,由于老师的疏忽大意忘记了收剪刀,他就拿起了剪刀向幼儿攻击,致使同伴受伤且伤口较大。

平时老师组织教学游戏等活动的同时,他根本就闲不住,什么都听不进去,同时他还经常把周围的小朋友因不合群而弄哭。

这就致使老师不得不把他放到自己的旁边。

2、一日生活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的,而有时在幼儿园却能看到这种现象。

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常趴在桌上静息或在户外玩耍,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节日”时节目的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不良方式发泄其烦躁的消极情绪。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一)、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1、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育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

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交往中更多的运用攻击性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次数少于一般儿童,而且他们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因此,对于攻击性方面的幼儿,我们要正确对待,给予榜样示范或给其正确的方法。

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幼儿期最赋予模仿性,成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儿的榜样,因而教育子女因从自身做起。

以便幼儿能在其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恶意攻击。

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

如“打抱不平”等。

也要及时给与孩子正确的方法,但应该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给孩子训话,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是及时让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2、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幼儿普遍采取“过渡保护”的教育态度。

父母总是把他们的目光放在他们宝贝孩子的身上,总是担心他们发生意外。

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从而忽视了耗子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要,因为不能满足和支持孩子通过活动、游戏等来释放心中的情绪,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树立正确教育观

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责怪,我们应更多的去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

特别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土壤。

在教育的过程家长和教师要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因为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

【4】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造成幼儿心理上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三)、让幼儿有情感体验,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对于幼儿的攻击行为,我们不能光讲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情感体验。

如果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幼儿,那么就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例如:

当幼儿打了别人,他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愉悦。

他可能不知道打了别人会疼,这时我们可以让他感觉到疼的滋味,当然,这时我们也不能打他让他来体验这种疼痛。

我们因该换一种方式让他们体验,如:

我们可以让他回忆摔倒时的疼痛来体验他人的疼痛。

再如玩玩具时要教给他们一些思想方法。

告诉他别人在玩的时候如果你也想玩,应该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

你玩一会给我,我玩一会再给你。

同时,我们也要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自己看着有怎么样的感受。

这样他就能意识到如果自己总是在玩,别人也同样难受。

(四)、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控制自己的行为

1、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认真投入的做事

例如幼儿在进行拼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听到这样的声音“哗”,有的小朋友把拼图全部撒在地上,双手使劲的拍桌子,小伙伴赶紧把他的拼图捡起来。

【7】原来是因为他没有办法把拼图拼好特别的着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过去,并对他们说“好好拼,没关系,慢慢来”。

你看看小朋友都在看着你呢,然后把那些平时拼图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叫过来帮助他,这样他就不会用自己的失败去责怪别人了。

2、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于那些个性强,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我们要给他们制造机会。

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们都是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好也罢,坏也罢,都是为了达到及时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已。

因此,想要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就得教给其一些新的有效方法。

(五)、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孩子营造正确的生活环境

1、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他们攻击性行为大多来源于模仿,所以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观看孩子喜欢的电视节目。

在看电视时家庭成员应相互交流,家长并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分析他们在所看到的电视节目中人物形象。

强调电视节目中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的影响。

比如可以借助孩子喜欢奥特曼的形象,一方面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英雄主义情结,另一方面,必须摒弃其暴力的行为,告诉孩子暴力是对待坏人的,不是对周围熟悉的人的行为,从而避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有攻击行为的儿童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父母在家教育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还他之类的话。

那么幼儿的攻击行为就会很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期的孩子是崇拜父母的,父母说的话,孩子往往铭记在心,言听计从,何况这个时期又是孩子攻击性较强的时期。

这时我们应担借着家长向孩子宣告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从而正面教育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价值观,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攻击行为的严重后果,给孩子营造正确的生活环境,杜绝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严防死守,使攻击性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

孩子的心灵单纯幼稚,只不过被“不要吃亏”蒙蔽了双眼,当他人身受到别人攻击时或行为受到限制时,自觉或不自觉的做出一种反应,别人打了我,我理应还手,你抢了我的玩具,我就应该抢过来。

这种思想一旦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将波及孩子一生。

他会让孩子在处理作为与不作为时,缺乏必要的冷静,做出过激的行为。

最终变得“容不得半粒沙子的人”。

这种心胸的人在成长道路上不会有真心的朋友。

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相互理解。

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忍让、多一份思考、学会给别人施舍“爱”这样的孩子才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孩子无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让这颗幼苗长成挺拔的参天大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桑标.当代儿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刘晋.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2008.11

[4]吴霞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行为及纠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64(9)

[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6]曹家正、郑静《幼儿问题行为及矫正》[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冯马平.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

[8]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

[9]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学前教育研究2006

时间:

2021.02.02

创作:

欧阳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