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928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本科货币银行学小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22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需求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2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

24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25提现率——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

26金融资产——指单位或个人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权利。

27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28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无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只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29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金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利弊皆存,利大于弊。

30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31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的比率。

32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对称。

是指以一年以内的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33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对称。

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

34商业票据——是指由企业签发的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短期无担保债务凭证。

35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

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而非债权。

36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有价证券的行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有价证券的收益;

二是当时的市场利率。

37股票价格指数——即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

38证券收益率——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同本金之间的比率。

39汇率——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即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买卖的价格。

它是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

40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以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

Md=Ms

42、金融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44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对称。

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由于这种变量通常可为政策控制,被用来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而被称为政策变量。

47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48银行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负债业务也不属于资产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51信用:

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52货币政策时滞:

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即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53金融市场:

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54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56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金融压制。

57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证券行市是证券收益的资本化。

58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率。

59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61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的对称,是指由经济体系内部纯粹经济因素所决定,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的经济变量。

62信用货币——是指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63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对称。

66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金融压制。

67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69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72实际利率——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购买力不变的利率。

73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74通货紧缩——指的是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

75证券收益率——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与本金之间的比率。

76金融结构:

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78经济金融化:

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79名义货币需求:

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通常用Md表示。

存款货币:

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

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

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外汇:

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广义的外汇是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狭义的外汇则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汇率:

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

固定汇率:

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征信:

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作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

消费信用:

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国际信用:

是指跨国的借贷活动,即债务人和债权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居民。

收益资本化:

是指对于有收益的事物,可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计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利率市场化:

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

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金融风险:

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的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是指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货币经营业:

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商业银行:

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保险公司:

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证券公司:

是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

金融市场:

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股票:

是一种有价证券,它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债券:

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

证券行市:

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

股票价格指数:

简称股价指数,是由金融服务机构编制,通过对股票市场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进行平均计算和动态对比后得出的数值。

票据贴现:

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票据承兑:

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证券交易所:

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

是由经纪人、证券商组成的会员制组织。

国际收支:

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既包括国际投资,也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平衡表:

是以某一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套汇:

是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经济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

中央银行:

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超额准备金:

准备金中法律规定的部分,必须存储于中央银行,超过法律规定的部分,即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给:

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是批购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均衡:

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通货紧缩:

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货币政策:

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法定存款准备率:

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再贴现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

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货币政策时滞:

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金融监管:

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还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金融深化:

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

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金融结构:

金融相关比率:

即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二、计算题

1.某种债券的发行价格为110元,投资者持有一年半后以123元卖出,试计算该投资者持有期收益率。

(卖出价-发行价)持有年数

解:

持有期收益率=——————————————100%

发行价

(123-110)1.5

=-----------------100%=7.88%

110

答:

该投资者持有期收益率为7.88%。

2.原始存款10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提现率5%,超额准备金率5%,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的派生存款。

派生存款=总存款—原始存款

=1000×

[1/(10%+5%+5%)]—1000

=4000(万元)

1.已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提现率为10%,超额准备金率为8%,试计算存款扩张倍数。

已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提现率为lo%,超额准备金率为8%,试计算存款扩张倍数。

1+(7%+10%+8%)=4

2.投资者购入某种发行价格为110元的债券,同年银行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8%,持有两年后该投资者要在什么价位以上卖出其所持债券才能使自己在债券上的投资比在银行定期存款上的投资更划算一些?

110×

8%×

2+110=127.6

1.某国某时商品价格为11元,待售商品数量为140000件,平均货币流通速度为4次,试计算流通中货币必要量。

M=PQ/V=11×

140000÷

4=385000

5.某股票市场采样的A、B、C、D、E五种股票,基期价格分别为10、20、30、40、50元,报告期价格分别为15、23、35、42、70元,报告期上市股票数分别为100、120、150、200、240股,基期指数值为100,试计算报告期加权股价指数。

报告期加权股价指数=∑(报告期股票价格*报告期上市股票数)*基期指数值∑(基期股票价格*报告期上市股票数)

=(15*100+23*120+35*150+42*200+70*240)*100(10*100+20*120+30*150+40*200+50*240)

=34710/28900*100

=120.1

三.论述题

试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

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

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3)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

(4)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

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

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5)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

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试分析货币政策各种工具的效果。

你认为现阶段我国应如何选用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称之为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猛烈的工具,一般不轻易变动;

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告示效应,表明政策意向,但对于信贷扩张和紧缩的调节力量较弱;

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于操纵,效果也比较直接。

但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达的证券市场。

三者需配合使用。

(2)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调节的工具称为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

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各有其具体作用。

(3)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信用控制,如规定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实施信用配额,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以及其它直接干预措施。

这些工具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选择地使用;

另一类是间接信用指导,如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这些工具虽无法律效力,但由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的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总体上的一致性,所以在实际中这种做法的作用非常巨大。

(4)我国现阶段应大力推动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转化。

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种,其中应日趋淡化直接调控工具的影响,逐步强化间接调控工具的作用。

1998年初,我国取消贷款限额管理,向间接金融调控迈出了重要一步。

试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主要措施。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通常要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表示。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只是形式上的平衡,实际上各国的国际收支常常处于失衡状态。

失衡要么表现为顺差,要么表现为逆差。

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结构性原因。

货币价值的变动。

国民收入的变动等。

国际收支失衡时,可采取如下调节方法:

外汇缓冲政策。

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

利用国际贷款。

直接管制等。

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1)金融创新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正有负,但主流是正面的、良性的。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没有创新推动,就没有多层次和开发性的金融发展,就不可能对现代经济发展有如此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创新给金融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2)当代金融创新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对金融、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得以实现的四条途径即储蓄效应、投资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

(3)创新过程即经济发展的实现过程,故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会对金融、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不利影响。

后果是使金融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安全稳定性趋于下降。

(4)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金融创新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驾驭并把握金融创新的基本前提。

在此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使金融创新对金融、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从而实现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全与效率的兼得。

试述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

要点: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给过多,但深层次上的原因还有:

1.需求拉上,包括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

2.成本推动,包括工资推动,利润推动;

3.结构因素,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失调;

4.其他原因,如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转轨等因素。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4分)

1.短期性;

2.非政策性

如何理解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2分)

在金融与经济的基本关系上,首先必须明确:

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性作用,而金融在整体经济关系中居于从属地位,绝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

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产业,其基本功能是满足经济发展中的投资、融资和其它服务性需求。

(4分)

1、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从积极方面看,突出地表现为对经济发展强大的、持久的推动作用,这一作用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

(1)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2)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

(4)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2、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不良影响也在增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

(2)因金融业经营不善使金融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引发经济危机;

(3)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剥离金融与实质经济的血肉联系,造成金融业的动荡和整体经济运转的失常;

(4)资本流动国际化,使金融危机在国际间迅速蔓延,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试述7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即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领域的创新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需要,同时,促进银行向全能化发展。

(2)跨国银行的建立使银行的发展更趋国际化。

各国银行纷纷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从事国际银行业务和开拓境外金融业务。

(3)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组资本结构和经营结构。

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这套国际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为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所遵守。

(4)兼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段。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