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081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docx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

1.朱斌《19世纪以来欧洲工会运动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工会博览》

2.穆成山《巴黎公社的两重性》

3.刘昀献《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新思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7月,第36卷第4期

4.谢素贞《第一国际迁到美国后的活动》,《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0卷第2期

5.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年4月

6.丁平《略论美国早期的工人运动及其特征》,《前言》1999年第9期

7.穆成山《论巴黎公社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8.李培锋《论英国卢德运动的维权特性》,《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32卷第5期

9.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7月,第45卷第4期

10.严海蓉《美国劳工运动中的病症》,

11.《米歇尔与巴黎公社》,《金羊快报》

12.吕楠《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新视野》2007年1月

13.王琳《十九世纪无产阶级运动最伟大的的典范——巴黎公社事略》

14.檀雪菲,王丽娟《试论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的历史作用》,《理论探讨》1998年第2期

15.梁文清《突如其来的胜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论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误根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5卷第3期

16.王妍《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与英国早期工人运动》,《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26卷第6期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们所著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其基本或主要观点,可作如下概括:

1、原始公社瓦解后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共产党宣言》写到: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恩格斯后来解释说,这里所说的“一切社会历史”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那时以后,“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

——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7月

2.阶级是生产力不够发展的结果,并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资本主义社会已具备了阶级消亡条件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到:

“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以前生产力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

——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7月

3.阶级划分的基础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但也与社会分工直接相关

恩格斯指出:

资本主义“产生了两个渐渐并吞所有其他阶级的新的阶级。

这两个阶级就是:

一、大资本家阶级,现在他们在所有文明国家里几乎是一切生活资料以及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原料和工具(机器、工厂)的独占者。

这就是资产者阶级或资产阶级。

二、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他们为了换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产者。

这一阶级叫做无产者阶级或无产阶级。

”也正因为这样,消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途径是消灭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独占地位,也就是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同时,恩格斯认为:

“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

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

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7月

4.资本主义使阶级构成两极化和简单化,只有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阶级,中间阶级将灭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阶级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中间阶级,而且在各阶级内部还存在着不同阶层,“但是,我们的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却有一个特点:

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又说: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7月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状况将日益恶化,不可能改变,这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

为了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必然将剩余价值资本化,进行资本积累。

而“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

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趋于恶化。

最后,使相对过剩的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

——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7月

6.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鉴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和不可调和性,鉴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不会被资产阶级主动放弃,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提出: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个政权的性质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7月

以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对自己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做了概括: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很久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出经济上的分析。

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7月

二、无产阶级运动的表现形式

(一)工会运动

《人权论》主张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潘恩指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享有生存、自由、财产、追求幸福和反抗压迫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天赋的。

“天赋权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

其中包括所有智能上的权利或者是思想上的权利,还包括所有那些不妨害别人的天赋权利而为个人自己谋求安乐的权利。

《人权论》主张代议制民主共和的思想

他认为:

“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或者换句话说,不以公众的利益作为其独一无二的目的,都不是好政府。

”看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的,不看它叫什么名称,而看它有没有实行代议制。

“它无须同任何特定的形式相联系,但是它却很自然地同代议的形式结合起来,因为代议制是最适合于达到国民要付出代价来支持的目标。

”“代议制政府的唯一真实基础是权利的平等,选举中一人一票,不能更多。

《人权论》关注贫苦人民的生活,反对社会的不平等

潘恩从天赋权利的理论出发,坚决反对社会不平等,认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财产。

正因为有了私有财产,社会就划分为穷人和富人,人们原来具有的平等关系即遭到了破坏,而被不平等的关系所代替了。

——王妍《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与英国早期工人运动》,《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美国工人运动在它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表现为:

(一)美国工人运动独具的特殊性;

(二)美国工人运动在理论上惊人的落后;(三)美国工人运动所固有的狭隘工联主义。

综上所述,美国早期工人运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可称是独树一帜。

它在一个“天下会聚、五方杂处”的移民国家的大地上兴起和发展。

因为美国发展的两重性:

它既要完成开垦大量处女地的原始任务,又不得不参加争夺工业生产首位的斗争。

因此,运动的盛衰就取决于在普通的美国人头脑中什么居于优势,是工业工人的觉悟还是开垦处女地的农业意识,开垦处女地的原始任务完成了,但是工业工人的觉悟在美国人头脑中还未占据优势,美国仍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王国。

恩格斯一再批评的美国工人阶级理论上惊人落后的现象并未改变,工人阶级中资产阶级偏见和工人贵族地位更有发展。

突出的事实是:

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能够发挥一定政治影响的工人阶级政党,唯独美国没有。

——丁平《略论美国早期的工人运动及其特征》,《前言》1999年第9期

(二)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立法和行政统一的政权组织,担负着制定并贯彻落实各项法律和政策的使命,只有建立体现本阶级意志的、运作有序的政治领导体制,才能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和行使有效的监督,保证完成改造社会和巩固政权的重大任务。

但由于公社缺乏国务活动的经验,特别是一些公社委员深受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不懂得集中管理和建立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权领导机关的必要性,只强调民主,忽视必要的集中,因而未能建立起集中统一、敏捷高效的政治领导体制。

公社领导机关中严重存在的无政府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公社革命事业。

——刘昀献《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新思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7月

公社是民主革命的后卫,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列宁在《公社的教训》一文中指出:

“尽管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分成许多宗派,公社还是一个光辉的典范,它说明无产阶级能够怎样同心协力地实现资产阶级只能宣布的民主任务。

夺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没有经过任何特别复杂的立法手续,就切切实实实行了社会制度的民主化,废除了宫僚制度,实行了官吏由人民选举的任务。

巴黎公社革命既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后卫,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企图把公社革命的民主任务与社会主义任务截然分开,强调其单一性质,必然会陷入片面性。

这就是巴黎公社革命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于一役的两重性。

——穆成山《巴黎公社的两重性》

公社既是帝国的对立物,又是工人政府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第一次把巴黎公社叫作无产阶级专政。

因为当时有些人听到无产阶级专政就吓得大喊救命,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暴力。

而恩格斯说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恰恰说明巴黎公社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民主,因为巴黎公社实际上是民主多于专政,正是它没有很好地行使专政的职能,才遭到了失败。

因此,巴黎公社这个政治形式,既具有“帝国的对立物”(在初期阶段)即民主共和国的性质,又具有工人政府(资产阶级代表退出公社以后)即社会共和国的性质。

这就是巴黎公社所具有的“帝国的对立物”和工人政府的两重性。

——穆成山《巴黎公社的两重性》

公社既要完成民族任务,又要完成阶级任务

列宁在《公社的教训》一文中明确指出:

“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互相矛盾的任务结合起来,是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致命错误。

早在1870年9月,在国际宣言中,马克思就警告过法国无产阶级不要迷恋于虚伪的民族思想,因为自大革命以来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巳经尖锐化了,从前,向全欧洲反动势力作斗争的任务团结了整个的革命民族,而现在,无产阶级已经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同其他敌对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让资产阶级去对民族屈辱负责吧,无产阶级的事业是使劳动摆脱资产阶级的桎梏,争取社会主义的解放。

——穆成山《巴黎公社的两重性》

关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以往史学界较普遍的看法是:

公社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没有认真掌握武装力量,对资产阶级反动分子的反革命活动镇压不力等。

笔者认为,这些固然重要,但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最主要的是未能建立起集中统一的政治、军事领导体制,没有形成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因而使公社的政治和军事工作中产生了严重的无政府现象,从而导致革命队伍内部的争执、摩擦和纠纷,政令、军令的不统一,行政管理和军事指挥的混乱、军事斗争的失败和公社政权的覆亡。

巴黎公社政权诞生后,没有及时建立适应新社会制度需要的政治、军事领导体制,形成稳定的有权威的坚强领导核心,对社会政治生活和军事斗争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使公社的行政管理和军事工作中产生了严重的无政府现象,导致了革命队伍内部的摩擦和纠纷,造成了政令、军令的不统一,极大地削弱了公社的力量,从而导致了公社革命的失败。

事实恰如恩格斯所说:

“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

“如果巴黎公社的权威和集中稍微多一些,那末,它就会战胜资产者。

——刘昀献《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新思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7月

(三)卢德运动

卢德运动是19世纪早期英国爆发的一场以砸毁机器为主要表征的手工工人抗议事件。

卢德运动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约克郡西区、南兰开郡和诺丁汉郡(还包括莱斯特郡与德比郡的局部地区),参与这一运动的主力军就是这三个地区的纺织工人。

具体而言,三地纺织工人成分有所差别,其中,约克郡西区主要是呢绒业中的剪绒工,南兰开郡主要是棉织业中的手织工,而诺丁汉郡则以针织业中的针织工为主。

在卢德运动过程中,卢德派的抗议活动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砸毁机器有选择性;

(二)匿名信有针对性;(三)塑造了一个卢德形象。

在每一个特征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卢德运动的维权特性。

——李培锋《论英国卢德运动的维权特性》,《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卢德派砸毁机器具有选择性,是遵循一定价值标准的。

他们认为该砸的机器是“低于某一固定工资比率的所有织机”、“那些降低了工人工资的织袜机”、“制造赝品的任何式样的台机”及“没有学过徒的人在操作,或由妇女操作”的织机、“剥削与压迫的人的织机”,认为可以保留的机器是“产品合格,支付全酬”、不用“生手”、“表现不错”的雇主的织机。

从卢德派砸毁机器所遵循的上述标准可以看出,他们的做法是与以往限制使用机器、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限制开业资格与从业资格的家长制价值规范基本一致的。

可见,卢德派所以有选择地砸毁机器,其出发点是抗议由某些机器导致的传统家长制法律规范的破坏,是想通过这种“有选择的暴力”方式来呼唤家长制法律规范的回归。

——李培锋《论英国卢德运动的维权特性》,《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四)其他运动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用以保证他们对社会进行统治的权力组织,世界上从来没有超阶级的代表一切人的政权,在近代社会中,不是资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民主社会主义老则认为,国家最初是作为一种推动经济和文化进步的工具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取决于各种社会力量在国家组织中的配置情况;强调中产阶级国家由于实行议会民主和法制已成为社会力量的集合体和为全社会服务的机构,而不再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因此不需要变革国家,人们可在“民主国家”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他们还认为,民主制国家是塑造团结互助的社会关系的工具。

——朱斌《19世纪以来欧洲工会运动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工会博览》

三、有关资产阶级的研究观点

从工业社会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在这种转变中,阶级存在的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大发展,人均GDP大为提高。

(2)生产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智力资本日益动摇着物质资本的优势和统治地位。

(3)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物质生产的服务业成为压倒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最大的产业部门。

(4)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从实物经济主导社会进入金融经济主导社会,突出表现是:

(1)金融经济的发达,股票市场的兴旺;

(2)金融媒介和创新作用的增强,使握有创新技术的个人或中小企业,能够借助金融资本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个人或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巨富和知名企业。

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转入国家调节资本主义,西方国家调节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消除威胁和破坏社会经济稳定的因素。

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2)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对中小企业者的扶助,巩固和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4)政府对劳资关系进行干预,实行劳资双方“集体谈判制度”。

——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7月

布雷弗曼实际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两种控制方式,即工匠控制与管理控制(也许,可以在更广的意义上称之为工人控制与资本家控制)(Littler,1990:

48)。

布雷弗曼认为,控制是一切管理制度的中心思想。

他随后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两种管理控制手段:

(1)进行具体的劳动分工,即把制造产品的各个过程划分为由不同工人完成的许多工序。

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劳动力的使用就不再按照出卖者的需要和愿望来安排,而是按照购买者的需要来安排。

这些购买者特别关心且永远关心的事情就是降低这种商品的价格。

最常见的降低劳动力价格的方法就是把劳动力分解为组成它的最简单的成分,让劳动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尽可能地脱离专门知识和专门训练,都变为简单的劳动(Braverman,1974:

chapter3)。

(2)采用泰罗开创的科学管理方法。

布雷弗曼把泰罗制管理归纳为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劳动过程与工人的技能分离。

劳动过程一点都不依靠工人的能力,而完全依靠管理部门的做法。

第二个原则是构想与执行分离(也即手与脑的分离)。

对工作的“构想”必须留给管理者去做,工人的任务就是不假思索地“执行”管理者的指示。

第三个原则是管理者利用对知识的垄断来控制劳动过程的每个步骤及其执行方式。

他认为现代管理就是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Braverman,1974:

chapter4)。

推行这种科学管理之后,产生了如下后果:

工匠的技艺遭到破坏,工人的工艺知识和自主的控制权被剥夺,从而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只起嵌齿和杠杆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完成了这个过程之后,工人就再也不是一个手艺人,而只是管理者的一个活的工具”。

——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年4月

社会民主党对工会还有很大的依赖性。

在价值观上,二者还有许多相近之处。

以英国为例,工党虽修改了章程,但在政治光谱上还居于中问偏左的位置。

工党同工会几十年的合作,使工党的党员队伍同工会会员之间在政治观点和立场上都十分接近,相当一部分党员都是工会会员。

在党内事务上,工会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尽管取消了集体投票制,工会在工党领袖选举上仍拥有投票权,在议员候选人的选举上拥有40%的投票权。

在年会代表和党的全国执委会中,工会会员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作为集体党员,工会仍然是工党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和选举力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有不少工会会员在大选中投了保守党的票,但相比之下,多数会员还是投了工党的票。

更重要的是,工会的资助是工党最重要的财政来源。

工会每年向工党交纳的集体党费是工党常规年收人的主体;工党竞选基金的主要来自于工会的捐赠(党费之外的);工会还对工党地方选区组织捐赠,以资助议会候选人。

——吕楠《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新视野》2007年1月

弗来德曼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管理总是包含两个相当不同然而却密切相关的功能:

一是协调公司内部的各种活动;二是对工人行使权威。

在劳动过程中,管理权威的行使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高层管理者努力塑造劳动力,使之适合多少是由市场条件决定的组织或技术上的变化;二是一旦特定的任务被安排或下达总的命令以后,高层管理者努力压制或限制工人对他们的行动的独立控制(Friedman,1977:

77-78)。

弗来德曼进一步认为,高层管理者通常采用两种主要的策略来行使他们对劳动力的权威:

一种是责任自治(responsibleautonomy),另一种是直接控制(directcontrol)。

前者试图给予工人以灵活性,鼓励他们采取对公司有益的方式去适应变化中的局势。

这样做时,高层管理者给予工人以地位、权威和责任,努力去赢得工人的忠诚;后者则采取强制性的威胁、严密监督、给予工人最少的责任等手段去限制劳动力的变化范围,也即把工人当机器对待。

他强调这两种策略并非供管理者选择的两种预先规定的情形,而是管理者能够移动的两个方向。

在责任自治和直接控制这两个极端的形式之间还有许多可能的情形。

——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年4月

四、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表现形式

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的巴黎公社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它虽然只存在72天,却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关于巴黎公社的原则经验方面的研究,已是深入细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对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误探讨得却不够深人。

巴黎公社革命有两项致命失误:

没有乘胜捣毁反革命巢穴凡尔赛,以至于养痛贻患;把注意力集中于公社选举,白白错过了大好时机。

其实,巴黎公社革命的这两项失误,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本人认为,在当时,阻止内战爆发是巴黎人民的现实需要,而进行民主选举,是巴黎人民的长期追求,这两者的结合,就导致了巴黎公社革命的致命失误。

——梁文清《突如其来的胜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论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误根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

卢德运动不只表现为砸毁机器,还包括写恐吓信等其他抗议方式。

卢德派用恐吓信进行的各种抗议,大致都包括“抗议-协商-暴力”三个环节。

在维护相同的价值规范过程中,卢德派与以往家长制政府在手段方面已有很大差别。

以往家长制政府在充当维护这套规范的主角时,其手段是借助于国家政权,通过制定各种立法来维护这套规范,但现在卢德派则是通过以暴力恐吓为后盾的协商来呼唤家长制价值规范的回归。

在卢德运动中,卢德派砸毁机器不只是为了生计,同等重要的是维护他们的传统权利。

他们想通过有选择的暴力来提醒工厂主与政府,回归到传统“家长制政府”的价值规范中去。

卢德运动固然是为经济而抗争,但它同时也是为权利而斗争,而这点恰恰是它与中国传统农民起义最根本的差异所在。

英国人的传统权利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李培锋《论英国卢德运动的维权特性》,《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埃德沃兹认为,工作场所是一个充满斗争的领域,怎样组织工作?

建立什么样的工作节奏?

生产者必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劳动?

工人将享受什么权利?

不同雇员之间如何相互联系?

这些问题都是能产生冲突的问题。

当雇主企图从工人身上榨取最大的努力(effort)、而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