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641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docx

本分析写作尝试校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尝试校本写作引导回归本真

内容摘要:

本文从目前初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入手,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提出了“校本写作,回归本真”的教学观点,认为:

尝试校本写作,可以引导学生写作回归本真。

具体做法:

以校本生活为写作内容,以四种文体为纲,练到实处,学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引导学生“我写我思”“我写我感”,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

校本写作本真

写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基本要求在于能够文从字顺的描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真话实话,力求表达出学生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但是,现在众多一线教师对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感觉是:

写作内容缺少“真”“实”“独”,多为“假”“空”“套”,较为普遍的具体表现为:

一编:

凭空想象,胡编乱造,没有真言。

二凑:

用名言警句来凑字数,以求“加大深度”,文章内容空洞。

三套:

一则苦读几篇范文套用范文,以作考场备用,文章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二则苦练几种固定模式以备套用,诸如不管什么话题,开头先堆上一些乱七八糟的排比句,中间列出几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例子,结尾稍加议论。

第二种:

不管什么话题,先发表一点无关痛痒的看法,再记叙一两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又回到话题发议论,结尾喊几句口号。

文章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不像议论,成了“四不像”之作。

初中学生的写作现实与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可以说解决初中学生习作中的“假、空、套”的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作文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文体“我写我思”“我写我感”呢?

通过怎样的途径较好地引导学生去“我写我思”“我写我感”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这里结合教学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索阐述一些观点与方法,供商榷。

一、学生作文“假、空、套”“四不像”原因探析

反思过去的教学实践及目前的实际教育教学环境,本人觉得造成学生作文“章不成章”,内容“假、空、套”的基本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急功近利,无形中引导学生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新课标虽早已施行,素质教育也叫得如山响,可是我们的考试制度没有改,评价机制没有变,教师在教学中仍是以不变应万变,作文教学也照样是“风景依旧”。

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基本训练,导致学生作文“四不像”。

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重读轻写,作文教学常处于附庸地位。

师生投入作文教学的时间极为有限,一般是周五化半堂课讲评上次作文概况后布置一道作文题,下周一上交。

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少能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作文训练。

而近年来,中考话题作文的流行,更将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发挥得极至。

由于话题作文的宽泛性,对文体的不限性,教师不再对学生的说明文、议论文、常见应用文写法的基本指导,也不再要求学生写说明文、议论文,甚至审题、列提纲等写作的基本训练也放弃了。

导致许多学生写作就像说话,毫无章法,废话连篇。

2、教师过于强调“文以载道”,迫使学生说假话。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直提倡“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立意深刻”,要求学生作文思想健康,反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就初中作文教学而言,我以为“道”应指作者的真思想、真感受,而“思想健康”也应指心口一致、言行统一,能够说真话、抒真情。

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道”看成是“道德”,把“思想健康”看成是品德高尚,将“文以载道”看成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

这样必然导致学生没“道”编“道”,没高尚伪装高尚。

写老师的不足,被斥为“大不敬”;写自己思想的苦闷,被批胡思乱思……他们岂敢说真话?

至于立意,更不能取决于教师空洞的指导。

而是由学生思想认识的深浅来决定的。

但学生为了“立意要新,有深度”,就要从树叶飘零想到珍惜生命,从同学的举动感受心灵的崇高,从考试失败想到自强不息。

……中学生本是幼稚、天真的。

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为了“立意深刻”,抹杀了他们真实的感受,让学生用虚假的文载虚假的道。

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写亲眼所见,惟恐它不新;不愿抒发自己的真情,惟恐它不高尚;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惟恐它不深。

……到头来,学生只能假话空话。

3、教师偏重命题命意,不顾学生实际,忽视主体“需求”,“逼迫”学生说空话。

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常用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出什么题目,而这题目必然是围着“中考”转,考什么就练什么。

比如,现在一般都是考话题作文,那么语文教师就想方设法找各类话题材料,就连高考话题也不放过。

却很少化时间研究学生想写什么,这类话题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没有东西可写。

对于学生来说,拿到题目(话题)以后,即使无话可写、无从下手,或不愿写,但为了应付老师,他也得“编”,如写“奉献”,就编环卫工人、人民教师;写“把握”,就写把握青春、珍惜时间。

……学生无可奈何,满纸假话。

4、教师偏重“最佳”,忽视个性,学生无奈说套话。

课堂作文教学基本是写法指点,佳作示范。

所谓的“佳作”总按照教师自己的标准来衡量。

而语文教师大多有较高的语文修养,潜意识中常将形式新、有文采、有哲理、有学识的文章作为优秀作文。

学生为了向这样的“优秀作文”靠拢,只得凑一些辞藻华丽的语句来显示文采,发一些“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感悟来提高立意,列几句名言、写几行诗词展示学识。

于是学生从一杯茶中茶叶的沉浮想到人生沉浮,由雨后彩虹想到生活真谛,人云亦云,无病呻吟。

(二)学生生活单调,枯燥无味,造成学生文思枯竭,没有亮色

学生生活单调,枯燥无味、狭小窒息的写作空间、封闭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思想疆化、文思枯竭,每当作文,只得搜索枯肠,没话找话。

1、学生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初中学生,由于要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中考,于是初中的学习都为了这一目标而奋斗。

学生没有机会到校外参观展览,观察自然风光,考察风俗民情、参观文物古迹,就连在家看电视、上网的机会也少之又少。

空间的狭窄、生活的闭塞,使学生的情感之源干涸,视野短浅。

正如刘锡庆教授说:

“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缺乏发现的能力,这对于写作来说,的确是致命的缺欠,是先天的不足,是极大的不幸!

2、学生学校生活的单调无味,导致作文的索然无味。

现在的学生不仅没有机会“走出去”开阔视野。

如果到了初三,即使在校内,也不能随意走出教室,教师拖堂几分钟,早上课几分钟,即使上厕所也要“快马加鞭”,课间没有喘气之机。

中午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完成,课外活动老师要讲评作业。

……即使花坛的花再美,景再亮,同学也没有闲情去欣赏。

日复一日单调无味的生活,又怎能让学生的作文不单调、不胡编、不虚假?

(三)中考作文实际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目标错位是根源

中考作文实际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目标错位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导致学生作文“假、空、套”的根源。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学生写作能力有如下概括: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具体目标有这么几点: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显然,《课标》对“写作目标”的要求主要有两点:

一是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写作能力”。

即会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二是要求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

初中学生只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是合格、优秀的作文。

而作文评价带有浓重的个人喜好取向,倾向于“文学化”。

中考的作文评分标准也主要强调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美观,符合文体要求,符合题意。

这是显性标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用“隐性标准”来实施作文评价,从历年来的“中考满分卷”的特点看,这“隐性标准”就是“文学审美倾向”。

因为考试评价这样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也就会用“文学创作”的要求来要求学生作文。

因此,初中作文教学目标和作文实际评价的错位是导致学生写“四不像”、假话、空话、套话的根源。

二、尝试校本写作,引导回归本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作文“像模像样”,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我的探索是:

尝试校本写作,引导回归本真。

所谓校本写作,就是指以校为本的写作。

它有两个维度:

就内容而言,倡导把目光集中在校中人、校中事、校中景、校中物上;就形式而言,杜绝空泛夸大的议论、无病呻吟的抒情、虚假捏造的叙述。

对于写作训练,可以由近到远,也可以由远到近(这里的“近”“远”指贴近生活于远离生活想象的东西);也可以由表及里,也可以由里到表(这里的“表”“里”意为具体表象与内涵哲理)。

远处的事物必然模糊些,难看透;内在的东西必然深奥,难摸清。

因此,由近到远、由表到里实质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远到近、由里到表实质是由抽象到具体。

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生活实际,本人觉得应该还是让学生在“最基本的平台”上先把功底训练好,逐步地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写作能力,这个“基本的平台”就是校本生活。

一所学校,哪怕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

这些人、事、物就构成了生活,构成了社会。

“美是生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既然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就让我们引领学生关注学校生活,让学校这个“社会”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以校本生活为写作内容,用新课标所要求的四种文体为纲,通过引导回归本真。

(本人认为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即回归到了作文的本真。

)这样更易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实情感;更易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练习准确捕捉事物的特征;更易于引导学生真切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探索。

(一)关注学校的人、事、物,熟练地写各种记叙文。

1、写人从写同学、老师入手,而不是你全然未见的外国人、古代人、卡通人。

由于与同学、老师朝夕相处,她(他)的外貌、神态、语言、脾气、性格无不了如指掌,学生写作就信手拈来。

如王颖写她的同桌:

她叫毛娟,小眼睛短眉毛,模样看起来不太灵活,不是因为胖,而是有点呆呆的,并且脸上还生了不少黑痣,这又让她增加了一些呆气。

她呀从小就笨得要死,老师提问她,她从来都是呆呆地站着,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老师着急的眼神一点儿也曾动摇她。

有一天数学课上,老师突然把她叫来起来,让她回答一个小学知识的题目。

她竟又是呆呆立着,哑口无言。

下面的同学便开始骚动起来,有不少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这令我厌恶,我认为当一个同学答不出一个极简单的别人皆知的问题时,咱们没必要举起“幸灾乐祸”的手。

我那时没有理由不望她,我看她还是那样稳如泰山,而老师那双希翼的眼睛仍注视着好,注视着她的嘴……我突然察觉出她那稳如泰山的脸上升腾起一丝失落与无奈。

……

(毛娟的“呆”,我的同情跃然纸上,实话实说,毫不做作,没有半句“套话”。

凌楚定写老师:

“老吴”棱角分明,粗略一看,极像是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彪形大汉。

因为他具有黄土汉子三大特点——高、黑、瘦。

高是无可争议的,因为他的板书总是偏上,不像有的老师,踮着脚,那些字也只能写到黑板二分之一的位置。

这种海拔优势,再配上个有点偏小的脑袋,让人一看到他,就想起那“挺拔”的高梁秆。

如果你见到有人作文这样写头,“他有一张黝黑的脸”,那一定是在写吴。

《少年包青天》播出后,又有同学感叹:

那导演也太没水平了,要是咱老吴来演包青天,准能使收视率大幅飚升。

说起老吴的“瘦”,我就“力不从心”了,其实我们都没这样认为,倒是他自己说。

“枯瘦如柴”,真不知他眼中的“胖”是什么样子。

老钱有个怪癖——上课时老爱用手背“擦”鼻子,特别是在最活跃的高潮部分,她更会不由自主地伸出手,从下到上,把鼻子轻累“抚摸”一遍。

我常百思不得其解,她在抚摸什么呢?

不过也有例外,记得上次上公开课,整整45分钟,未做任何与上课无关的动作。

看惯了她那“动作”的我们头一次觉得有些不自然。

(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生动的描述,多么俏皮的语句,这样的老师才是“真实”的老师。

身边的同学身边的老师,各有特点,只要学生把目光聚焦于他们,哪个不可写,又哪个写不生动?

身边的人,是从外形、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去刻画的,那么写其他人,不也可从这几方面去写?

学会写身边的人,也就掌握了写人的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身边的人是各有优缺点,作文中也就没必要刻意拔高人物的形象。

这不正告诉学生作文不必“假”吗?

2、写事从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发生于学校的事写起,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有哪天不发生大大小小的事,只要我们留心,哪天没有事可写?

请看章静静的《那片阴去飘起了》片断:

下午的体育课是自由活动,我和邱婷聊天,聊着聊着竟吵了起来。

情急之下,我把手中的空水瓶向她击去。

在瓶子撞在她胸卡上的那一刻,我才像被解了穴似的猛然醒来。

我不是在击一个物品,而是一颗心!

……我后悔,后悔到了极点,松了手,任瓶子滑落在地上,无语,我们各自走开。

……

快下课时,我鼓起勇气,毅然向她伸出了手。

她先是一愣,然后也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顿时,彼此的谅解与友情又像小溪一样流入对方的心田。

(文章不长,却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写得一清二楚,有起有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追问学生:

今天你有什么特别的事吗?

班里、学校里发生过什么事吗?

什么时候,为什么而发生的?

事情的经过,事情发生时你在干什么?

你怎么想?

事情的结局如何?

然后让学生把它们的所见所闻诉诸于文字,当他们能将所见所闻,有条有理、有轻有重、有声有色地写出来时,他们不就掌握了涉事类记叙文的写法与技巧了吗?

这样的写作,不也在告诉学生,写作就是写真事,抒真情,不可胡编乱造吗?

3、写物从校园中的物写起,熟练地运用记叙文的多种写作技巧。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怕写人、叙事这类写实性记叙文,就怕写物。

纯粹写物的形态,文章单薄,要生发开去,又无从下手。

我认为只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物写起,让他们掌握此类文章的一般写法,学生就会化难为易。

花草、树木,即使学校常见的建筑物,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与人文内涵。

它们就是丰富的写作资源。

如我们学校公园里有许多竹子,先引导学生观察竹的外形,然后引导学生背诵有关竹的诗句。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是写竹摇曳的姿态;“英姿曾抱雪,高节颂凌云”是写竹高洁的品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写竹坚定的意志。

再问学生你喜欢这些诗句吗,喜欢竹子吗,看到竹子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想象,这一系列工作,无不在让学生明白,写物要从物的形态、特点、品质,人对物的情感等方面来写。

殊不知,只要我们将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的角角落落,学生可写并能写好的岂是这坚韧的竹?

仅墙角的野花野草,也会让同学激动不已呢?

请看胡瑛同学《那些花儿》:

墙角下,零星长着一些小花,没有人载培,没有人欣赏。

可我喜欢走到墙角与他们对话,来吧,来看看它们陪我走过的日子,听听我们的谈话吧。

蒲公英悲伤地红着眼眶跟我说:

“瑛,过了春天到了夏天,如果没有人把我摘下,秋风会把我带上天空,我就会如雪花般飘零,在天空中飘荡,孤独地远走他乡。

怎么办?

那只在我心中闪亮的萤火虫看不见我时,它会不会难过?

瑛,你害怕吗?

我摸摸它,轻轻地说:

“别这么忧伤,你若飞上天空,若遇见一大片紫色的薰衣草时,代我看一看这美丽广阔的世界。

”虽然我不说,蒲公英知道我也在担心,若她飘走了,谁来叫我轻轻哼唱,哼唱一起走过的岁月,哼唱所有的快乐与哀伤?

世界这么大,谁来疼惜她,她又会飘到哪儿?

我们还会相见吗?

……

看这篇文章,只不过写了毫不起眼的蒲公英,但这是不是要比歌颂也许一辈子也见不到的泰山顶上青松或天山目的雪莲来得真切、自然。

只是一朵小小的蒲公英,就写得如此委婉深情,那么,在校园里,还有哪个人物、哪桩小事、哪处景致不能让我们文思泉涌,笔下生辉呢?

(二)从介绍校园内建筑或校内某物的构造、功能等写起,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长于记叙,也能发几句议论,而要他们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却有一定困难,在淡化文体的今天,学生要写一篇像样的说明文,更是不易。

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现实生活充分表明,它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

作为必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学会写说明文,终生获益。

我的做法是结合范文,引导学生学会介绍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懂得写说明文的基本方法、技巧,学生就能写好说明文。

1、说明建筑物在学了课文《北京铁路新客站》一文后,我先让同学观察我们的教室,然后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介绍教室,结果多数同学都能说清楚。

请看语文程度中下的王淼同学的习作:

我们的教室位于综合楼的601,教室宽约6米,长约8米,宽敞明亮。

教室的前方是老师每天辛勤耕耘的黑板,黑板正上方是国旗,国旗两边是“勤奋、自律、进取、团结”几个鲜红大字。

教室后面是黑板报,这里是我们课外学习的园地。

教室两边各有三扇大大的窗户,玻璃擦得干干净净的,窗户间隙的墙壁上挂着写有名人名言的条幅。

教室中间是摆得整整齐齐的桌椅。

(短短几句将教室的位置、大小、布局介绍得清清楚楚。

课后,我又带领全班同学从北大门进入校园,沿着校园主干道,一一参观学校的主要建筑物,观察学校的整体布局,主要建筑物的外形、结构、特点、价值等,然后让学生以《我们的校园》作文,介绍我们的校园。

通过这次练习,学生既掌握了建筑物说明文的一般写法,又对自己所在的校园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让学生明白:

写说明文切忌胡编。

2、说明植物我们学校拥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在前面写物记叙文已经提起,但说明植物,又与写物的记叙类文章不同,它不可虚构。

学生一旦写植物,很容易写成记叙文,怎么引导学生去说明呢?

我在《隆冬话竹》一文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去观察教学楼前小花园的菊花,先观察其外形,然后让学生上网去查菊花的习性特点、功用、栽培方法。

第二天课堂上交流,然后当堂作文,作文时可侧重于介绍菊花的某一方面。

于是就有了侧重介绍外形的《千姿百态的菊花》,有重点介绍菊花药用价值的《菊花的妙用》。

这次习作,学生初步掌握说明事物可按外形——习性——功用——栽培方法(历史)的顺序写;写外形时,可采用总分式方法。

当然学生也能更感性地认识到同是写菊花,写记叙文与写说明文是两码事。

3、结合自然科学实验操作课、劳技课写其他学科,训练学生程序说明文写法。

程序说明文在初中教材并没有作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

有次得知劳技课老师在教学生做风筝,我灵感突现,劳技课需要进行小制作,自然科学要进行实验操作。

若要学生把这些过程写下来,不就是程序说明文吗?

于是我又与自然科学老师商量,做实验时我也参加。

在其后的语文课上,我先让学生口述实验用了什么材料,使用了什么工具,实验过程是怎样的,操作中有哪些注意点,然后让学生作文,学生一挥而就。

请看程灵靖的作文《有关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的实验说明》:

实验所需器材:

托盘天平、200亳升烧杯2个、100亳升和10毫升量筒1个、50毫升烧杯1个、玻璃棒、酒精灯、试管2支、滴管、淀粉、清水、热水、碘液。

操作步骤:

第一步制作淀粉糊

用天平称取1克干淀粉,放入200毫升烧杯中,加清水100毫升,搅拌、煮沸,制定淀粉湖并冷却备用。

第二步:

准备唾液

在清水漱口后,用干净的50毫升烧杯取唾液。

将烧杯边缘抵在下唇边,用舌尖舔上颌或舔下颌门齿根部,低头将口微微张开,不久就有洁净的唾液沿下唇流入小烧杯,此时注意切不可用力咳出痰液。

取1毫升唾液加清水1毫升,摇动,混合均匀备用。

第三步:

观察酶的消化作用

先取2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各注入2毫升淀粉湖;然后向A试管注入2毫升清水,B试管注入2亳升唾液溶液,分别振荡;再把2支试管放在盛有温水(37℃)的烧杯内保温10分钟;最后取出试管,冷却后向2支试管内各滴2滴碘液,观察到A试管变蓝,B试管不变蓝。

得出结论:

唾液淀粉酶能对唾液起消化作用。

这次习作,让学生尝到了甜头,写作文竟然如此简单:

怎样做就怎样写,用不着矫揉做作。

更有意外的收获:

自然老师反映学生对这次实验印象最为深刻。

无意之中,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合。

只要我们立足生活,引导学生对身边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用不同方法去写,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用太在意于对中考作文是否有用,我们的学生怎会没话可说,没文可写?

又何必硬要去说套话、假话。

(三)从学校里的某种现象、班级发生的某件事或某句话入手,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

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变的阶段,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

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都能写议论文。

事实上,学生在作文中也喜欢发表观点,有的同学甚至什么题目都要想把它写议论文,有的同学又喜欢边记叙边边发表议论。

只是有的同学,他有见解、有想法,却又不知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

我的做法是让同学就身边的事,发表议论,进行“一事一议”的基本训练,从而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

“一事”,可以是一件事、一种说法、一种现象、一篇文章等等,可以指某个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某个细节。

“一议”是指从某一个角度集中阐述自己的某一点看法,力求把这一点看法说明白、讲清楚。

以“考试作弊”一事为例,说作文指导。

我先简述有同学考试作弊一事,并列举种种作弊手段,引导学生讨论:

“作弊明知违纪,为何屡禁不止?

作弊到底有什么害处?

作弊从人格角度说是种什么行为?

同学作弊的根源何在?

”同学纷纷发表议论:

“作弊是受死要面子,想得高分的虚荣心驱使”,“考试作弊是不诚实,品德低劣的表现”,“作弊是平时不努力,又怕挨批的结果”,“作弊是毒品,骗人又骗己”,“作弊不可取,必须远离它”……各种答案五花八门。

从现象到心理、根源、后果分析得头头是道。

然后我提示学生“一事一议”的基本写法:

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叙事必须简洁,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最后让学生自由作文。

这次作文最亮眼的是方泓皓的《“作弊”一席谈》,文章不但将“作弊”者的心理、害处、根源分析得入木三分,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正确观点,句句实话,全无假言。

学校这个小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可圈可点的事情:

食堂饭菜贵又不好吃,值周学生带头违纪,某某同学进步受表扬,某同学着奇装异服遭老师批评等等,数不胜数,对这种种事情,哪个同学没有自己的看法?

只要让他们放胆说,谁没有话说?

(四)结合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写常用应用文的能力,我以为在学生有“需求”时,及时进行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初一新生入校不久,班中有同学掉钱包,我马上教“寻物启事”的写法,并选取最好的一份张贴在学校宣传栏(寻物);有同学捡到了一串钥匙,就让他们写“招领启事”,同样选取优秀之作张贴在外;班里要进行篮球比赛,就教他们写“海报”;母亲节,则让他们给妈妈写封信。

初二许多同学想入团,就适时讲清申请书的写法及注意点,让同学写“入团申请书”;我班王芳同学家里突遭变故,班长倡议同学献爱心,就教他们写倡议书,并选优秀之作,打印发给其他班级(倡议其它班级同学献爱心);初三有同学即将走向社会,就不失时机让同学学会写“合同书”,“开业申请”等等。

至于计划书,学期总结,更是在每学期的开学、期中、期末都让他们练习一遍,这不仅提高写作水平,而且也是思想教育。

这些应用文训练是写作的训练,更是生存技能的训练,能让终究要走上社会的学生终生受益。

难怪我的学生在毕业时跟我戏言:

“将来走向社会不怕没饭吃,我会写求职信,会写广告,会订合同,再没本事,会写信向老师你借钱。

”虽是戏言,却有真理,应用文,不正是学生最有用的文吗?

只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又哪会怕作文?

(五)以校为本,开辟写作第二课堂,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学生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