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企业伦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657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企业伦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11企业伦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企业伦理.docx

《11企业伦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企业伦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企业伦理.docx

11企业伦理

11.企业伦理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

道德准则、行为规范。

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是最讲究伦理的。

、如:

“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又如: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

忠、孝、悌、忍、信为处理人伦的规则。

从学术角度来看,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

定义1.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学的定义是:

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义务的学科.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乐纪》:

乐者,通伦理者也.

  定义2.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定义3.所谓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任何持续影响全社会的团体行为或专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特殊的伦理的要求.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有其特定的生产经营行为也有企业伦理的要求

  定义4.伦理是指人们心目中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伦理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只是它调整的范围包括整个社会的范畴.管理与伦理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一方面,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当然离不开伦理的规范作用。

  定义5.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生态伦理是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在对一种环境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要求。

企业伦理(EnterpriseEthics,BusinessEthics)是企业经营本身的伦理。

不仅企业,凡是与经营有关组织都包含有伦理问题。

只要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在本质上始终都存在着伦理问题。

一个有道德的企业应当重视人性,不与社会发生冲突与摩擦,积极采取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11.1导论

11.1.1伦理与道德

1.伦理

(1)伦理的含义

伦即人伦,上下、老幼、男女之次序,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原意“辈”,引申出群、类、比、序等涵义。

孟子: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理即道理和规则。

原意是指玉石上的纹理,由此引申出条理、精微、道德、严密等涵义。

伦与理合在一起,就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关于人与人相处时对“善与恶”或“应该不应该”的道德规定。

(2)伦理的基本特性

1)客观性——行为善恶的认定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善恶以利人和损人为依据。

2)阶级性——每个社会以及每个社会中各个不同的阶层、社会利益集团都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伦理规范。

3)时代性——人们对善与恶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变化。

4)层次性——人们在处理“人”与“己”的关系时,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极端利己主义——损人利己。

个人主义——利己不损人。

为己利他——利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

集体主义——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

忘我——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5)双向性——利益相关者都应该维护彼此的利益。

2.道德

(1)道——指规律、规则、规程等,引申为一种最普遍的最高原则。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德——通“得”,是指人们对最高原则的认识、情感、意志、信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和一贯的行为。

孔子: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此内得于己之说也;以善德施之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此外得于人之说也。

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老子: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一种社会现象。

(3)道德的基本特性

1)用善恶标准进行判断和评价

老子: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唐律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判;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2)依靠舆论、信念和习俗来维持

法律的含义与特点: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三要素:

假定、处理、制裁法律的几大特点:

强制性、权威性、客观性、唯一性

11.1.2伦理、道德、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

1.伦理与道德的联系

伦理与道德都是讲规范,都是关于“善与恶”和“应该不应该”的规范,只不过伦理是外界要求必须做到的,而道德是自身奉行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伦理与道德常常互用而不加区分,或者合在一起。

此外,两者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方面,伦理对道德建设指明方向;反过来,道德实践会对伦理提出新问题、新要求。

两者在作用和反作用中相互促进。

2.伦理与道德的相互区别

伦理是处理相互关系应有的规范,强调的是应该怎样,它是道德行为客体对行为主体提出的道德要求和进行道德评价的准绳。

但至于是否能被道德主体所接受并成为其内在的要求,并未涉及。

而道德则是道德主体内心感悟的行为规范,是其内在的、自觉的认识要求。

也就是说,伦理是指规范,而道德的内涵比伦理要丰富得多,它包含规范、意识(对规范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信仰等)和习惯以及把规范转化成意识和习惯的中介(评价、教育、修养等)。

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区别:

(1)两者的调节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国家机器等强制力量执行的,体现了强制性和外在性;而伦理道德则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而起作用,体现了自立性和内在性。

(2)两者所要规范的行为不同。

法律是人们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只能对触犯了“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予以追究,对一般的不道德行为并不追究;而伦理道德则比法律有更广泛的渗透性。

法律惩治的行为道德予以谴责,法律不追究的行为道德更予以谴责。

(3)法律只能惩恶,不能劝善,

它只规定什么是不应该的,伦理道德则既指出什么是恶的、不应该的,又指出什么是善的、应该的。

孔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联系

伦理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作用上相互补充。

(1)伦理道德规范往往是法律制定的依据,许多法律起初只是一种道德规范,随着问题的严重和公众呼声的提高,一些道德规范上升到了法律。

(2)道德可以引导人们尊重和信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道德的威慑力量

(3)道德可以用来防范尚未发生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可以用来罅已经发生的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

(4)法律反映的是昨天的道德准则,不一定符合今天和明天的社会期望。

这种法律滞后现象的存在,就需要有道德来填补空缺或漏洞。

11.1.3伦理学的几种观点

1.功利主义观点

●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

●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

●接受功利观的管理者可能认为解雇其工厂中20%的工人是正当的,因为这将增强工厂的盈利能力、使余下的80%工人的工作更有保障以及符合股东的利益。

●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同时,功利主义也会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受到忽视。

2.权利至上原则

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做出。

3.公平原则

●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

●接受公平理论观的管理者可能决定向新来的员工支付比最低工资高一些的工资,因为在他看来,最低工资不足以维持该员工的基本生活。

●按公平原则行事,也会有得有失。

得的是它保护了那些未被充分代表的或缺乏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失的是它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

4.综合社会契约

●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商业伦理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

●这种伦理观综合了两种“契约”:

(1)经济参与人当中的一般社会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

(2)一个社区中特定数量的人当中的较特定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

这种商业伦理观与其他三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的现有伦理守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11.1.4伦理管理的特征和影响伦理的因素

1.伦理管理的特征

(1)遵守伦理规范既是组织获利手段,更是组织的责任;

(2)组织自身和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尊重所有者和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人既是手段,更是目的;

(5)超越法律的要求,使组织成就卓越;

(6)具有自律的特征;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2.影响伦理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

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伦理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

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作出伦理判断。

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

在这一层次,伦理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

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伦理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

(1)人们一步一步地依次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

(3)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4阶段上。

道德发展的3层次6阶段

层次

阶段

前惯例层次

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

决策的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

1.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

2.只在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惯例层次

受他人期望的影响。

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

3.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4.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原则层次

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伦理影响。

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律不一致。

5.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

6.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准则违背了法律。

2.个人特征

(1)每个人在进入组织时,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

这些准则是个人早年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那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基本信念。

从而组织的管理者通常有着非常不同的个人准则。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价值准则和道德发展阶段看起来相似,但它们其实不一样。

前者牵涉面广,包括很多问题,而后者是专门用来度量独立于外部影响的程度。

(2)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两个个性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

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

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内心信念的可能性越大。

这就是说,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

我们可以推断,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伦理判断和伦理行为会更加一致。

(3)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

从伦理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大可能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

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来指导其行为。

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伦理判断和伦理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3.结构变量

(1)组织的结构设计有助于管理者伦理行为的产生。

一些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而另一些令管理者模糊不清。

(2)模糊程度最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伦理”的结构设计有可能促进伦理行为的产生。

(3)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

(4)职务说明书和明文规定的伦理守则就是正式指导的例子。

(5)不断有研究表明,管理者的行为符合伦理或不符合伦理对员工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人们密切关注管理者在做什么并以此作为可接受行为和期望于他们做什么的标准。

一些绩效评估系统仅评估结果,另一些则既评估结果也评估手段。

在仅根据结果来评价的地方,人们会不择手段地追求结果。

(6)与评估系统密切相关的是报酬的分配方式。

奖赏或惩罚越依赖于特定的结果,管理者所感到的取得结果和降低伦理标准的压力越大。

(7)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

压力越大,越可能降低伦理标准。

4.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伦理行为。

(2)最有可能产生高伦理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的组织文化。

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意识到不符合伦理的行为会被发现,以及对他们认为不现实或个人所不合意的需要或期望进行自由、公开地挑战。

(3)与弱组织文化相比,强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更大。

如果组织文化是强的并支持高伦理标准,它就会对管理者的伦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和积极的影响。

(4)而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更有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为的指南。

工作小组和部门标准会对弱文化组织中的伦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5.问题强度

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

(1)某种伦理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有多大或对受益者的利益有多大?

例如,使1000人失业的行为比仅使10人失业的行为伤害更大。

(2)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或善良的)?

例如,较多的美国人认为对得克萨斯州的海关官员行贿是错误的,而较少的美国人认为对墨西哥的海关官员行贿是错误的。

(3)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或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有多大?

例如,把枪卖给武装起来的强盗,比卖给守法的公民更有可能带来危害。

(4)在行为和其预期后果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多长?

例如,减少目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比减少目前年龄在40一50岁的雇员的退休金带来的直接后果更加严重。

(5)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或受益者)与你(在社会上、心理上或身体上)挨得多近?

例如,自己工作单位的人被解雇,比远方城市的人被解雇对你内心造成的伤害更大。

(6)伦理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

例如,担保政策的一种改变——拒绝给10人提供每人10000元的担保,比担保政策的另一种改变——拒绝给10000人提供每人10元的担保的影响更加集中。

●综上所述,受伤害的人数越多,越多的人认为一种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出现越早,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近,问题强度就越大。

●这六个因素决定了伦理问题的重要性,伦理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伦理行为。

11.2企业与伦理的融合

11.2.1企业与伦理融合的三种不同观点

(1)一元论

一元论认为,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并无什么特殊性,对公众的要求,就是对企业的要求。

因此,人们完全可以将公众道德用来评判企业行为。

(2)区别论

区别论认为,企业是完全自治的市场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应当独立于生活世界的文化伦理领域而存在。

区别论者反对将社会道德规范应用于企业,认为企业有其自身的规范,如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等等。

这些被称作是超越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非道德准则。

区别论并不排除来自社会的所有控制,但是这些控制不应该建立在直接的道德要求之上。

社会可以利用“法律”和“市场”两种非道德的手段来防止企业行为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后果。

在区别论看来,将基本的道德规范简单地运用到企业环境,实际上只会引起法律要求和市场规则两者之间的混乱,而从道德要求来看,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社会完全可以借助于“法律”和“市场”这两个转换器,把道德要求转换成法律和市场的语言,那么道德要求就会得到企业的响应,并为企业所接受。

来自企业的响应其本身并不是一种道德响应。

(3)整合论

整合论认为,企业活动不仅有建立于利润最大化的内部逻辑,而且属于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要受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的控制。

如果社会行为可以通过人们在不同社会领域中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来加以描述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社会行为分为一系列社会角色来加以研究,社会可以看做是总系统,总系统包含着很多亚系统,每个亚系统都有其特别的社会角色。

所以,道德要求只要能够与战略利益相联系,是可以经常地、直接地应用于企业行为中的。

11.2.2企业的社会责任

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几种观点

(1)企业社会责任就是通过管理获取最大利益,或者说,就是在公开、自由的竞争中,充分利用资源、能量去增加利润。

(2)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3)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

2.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

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道德责任。

所谓道德责任,包括以下二点:

(1)在履行经济责任时要讲道德,不能损人利已;

(2)除了履行经济责任外,尚须为增进社会福利做出贡献。

3.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之所以要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性质密切相关。

真正的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性:

强化了“自我利益”和本位主义倾向,甚至会引发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2)趋利性:

可能诱发和助长“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为了追逐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3)竞争性:

有可能促使企业不是刻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是一心想着毁掉对手。

于是,出现倾销、窃取企业秘密、挖墙角、抵毁对方的信誉等行为,甚至尔虞我诈、以邻为壑、欺行霸市等等。

(4)平等性:

平等性中体现的等价交换原则如被无限扩大,就会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某种程度的功利化、实惠化和金钱化现象,滋生权钱交易、出卖国格、人格等消极腐败行为。

11.2.3美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1、提高生产率,

2、教育:

给予学校资助和管理支持

3、雇佣和培训:

培训后进员工;培训被替换的员工

4、人权与社会平等:

保证平等的就业机会;

5、城市改进与开发:

建设低收者公寓;改进交通系统都市建设规划

6、污染防治:

安置污染控制装置;发展循环利用项目

7、资源保护与再生:

保护生态;恢复已减少的耕地

8、文化艺术:

资助社会健康计划;开发低成本医疗项目

9、与政府合作:

改进政府管理;政府重组和管理现代化。

11.2.4SA8000: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SOCIALACCOOUNTABILITY8000INTERNATINALSTANDARD)

1、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童工;

2、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强迫劳动

3、健康与安全

4、结社自由或集体谈判权利

5、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歧视

6、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惩罚性措施

7、工作时间

8、工资报酬

9、管理体系

11.3企业伦理规范

企业伦理规范,主要是指企业在从事各项活动中所应该遵从的道德标准。

这一讲,主要讲企业违背伦理的五种行为,即贿赂、胁迫、欺骗、偷窃和歧视。

11.3.1贿赂(bribery)

1.贿赂的基本内涵

贿赂,是通过购买影响力而操纵别人。

贿赂使受贿人与其所在组织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从宏观上说,贿赂改变了进行决策的条件,因而减少了选择的自由,造成了较多的资源被配置给较差的对象。

最常见的贿赂目的是增加销售、进入新市场、改变或规避公共政策。

讨论:

送礼是不是一种贿赂?

关键是送礼的意图和期望的结果。

如果送礼的意图是为了影响行为,那就是贿赂。

只要礼物在事实上影响了行为,无论是否是蓄意的,礼物都起到了贿赂的作用。

如果送礼的意图不是为了影响行为,而且礼物没有对未来的行为产生影响,则不构成贿赂。

(1)回扣是最常见的企业贿赂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

回扣是市场交易一方当事人为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在帐外暗中向交易相对人及其雇员等有关人员支付的金钱或有价证券或其他形式的财物。

回扣具有如下特点:

Ø发生在交易双方当事人之间;

Ø回扣是在帐外暗中支付的,具有秘密性;

Ø回扣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现金回扣、实物回扣、隐形回扣、转移支付等。

Ø回扣的目的是为了不正当地获取交易机会和利益。

(2)回扣与折扣的区别

折扣是卖方向买方的一种让利。

折扣只能给交易相对人,不能给其经办人或代理人;

折扣须以明示的方式给付。

这是与回扣的本质区别。

折扣让利的方式通常是在付款时按一定的比例退还所付款项的一部分,但也有给予同种商品或直接减价等。

给予和接受折扣的经营者必须如实记帐。

(3)回扣与佣金的区别

佣金也称酬金、手续费等等,是企业活动中的一种劳务报酬。

佣金有以下特征:

佣金是企业活动中中间人的劳务所得,它可以是买方给付的,也可以是卖方给付的,也有双方都给付的;

佣金是经营者以明示的方式给付的。

给付和接受佣金都必须如实入帐,依法纳税。

11.3.2胁迫(coercion)

1.胁迫的基本内涵

胁迫,是指用暴力或威胁控制他人。

具体来说,是指用武力、武器或威吓进行强制、限制、威胁。

可以是实际的、直接的或明确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合法的或推定的。

胁迫包括威胁某人要阻碍其提升、让其丧失工作、丧失市场机会,等等,还可能是迫使某人做违背其个人信念的行为。

公用企业的强制交易行为、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等,也都属于胁迫的范围。

勒索(extortion)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胁迫。

使用胁迫的目的是让某人做违背其意愿的行为。

胁迫降低了竞争的有效性。

其通常后果是价格比有效竞争情况下偏高,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较差。

公用企业强制交易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公用企业:

是指涉及公用事业的经营者,包括供水、供热、供气、邮政、交通运输、教育、医院等行业的企业。

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

在特定市场上处于无竞争状态的经营者,或取得了压倒性地位和排除竞争能力的单个经营者,或两个以上相互联合、协议不进行价格竞争,在对外关系上具有上述地位和能力的经营者。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从而限制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

11.3.3欺骗(deception)

欺骗的基本内涵

欺骗是通过误导来操纵他人或某个公司。

企业的欺骗行为包括假冒、仿冒、虚假宣传等。

欺骗是最常见的违背企业伦理的行为。

欺骗的范围从可能不产生危害或产生极小危害的小谎言到产生严重经济危害或人身危害(包括死亡)的大的欺骗性阴谋。

假冒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

仿冒

1、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

2、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

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它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价格、制作方法等作引人误解的宣传。

虚假宣传具有以下特点:

1、利用广告或其它方法作引人误解的宣传;

2、虚假宣传的内容包括了任何可以使公众对商品或服务产生误解的内容。

3、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对商品或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11.3.4偷窃(theft)

1.偷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