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测评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756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阶段综合测评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综合测评2.docx

《阶段综合测评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综合测评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阶段综合测评2.docx

阶段综合测评2

阶段综合测评二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温馨提示:

1.请准确填写班级、姓名、考号。

2.本场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

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性。

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他说:

“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具体化了。

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

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

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

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

“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

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

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

“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

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

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

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

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

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

“此外,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

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

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

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

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教’”。

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隐藏的食谱”。

B.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

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C.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

胡教授相信这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解析:

“宴会”应为“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

答案:

C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B.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C.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

胡司德认为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D.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解析:

作者只说“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其他没有根据。

答案:

D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都体现了严格等级观念。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社会交往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解析:

“不以为然”错,作者无此意。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父春,湖广提学佥事。

廷和年十二举于乡。

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

改庶吉士。

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

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

三请乃许。

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服甫阕,即召至。

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

“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

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

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廷和力争,言:

“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

”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

三年正月,帝听之去。

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

“可支数年。

”帝慨然曰:

“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性沉静详审     审:

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负:

怀有

C.趣内阁撰敕趣:

通“促”,催促

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顾:

顾念

解析:

顾:

反而。

答案:

D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⑤D.③④⑥

解析:

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⑥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

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

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

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

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解析:

“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

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答案:

D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5分)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5分)

答案:

(1)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

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译出大意给2分;“方”、“疏”“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译出大意给2分;“因”、“究”、“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

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

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

改任庶吉士。

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

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

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

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

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

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

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

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

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

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

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

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

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

“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

”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

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

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

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

杨廷和极力劝谏,说:

“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

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

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

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

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

“还可以支付几年。

”皇帝感慨地说:

“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

不可以抹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 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8.该词精于炼字。

请简要赏析“紧”字。

(5分)

答案:

“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2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2分)。

9.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

(6分)

答案:

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

该句用反衬的手法,(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

)用门外的喧闹之景反衬门内之凄清,(结合景物特征答出反衬具体内容,2分)展现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1分)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2分,身心俱疲、疲累倦怠、孤苦凄凉、无奈与怨愤,无奈与厌倦情感等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答案:

(1)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2)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4)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

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

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

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

”的招呼。

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

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

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

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

为什么要选择绿色?

完全是下意识驱使。

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

“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

”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

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

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

“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

”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

“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

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

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

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

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

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

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

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

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又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

“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

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

”妻子小声回答:

“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

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

妻子说:

“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

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

”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

“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

“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

”他不做声。

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

“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

”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

“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

”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

“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2010年第1期《小说月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

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

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E.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

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2)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6分)

(3)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6分)

(4)请从情节结构、艺术手法、思想主题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

(8分)

解析:

(1)A.对主人公心理的推测不一定准确,但有一定道理;B.小说并没有表现“‘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C.对写“发小”的作用是借他之口表现主题思想,没有批判的意图。

答案:

(1)DE (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

答B、C不给分。

(2)①开始是单纯的“后悔”,后悔不该玷污瓶体;②后来是“接二连三”后悔,后悔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与妻子生活过程中自己各种各样的缺点、失误;③最后通过反思自己一生,不断检讨灵魂,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他的脾气好多了”)。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写妻子女儿的话是为了衬托“他”的形象,突出“他”的性格特点。

如小说第④段写妻子女儿的话,表明她们认为花瓶破了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与“他”的“大急”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他”对花瓶的珍惜,对不小心玷污花瓶的后悔。

第⑥段通过妻子女儿的对话侧面表现“他”对“画叶子”一事的投入专注和“他”性格的改变,突出了反思之后“他”内心获得的平静、满足。

(6分;“作用”2分,只要答出“衬托”“侧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等即可;“具体分析”各2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

这篇小说情节简单,线索清晰,但构思颇具匠心。

小说以花瓶为线索,不小心损瓶→专心画瓶→“发小”评瓶三个主要情节结构全篇。

①开篇先介绍花瓶的由来、经历,突出花瓶的平常与不平常。

平常在于它的普通,不平常在于它陪伴主人公多年,见证了主人公的大半生生活,这些介绍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铺垫自然、巧妙,买笔的环节看似与画瓶无关,却为下文画绿叶埋下伏笔。

②写主人公画瓶的过程时,又常通过妻子、女儿的话语侧面表现主人公的专注、投入。

③结尾处“发小”来访,借“发小”之口评瓶,巧妙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分;“总说”2分;“分述”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

运用了象征(或“暗示”)的手法。

①开头写花瓶的“造型一般,素白”,这其实是以花瓶的“空白”暗示人物“心灵的苍白”;②写主人公买绿笔时的选择,含蓄地表明了主人公以往对绿色的忽略以及内心深处对绿色的渴望;③写回忆录时“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是暗示主人公从来就没有梳理、思考过自己的大半生,其心灵一片混乱和芜杂。

④主人公画千叶瓶的过程,就是回顾、反思人生的过程;千叶瓶由“一般”“素白”到“雅致秀美”则象征着主人公心灵的丰富、人生境界的提升。

(8分;“手法”2分;“赏析”6分,一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另外手法答“伏笔”也可,分析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三:

①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

小说通过主人公画千叶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学会反思和自省,才能让心灵避免混乱和芜杂,获得滋养和提升,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融洽。

②犯了过失,不应逃避,自欺欺人;也不应漠视,置之不理。

要勇于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美好,更和谐。

③即使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减少损失,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教训为财富。

(8分;答出一点给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

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

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

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

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

“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

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

“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

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

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

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

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

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