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894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docx

自控原理实验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授课教案

实验项目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授课专业

地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循环次数

4次

授课方式

实验

每组人数

2人

实验目的

与要求

1、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实验仪器

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重点与

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各环节电路时间常数的测法

教学原理、

内容、步骤

见实验讲义

教学条件与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指导

作业

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1、《自动控制理论》翁思义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年4月

2、《自动控制原理》程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自动控制原理典型例题解析与习题精选》宋申民陈兴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5、《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数据、曲线

 

实验项目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授课专业

地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循环次数

4次

授课方式

实验

每组人数

2人

实验目的

与要求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阻尼比ζ自然频率ωn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定量分析ζ和ωn与最大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s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实验仪器

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重点与

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σp%、tp、ts的测量

教学原理、

内容、步骤

见实验讲义

教学条件与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指导

作业

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1、《自动控制理论》翁思义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年4月

2、《自动控制原理》程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自动控制原理典型例题解析与习题精选》宋申民陈兴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5、《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数据、曲线

图2-1二阶系统结构框图

图2-2二阶系统simulink图

注:

阶跃信号和输出信号时间值从1s开始

图2-3ζ=0的阶跃响应图2-4ζ=0.25的阶跃响应

图2-5ζ=0.5的阶跃响应图图2-6ζ=1的阶跃响应图

图2-7C1=C2=0.1uf的二阶系统simulink图

 

图2-8ζ=0.5的阶跃响应图图2-9ζ=1的阶跃响应图

实验结果

参数

σp%

tp(ms)

ts(ms)

阶跃响应

曲线

R=100K

C=1uf

ωn=10rad/s

R1=100K

R2=0K

ζ=0

100%

322

如图2-3

R1=100K

R2=50K

ζ=0.25

44.4%

325

1200

如图2-4

R1=100K

R2=100K

ζ=0.5

如图2-5

R1=100K

R2=200K

ζ=1

如图2-6

R=100K

C1=C2=0.1uf

ωn=100rad/s

R1=100K

R2=100K

ζ=0.5

如图2-8

R1=100K

R2=200K

ζ=1

如图2-9

实验结论:

(1)σp%随着ζ的增大而减小,当ζ≥1时,σp%=0,σp%与ωn无关。

(2)当ωn为恒值时,tp随ζ的增大而增大,当ζ为恒值时,tp随ωn增大而减小。

(3)当ωn为恒值时,ts随ζ的增大而减小,当ζ为恒值时,ts随ωn增大而减小。

 

 

实验项目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授课专业

地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循环次数

4次

授课方式

实验

每组人数

2人

实验目的

与要求

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仪器

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各环节电路时间常数的测法

教学原理、

内容、步骤

见实验讲义

教学条件与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指导

作业

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1、《自动控制理论》翁思义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年4月

2、《自动控制原理》程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自动控制原理典型例题解析与习题精选》宋申民陈兴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5、《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数据、曲线

图3-1C=1uF系统的方框图

图3-2C=1uf,R3=50K,K=5图3-5C=0.1uf,R3=50K,K=5

图3-3C=1uf,R3=100K,K=10图3-6C=0.1uf,R3=100K,K=10

图3-4C=1uf,R3=200K,K=20图3-7C=0.1uf,R3=1100K,K=110

图3-8C=0.1uF系统的方框图

实验结论:

当C=1uF,列些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劳斯表可得,当K1=2,即K=20,R3=200K时,闭环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当C=0.1uF,列些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劳斯表可得,当K1=11,即K=110,R3=1100K时,闭环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实验项目

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量

授课专业

地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循环次数

4次

授课方式

实验

每组人数

2人

实验目的

与要求

1、加深了解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

2、掌握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实验仪器

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重点与

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各环节电路时间常数的测法

教学原理、

内容、步骤

见实验讲义

教学条件与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指导

作业

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1、《自动控制理论》翁思义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年4月

2、《自动控制原理》程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自动控制原理典型例题解析与习题精选》宋申民陈兴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5、《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数据、曲线

1、测频率特性

频率特性理论值的计算,在MATLAB命令行窗口键入如下指令:

>>A=500/sqrt((500-a^2)^2+(10*a)^2)

>>P=-atan(10*a/(500-a^2))

>>Du=P*180/pi

角频率ω在正弦波信号源设置框内设置,即ω取(1、10、20、50、100)rad/sec

蓝色曲线为输出信号,洋红色曲线为输入信号。

图4-1系统的simulink图

图4-2ω=1rad/sec图4-3ω=10rad/sec

图4-4ω=20rad/sec图4-5ω=50rad/sec

图4-6ω=100rad/sec

表4-1系统频率特性的理论值与实测值

ω(rad/s)

理论值

实测值

A(ω)

Ф(ω)(rad)

Xm

Ym

A(ω)

Ф(ω)

1

1.0018

-0.0200

10

1.2127

-0.2450

20

2.2361

-1.1071

0.93

2.2

50

0.2425

0.2450-pi

100

0.0523

0.1049-pi

0.85

0.05

2Xm:

信号源峰谷值之差

2Ym:

输出信号的峰谷值之差

2、画波特图

用bode函数绘制系统的波特图

取R3=500K,则开环传递函数为:

闭环系统传递函数为:

>>bode([500],[110500]);grid

图4-7系统的Bode图

3、用nyquist函数绘制系统的奈氏图

>>nyquist([500],[110500]);grid

图4-8系统的奈氏图

实验项目

实验五、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授课专业

地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循环次数

4次

授课方式

实验

每组人数

2人

实验目的

与要求

1、加深理解控制系统的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2、分析附加零点、极点,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仪器

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重点与

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各环节电路时间常数的测法

教学原理、

内容、步骤

见实验讲义

教学条件与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指导

作业

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

1、《自动控制理论》翁思义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年4月

2、《自动控制原理》程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自动控制原理典型例题解析与习题精选》宋申民陈兴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5、《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数据、曲线

1.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图;

 

2.为系统附加零点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3.为系统附加极点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令K=1,在MATLAB的M代码编辑器中键入如下程序代码:

%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图

num1=[1];

den1=conv([10],[11]);

G1=tf(num1,den1)

subplot(2,2,1);

rlocus(G1)

[R1,K1]=rlocus(G1)

title('');xlabel('Re');ylabel('Im');

gridon

%绘制附加零点后系统的根轨迹图

num2=[12];

den2=conv([10],[11]);

G2=tf(num2,den2)

subplot(2,2,2);

rlocus(G2)

[R2,K2]=rlocus(G2)

title('');xlabel('Re');ylabel('Im');

gridon

%绘制附加极点后系统的根轨迹图

num3=[1];

den3=conv([10],conv([11],[12]));

G3=tf(num3,den3)

subplot(2,2,3);

rlocus(G3)

[R3,K3]=rlocus(G3)

title('');xlabel('Re');ylabel('Im');

gridon

图5-1原系统的根轨迹图图5-2添加零点系统的根轨迹图

 

图5-3添加极点系统的根轨迹图

实验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