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900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历史

沈阳二中2012—2013第四次阶段测试

高三(13届)历史试题

命题人:

吴冬梅杨梅审校人:

王磊

说明:

1.测试时间:

100分钟总分:

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共45分)

一、选择题(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右图空白a、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开埠通商、入超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走私、出超

 

2、“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B.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

C.创办实业解决民生疾苦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3、《荀子·富国》载:

“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4、《先秦与古希腊:

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到:

“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B.“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

5、《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蕴含“法治”的精神

C.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D.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6、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7、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

”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①创立拜上帝教②奉行平均主义③重建等级礼制④提倡效法西方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雅典公民大会是全体男性公民参加,直接参政议政。

近代英国不是全体英国公民都参加议会,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间接参政议政。

造成这种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后者

A.并非小国寡民 B.国王统而不治 C.民主程度更高D.民主具有阶级性

9、“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

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C.《1875年宪法》D.《1787年宪法》

10、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

以下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A.资政新篇B.扶清灭洋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抗日战争

11、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

“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④

12、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

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

对此正确认识有①显然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③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④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二战后约束市场的纪律回归。

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近来市场的动荡不安,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

”特里谢在此主要强调

A.金融危机发生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没有纪律B.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C.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管理D.美国在金融市场中的核心地位

14、1960年,美国的罗伯特·特里芬指出:

“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力争回归原来的金本位制

B.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C.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一对孪生兄弟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15、2010年10月,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证券时报》上发表观点:

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选项是

A.美国已经获取了世界经济霸权B.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C.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掠夺世界资源D.美国乱发纸币只能加深经济危机

16、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1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C.欧洲联盟D.上海合作组织

17、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3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表中的统计信息反映了下列哪组年份的经济状况

A.19491952B.19521956C.19661976D.19781982

18、“一个根源,多种力量;互相制约,和平有望。

”这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对未来世界格局及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

其中,“一个根源”是指世界格局的变动根源,它是指

A、美国的霸权主义B、世界的多极化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D、世界和平的力量

19、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民大会上称: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更优越”,他还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引发这个制度的“总危机”,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他的这段讲话

A、反击了杜鲁门的反苏纲领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

C、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D、强调了苏维埃制度的优越性

20、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致美国国务院电文:

“在那里(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

我们惟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

”这篇电文意在提示美国政府

A、继续维持与苏联的同盟关系B、应该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

C、国家利益受到了苏联的威胁D、应该与苏联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21、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列选项与其体现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是

A、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B、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C、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D、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22、《论语·述而》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它体现的儒学思想是

A、鄙视富贵B、重义轻利C、取利有道D、见利忘义

23、韩非认为,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仰仗国家禄赏才能存活,这样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的法令。

这一主张核心是

A、“国强则民强”B、“法制强民论”C、“富国民弱论”D、“法制强国论”

24、儒学自汉代以来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但在其发展过程

中往往需要道教和佛教予于补充。

一般而言,欲建功立业,发愤进取,应以①为信条;若

遭遇挫折,重视修身养性,当理解②学说之可贵;而屡遭打击,万念俱灰,则用③安慰创

伤累累的心灵。

A、①儒学②道学③佛学B、①道学②佛学③儒学

C、①佛学②儒学③道学D、①儒学②佛学③道学

25、《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26、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中认为“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作者意在说明

A、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平等、进化思想

B、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民主的障碍

C、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提倡个性的发展

D、中国启蒙思想滋生,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

27、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十分欣赏挂在某古代思想家纪念馆大殿内的一副楹联,全联是: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这位思想家曾指出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D、“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28、“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

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尤能立者。

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下列表述是对梁启超这番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养B.提倡西学,反对愚昧

C.国民应当为国家而献身D.发展教育,振兴中华

29、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

皇帝座前的台阶。

“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30、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称明清之际的小说家李渔为享乐主义大师,说他的小说“写出了心中之言”,如此评价反映李渔作品代表了

A、商品经济推动下通俗文学得到蓬勃发展B、鼓励市民享乐

C、文学日益平民化D、小说是明清文学的主流

第Ⅱ卷(55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1题14分,32题15分,33题14分,34题12分,共55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

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

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

……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

……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二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

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

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

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

但是他们不帮助我。

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

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里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四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有何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

(4分)

(3)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及相关实践活动有哪些?

(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3分)

3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4分)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

“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5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2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环航世界时,我曾在美洲看到有关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质关系的某些事实,这些事实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很长的时间里,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最适者的生存,我觉得生物的变异量是没有止境的,一切生物彼此之间以及与它们的物理的生活条件之间互相适应的美妙而复杂的关系,也是没有止境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

材料二一些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家抓住这一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用其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基础上,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

……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

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英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美]R·R·帕尔联《现代世界史》

材料四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族者,科学之共,其财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的轮。

”国人而蒙昧时代,盖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西方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比较欧、亚国家间的“巨大差别”。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欧、亚一些学者采用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意图。

(2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

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评价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沈阳二中2012—2013第四次阶段测试

高三(13届)历史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5DBADB6-10ACABB11—15BDCDC

16—20CBCDC21—25DBCAA26—30DBAAA

31、(14分)

(1)变化:

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

(1分)

说明:

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

(1分)

(2)说明:

接受中共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进行国共合作。

(3分)

(3)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展实业救国活动。

(2分)

政治上: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2分)

思想上:

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资产阶级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2分)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答参加维和行动等也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答出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活动亦可)。

(3分)

32、(15分)

(1)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分散中央官员权力,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4分)

(2)有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立法与行政权统一。

(4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

(2分)

(4)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国际环境。

(2分,答出任何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33、(14分)

(1)内容:

一切生物都在不断变化中;生物变异和环境变化相互作用;适者生存。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影响:

否定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首先科学解释了生物发展规律,促进思想解放;(2分)被一些学者利用,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依据。

(2分)

(2)政治:

欧洲基本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实现了政治民主化;亚洲普遍处于专制统治之下,政治昏庸腐败。

经济:

欧洲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亚洲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思想:

欧洲打破了神学而封建思想束缚,梳理起民主与科学观念;亚洲仍然受旧思想影响,观念落后。

(6分)

(3)欧洲学者宣扬种族优劣,为殖民主义辩护,(1分)

亚洲学者宣扬优胜劣汰,警醒国民勇于变革。

(1分)

34、(12分)第一种观点:

苏联认为美国应该负主要责任。

(2分)理由:

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实行对苏“冷战”政策。

(2分)依据:

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分裂德国;1949年建立北约军事集团,使冷战恶性发展。

(8分。

史实及评论答满4点即可)

第二种观点:

美国认为苏联应该负主要责任。

(2分)理由:

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强推社会主义,引发西方国家发起“冷战”,而苏联对西方政策又做出强烈反应,推行扩张主义政策。

(2分)依据:

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同年成立经互会;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1962年在古巴引发导弹危机。

(8分。

史实及评论答满4点即可)

第三种观点:

中国学者认为美苏均有责任(或美苏共振)。

(2分)理由:

答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和苏联实行强硬对应政策(2分)并分别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即可。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