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975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x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姓名称谓(红色为文化常识高频考点)

1.基本称谓

【名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它多由父母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如诸葛亮,字孔明。

也有“字”和“名”互为反义的。

如韩愈字退之。

也可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

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

名一般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尊称对方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一般称字。

【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4)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

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周朝开始出现的。

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

汉代开始又实行了。

唐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都有谥号,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

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

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

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

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

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

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

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

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

谦称自己的商店。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

称父亲;家母、家慈:

称母亲;家兄:

称兄长;家姐:

称姐姐;家叔:

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

称弟弟;舍妹:

称妹妹;舍侄:

称侄子;舍亲:

称亲戚。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老粗:

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身:

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2)其他自谦词有: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等等。

4.古代敬辞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皇帝的别称:

东汉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之意

此外,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人君、人牧、龙颜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8)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

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

指告辞对方;拜访:

指访问对方;拜服:

指佩服对方;拜贺:

指祝贺对方;拜识:

指结识对方;拜托:

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

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达(多用于书信):

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

回复;奉告:

告诉;奉还:

归还;奉陪:

陪伴;奉劝:

劝告;奉送、奉赠:

赠送;逢迎:

迎接;奉托:

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请保存;惠临:

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来临;惠允:

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

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

恭敬地祝贺;恭候:

恭敬地等候;恭请:

恭敬地邀请;恭迎:

恭敬地迎接;恭喜:

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

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

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

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

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

问人要做什么;贵庚:

问人年龄;贵姓:

问人姓;贵恙:

称对方的病;贵子:

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

称对方国家;贵校:

趁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

高明的见解;高就:

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

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

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

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

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大伯:

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

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

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

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

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

称长辈;大驾:

称对方;大师傅:

尊称和尚;大名:

称对方的名字;大庆:

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

称对方的著作;大札:

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如敬告:

告诉;敬贺:

祝贺;敬候:

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

表示恭敬;敬请:

请;敬佩:

敬重佩服;敬谢不敏:

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如请问:

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

请求对方坐下;请进:

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

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委屈就任;屈居:

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

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

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

称客人来到;光临:

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俯察:

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

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

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

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

如华诞:

称对方生日;华堂:

称对方的房屋;华翰:

称对方的书信;华宗:

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

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

可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

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

尊称男性朋友;老总:

现代尊称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

如雅教:

称对方的指教;雅意:

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

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

如玉体:

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

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

称对方的照片;玉成:

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芳邻:

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

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

称对方的名字。

  (12)其他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

大力;包涵:

请人原谅;斧正:

请人改文章;留步:

(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

请接纳收下;府上:

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

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

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

仰慕已久;璧还:

归还物品,等等。

5.古代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

如《荆轲刺秦王》:

“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孔雀东南飞》: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 

6.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的“师旷”,“师”,意为乐师。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

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二、职官科举

(一)官职

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非实际的官职,清代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

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时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

明、清两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

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

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

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

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附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

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

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

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

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官署名。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源于三国魏五兵制。

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