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4072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yān)夹袄(jiá)恪守(kè)铢两悉称(chèn)

B.瘦削(xuē)模样(mó)蓦然(mù)爱憎分明(zēng)

C.盘桓(héng)抖擞(sŏu)嫉妒(jì)唠唠叨叨(lāo)

D.颓唐(tuí)纶巾(lún)豢养(huàn)扣人心弦(x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別字的项是()

A.娉婷倾刻锋芒毕露千均之力

B.决窍分歧形消骨立在劫难逃

C.阔绰亵渎经世奇才心无旁骛

D.妥帖侦缉无原无故浮想联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喜欢文学,平时附庸风雅,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文,受到专家的好评。

B.听着别人侃侃而谈,我感觉自己有点自惭形秽了。

C.泉水对于济南的意义不言而喻,为了不做破坏泉水的千古罪人,政府组织国内顶尖的地质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

D.危机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毕业生的优异成绩,取决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获得。

B.新闻出版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妥善处理和正确认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之间的关系。

C.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D.电影《流浪地球》取得了45.6亿元的票房收入,它将亲情、家园、希望完美地融合在一个科幻故事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是好汉鲁智深,“醉打蒋门神”的是好汉武松。

B.《水浒传》中三位女将分别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孙二娘,母夜叉顾大嫂。

C.《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都象征着遭受蹂躏和践踏、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人,朗读时可以加快语速,一气呵成。

D.重返诗坛后,艾青的诗歌不再继续歌颂光明的主旋律,只有一些哲理小诗,饶有兴味。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

给予B.腰白玉之环腰:

在腰间

C.缀公卿之后缀:

跟随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同“披”穿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衾拥覆以其境过清

B.则又请焉入则无法家拂士

C.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

D.而承天子之宠光专诸之刺王僚也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一项是()

A.此篇赠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B.作者叙述“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只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C.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D.选文中作者连用“被”“戴”“腰”“佩”“备”几个动词,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与自己破败的衣着形成对比。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爱子者慈于子,重①生者慈于身,贵②功者慈于事。

慈母之于弱子也务③致其福;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④;不疑之谓勇。

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

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

不疑生于慈,故曰:

“慈,故能勇。

(选自《韩非子·解老》)

(注释)①重:

重视。

②贵:

看重。

③务:

致力于。

④疑:

犹豫不决。

9.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

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

11.本文运用了_________的说理方法,阐明了圣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

此时他接受川陕宣抚使王炎邀请,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2.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的氛围。

13.这首词的下片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任选一种简要分析。

五、句子默写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____________,蝉鸣黄叶汉宫秋。

(许浑《咸阳城东楼》)

(3)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

(5)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6)谁怕?

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7)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以可以度量之景抒发作者难以度量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性学习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抗击疫情填作的一首《水调歌头》,请帮助他完成最后两句。

水调歌头

庚子新年,举国有瘟,大防,作此篇,兼记大爱。

冠病何时止?

抬首问青天。

不知湖北武汉,今夕几人险。

皆欲驾车而去,又恐携病带毒,病情肆蔓延。

窗前弄清喉,哀诉恐无边。

全华夏,口罩尽,人无眠。

不见年意,寂路清冷无人烟。

国有亿万子民,家有老少妇孺,此情紧相连。

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信心、奋斗、挫折”三个词语,连缀成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要求恰当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不超过20个字)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

①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

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

《淮南子》说: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

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

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②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

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围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③历朝历代不仅一直追求平衡对称、周正之美,而且方正工整的书写也是古时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

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中的字体多样,但科举考试中写字必尊端正秀丽的正体。

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④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

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

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

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

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16.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汉字是方块字的原因。

17.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

18.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

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

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

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

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

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

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

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

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

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

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

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1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0.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

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

2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的理解。

22.作者在第③段写其他名松,在第⑥段写山下之松,各有什么用意?

八、作文

23.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

请以“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A

【详解】

B.模样(mó)——mú,蓦然(mù)——mò;

C.盘桓(héng)——huán,嫉妒(jì)——jí,唠唠叨叨(lāo)——láo;

D.颓唐(tuí)——tuí,纶巾(lún)——guān,扣人心弦(xuán)——xián;

故选A。

2.C

【详解】

A.倾刻——顷,千均之力——钧;

B.决窍——诀,形消骨立——销;

D.无原无故——缘,浮想联篇——翩;

故选C。

3.C

【详解】

A.附庸风雅: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与后文的“受到专家好评”色彩矛盾,使用有误;

B.自惭形秽:

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感到惭愧。

后也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与前文的“自己”语义有重复,使用有误;

C.不言而喻:

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浅显。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首当其冲:

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

不能用来形容勇者,搭配不当,使用有误;

故选C。

4.D

【详解】

A.句式杂糅,去掉“才能获得”;

B.“妥善处理和正确认识”语序不当,应改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

C.“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爆炸’的先驱”;

故选D。

5.A

【详解】

B.《水浒传》中三位女将分别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C.“朗读时可以加快语速,一气呵成”说法错误,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这些意象象征着“遭受蹂躏和践踏、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人”,朗读的语速应该是由快转为舒缓;

D.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的诗人,仍然继续着歌颂光明的主旋律,还有一些哲理小诗,通过意象来反映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故选A。

【点睛】

 

6.B

7.C

8.B

【分析】

6.

B.句意:

腰间挂着白玉环。

腰,名词作动词,腰佩。

故选B。

7.

A.介词,用\连词,因为;

B.连词,就\表假设,如果;

C.表修饰,不译\表修饰,不译;

D.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故选C。

8.

B.根据末段中的“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可知,作者叙述“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根据末段中的“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他是在用自己的经历来勉励马生。

故选B。

【点睛】

译文: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

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9.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

10.看到—定要实行的道理(就明察),他干事情就不犹豫,不犹豫叫做勇敢。

11.类比(推理)因为慈爱,所以就能勇敢(或“慈,故能勇”)

【解析】

9.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慈母对于幼子,致力于给他幸福。

故断句为:

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必,一定。

则,就。

疑,犹豫。

谓,叫做。

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本文首先论述了慈母因为要给孩子幸福,于是考虑周详,做起事来毫不犹豫,非常勇敢。

然后论述了圣人对于世间万物就如同慈母对于幼儿一样,看到正确的道理就毫不犹豫,勇敢去做。

这是同类作比,也就是类比的写法。

末句得出结论“慈,故能勇”,即:

因为慈爱,所以就能勇敢。

【点睛】

译文:

喜欢孩子的对孩子慈爱,重视生命的对身体爱惜,看重功业的对事务珍惜。

慈母对于幼子,致力于给他幸福;致力于给他幸福,就从事于免除他的祸害;从事于免除他的祸害,就考虑周详;考虑周详,就获得事理;获得事理,就必定成功;必定成功,实行起来就不犹豫;不犹豫叫做勇敢。

圣人对于万事万物,全部都像慈母为幼子考虑一般,所以看到了一定要实行的道理。

看到一定要实行的道理就明察,他干事情就不犹豫,不犹豫叫做勇敢。

不犹豫产生于慈爱,所以说:

“因为慈爱,所以就能勇敢。

12.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萧瑟(苍凉、悲壮)

13.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分析】

12.

考查赏析词中的景物描写。

本词上片中“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一句写景,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秋到边城角声哀”有两种景物,一是萧瑟的秋风,二是哀切的号角声。

“烽火照高台”有两种景物,一是冲天燃烧的烽火,二是耸立的高台。

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烽火燃起,一座高台突兀的耸立着。

景色雄浑壮阔,气氛苍凉悲壮。

13.

考查赏析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的下片意为: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

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这是拟人的写法。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一句又是作者想象中的长安风景。

作者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表达了作者为国建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14.会挽雕弓如满月鸟下绿芜秦苑夕弓如霹雳弦惊四面歌残终破楚佳木秀而繁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雕、芜、苑、霹雳、繁、蓑、戍、垒”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睛】

15.

(1)示例:

惟愿炎黄人万里共平安

(2)示例:

即使挫折如山,也要坚定信心、奋斗不止。

【详解】

(1)本题补写的句子,可根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式来仿写。

要把握好语境,情感恰当,表达通顺即可。

示例:

同心胜利日,举国尽开颜;携手冬将尽,共迎春满园。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用“信心、奋斗、挫折”三个词语写一段话,并恰当地运用一种修辞。

在进行创作时,可以选取一个词语作为中心,如信心,然后用另外两个词语来体现信心在实现人生梦想中的重要性。

注意字数的要求。

示例:

笑对困难与挫折,坚定信心,努力奋斗。

16.示例:

①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

②汉字方正体现了古人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周正之美;

③每个朝代的正体字,都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④方正工整的书写是古时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⑤书写的本意强调一种方正、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17.示例:

“极其”,是“非常、极度”的意思,表程度,说明写字在先秦是件非常庄重严肃的事,突出最早的文字也要写得规规矩矩及古人对写字的高度重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示例: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影响大,科举及文书必遵正体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方正工整的书写是古时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增强文章说服力。

(写“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亦可)

【分析】

16.

本题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