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4083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docx

陈洪捷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

陈洪捷:

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摘)

 

如果在20或者30年前,我在谈到大学的时候,面前会浮现出一种图景,大学是一个安静的校园,老师们在专心地从事他们的知识工作,学生也都在安心地学习。

毕业以后,他会因此得到一个职业,然后终生地从事这一职业,成为一个专家。

但是当各位今天走到大学里来看一看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大学不一样了,并不那么安静,也不那么从容,有时还有点喧闹。

老师好像也不那么安心从事学术,会忙于各种事务,学生也不安心学习,因为他想着未来的职业,经常要去实习,大家对校园本身的关注越来越少,而对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多。

这个现象其实不光是中国,看一看世界范围,实际上都基本上是这样,大学在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在世界范围都在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

怎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当然造成这种问题的各个国家,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经费的,有管理的,现在有经济危机等等,都会冲击着学校。

但是我们应该跳开一些具体的问题,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一看,这个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想这个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知识社会的因素,也就是我们的社会本身在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

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经过所谓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对吧,今天有一个新的概念,叫知识社会。

这个概念实际说起来,也有很长时间了,应该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只是在最近的十几年、二十年里边谈论得特别多。

如果大家可能关心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或者世界银行他们的研究的话,你会发现,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过一系列报告,所谓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者叫知识经济,或者知识社会,然后又谈知识在当今社会中间的作用、地位等等。

那么这些报告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当前社会,不光是欧洲,它是全球性的,这个社会一个新的特征的认识。

大家可能有时候觉得只是炒概念而已,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个概念问题,这个概念背后实际上蕴含着非常深刻的这种社会背景。

在以前的就业人口中间,很多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他不需要受很多的教育,而今天受过知识教育,而且受过高等教育这种职位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在劳动力人口中间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而且这个是非常明显的。

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非常突出,那么在中国,我们大家也会感觉到,你真正就是现在需要高等教育这种职业,增加的数量是非常之快的。

所以出现一个概念叫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现在的数量,他的绝对数量和他的比重都在大幅度增加。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说,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现在他们会拿出他们盈利或者他们收入的很多钱用于科研或者是培训。

那么这些都在说明整个社会对于知识的依赖跟以前是没法相比的。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看一看,就说在知识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什么问题。

实际上知识和高等教育历来在很长的时间中间,是非常和谐的,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或者大学,它垄断着知识,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种类,知识的标准,都是由大学来确定的,大学享有对知识的垄断权,其他机构,他们没有这种资质,没有这种资格,没有这种能力来参与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研究,和知识人的培养。

那么现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之下,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种和谐的知识与高等教育,知识与大学的关系,现在变得不那么和谐了,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从三个方面来看看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可以看到,就是以前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是培养少量的知识的精英,我们中国在80年代初的时候,恐怕只有3%,5%的适龄人口可以进入大学,今天我们是多少呢,今天可能在20%以上了,对吧,那么在很多国家达到50%以上,在我们国家台湾,那么现在恨不得百分之百的人都能够上到大学了。

这个变化为什么会有呢?

这个变化就是因为知识社会在后边起的作用,因为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专门教育的这种专业技术人员,所以西方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高等教育大规模的发展,所以有从精英型向大众型高等教育,最后向普及型高等教育发展这么一个路径。

那么中国,我们前不久,在十年前,我们自己也扩招,现在高等教育走向了一个大众化(阶段),那么实际上这个从数量上来说,就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数量这方面,现在已经应对了这个挑战,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向了大众化

从安静走向喧闹,知识社会到来,学校、社会如何反应?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怎样困境?

那么下边两点,我们的高等教育可能回应上面还做得不够,第一点就是大学,或者高等教育跟社会的边界现在越来越模糊了,以前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机构,它处于一个非常清晰的地位,它是一个精英的、象牙塔似的这么一个机构,它在社会中间有它的研究知识的这个位置。

现在,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之下,关心知识的机构越来越多,刚才提到企业,政府,还有很多私立的,咨询的私人的研究机构,什么智囊库等等,他们都在从事知识的生产,还有人的培养,所以大学跟社会的边界,现在非常模糊,这种模糊就给大学带来一个挑战,因为以前它有个垄断性,现在没有这种垄断性了,那么你培养的人质量高低,你生产的知识是否能够有用,这些都不是由大学本身来定的,必须让参与其中的各个方面来发言,那么企业会说话,雇主会说话,家长会说话,政府会说话,他们都来问,你们高校培养的人到底怎么样,对吧,以前是我独家经营,我可以确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大家都来问责于大学,所以大学就面临着这种冲突。

那么大学要面对这么多的机构的话,它是有很多难处的,如果是一场球赛,只有一个裁判的话,这个比赛是比较好进行的,这个裁判他有权威,错了、对了,他只要哨一吹就定了,不要争论,谁也不许争论,但是现在出现五个裁判的时候,原来这个裁判他就没法做了,这是对大学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对这个挑战,我们的大学回应还很不够,应该说。

那么随着大学与社会边界的这种模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传统的知识体系的边界也开始模糊了,传统的大学,它是建立在一种非常严格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这个体系是在19世纪形成的,从18世纪末开始,一直在世界范围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体系,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学科分物理学、化学,对吧,工程,然后有社会学,政治学,非常清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由于用户就是参与知识创造的人,参与知识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不同,他们提出他们的标准,我不需要你一个物理学家,我需要一个既懂物理,又懂天文,又懂地质的人,那你大学能不能培养,像这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问题本身就是新问题,比如说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这些是传统的学科里边根本没法回答的。

我这只有一个经济系,对吧。

经济学院,那边有一个有政治系,政治学院,他们互相各自是做自己的工作,他们有一套学科的规范,方法论,他们的一个知识的传统,都是非常清楚的,那么所有在其中工作的人,还有接受这种教育的人,都必须遵守这种学科的这种文化和传统,规范。

你可以假设,如果你写一篇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不符合学科的规范,你说我到经济学院,我提交一份论文,你说我很符合哲学系的这个规范,那经济学院的老师,你导师说,对不起,我们不能授你学位,不能通过,我们不知道你这个规范,我也不能判断你这个哲学论文做得是好是坏,但是需求方,这种需求是包括用户,比如说企业,用人单位,社会上,还有包括学生本身,因为学生是直接面对就业市场的,他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人,那他可能说,我想有意地把我塑造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可以去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后找个好工作,得到一些更高的报酬。

但是当你想有这种尝试的时候,你在现有的大学体制中间,你就会感到寸步难行,因为你的导师他只懂这个知识领域,你问他这个知识领域之外的问题,他说对不起,我爱莫能助,我不知道,我帮不了你。

那么学生本人又是很脆弱,在学校这个庞大的体系里边,你自己通过自己的力量,你要建立这种跨学科的联系,那更是难了,老师也是一样,很多老师他也看到社会中间存在很多问题,他有课题,他想到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是他也一样面临你们面临的问题,因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项目他要得到资助,资助谁给钱呢,他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者是社会科学基金,他申请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谁评审呢?

它有专家委员会。

这个专家委员会是按照学科的标准建立起来的,所以你这个学科申请,你投在哪,这至关重要,对吧,你经济学的题目投在经济学的,那你只要质量很高,那么很可能他就给你资助,但是你弄了一个半经济学,半历史学,还夹杂半哲学的这个题目,送上去以后,你就没有希望,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都无法评价你这个东西的质量,所以你就面临很大问题,对吧。

还有,我们大学老师要评职称,评职称它有职称评审的委员会,它都是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

所以当你做一些跨越学科的事情,你就处处碰壁。

这说明什么呢?

这就说明,第一,知识社会本身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它在冲击着,在敲打着大学的门,同时很多人也开始做些反应,但是现有的大学体制,它是建立在19世纪以来形成的学科的体制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会对这些新来的东西不认你,也许有意无意地会压制你,使得你这种东西,它就不可能发展,所以从学生的培养,还有从科研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我们现有的体制都跟现在知识社会这种需求有很大的冲突。

当然,我们大学实际上也在做些调整,这些调整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现在在大学里边,出现了大量现成的各个院系之外,产生大量的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或者是研究中心,这些机构为什么会产生呢,他们实际上是为了适应一些知识社会中间的一些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学者自己个人的兴趣之上,他们自己结合起来的,但是学校对他们的支持非常有限的,因为学校还只认这种院系,他们有整个的一套系统。

从学生培养来讲,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在世界范围之内,过去就是很严格的专业式的这种培养,现在让位于一种通识化的教育,这是美国人走在最前,讲GeneralEducation,通识化教育,那么中国最近这几年,我们大家知道,各个院校都在讲,都在实践通识教育,那么为什么它要做这个通识教育呢?

这里边一个大背景,实际上也是知识社会,因为在这个社会里边,它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很难说你能对应在某一个职业上面,而且这个职业是否能够存在你的一生,也很难说,也可能今天很"红",过几年就消失了,没有了,所以每一个毕业的学生,他就要面临职业生涯的变化,那么你为了适应这种不断的变化,为了适应不同这种需求,就是跨越学科边界的需求,那么你必须有一个比较宽阔的视野,比较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现在就拓宽基础了,搞通识教育了。

而且也建立一些新的这种跨学科的专业。

比如说现在国际上也有很多,很多跨学科的专业,那么我们北大自己也有很多专业。

我们最近刚刚建立了一个生命科学跟地质专业联合起来的一个古生物专业,那么这当然是一个还算比较学术了,那其实还有很多这种专业,都是这种跨学科组织起来的。

比如说我们还要建一个叫政治经济哲学专业。

还要建历史语言专业等等,你就可以看到,实际上大学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狭隘的专业的观点,在做一些努力。

知识社会同时考验东方与西方,德国、美国高校转型范例如何观察?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又该怎样反思?

那么以上就谈了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这个冲击主要是侧重从知识这个角度来谈的。

那么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办?

因为现在知识社会所面对的不光是中国,它是面对整个世界各个国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一个核心的主题,我们一直在处理中西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处的位置是在学习西方,我们在追赶或者说得更高一点叫赶超,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策略。

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

是有道理的。

因为我们发展落后,别人已经走过的路,我们为什么不学习他们,对吧,他们犯过的错误,我们争取不犯,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今天不一样,在知识社会背景之下,现在没有人比我们更先走了一步,美国,中国,我们现在在同一起跑线上边,我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不是像过去,他们工业化,他们早,他们19世纪就有了,那么我们刚开始,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他们,今天的话,我们借鉴他们的这个余地越来越小了,不是说我们不要向外学习,但是我们现在基本的思考的策略应该有所变化。

我们现在应该放弃或者改变或者修正我们的追赶策略。

那么不追赶怎么办呢?

那就是面对挑战本身,就是发挥我们自己的作用。

看我们中国能为高等教育在知识社会这个背景之下的转型能做什么贡献。

那么在历史上,实际上也有很好的先例,近代高等教育,世界范围的近代高等教育,那么有两个很成功的高等教育转型的范例,一个就是德国,普鲁士,当时是19世纪初,那么有洪堡他们带领的一些人构建了一种新的大学,他们构建的大学,他们的资源,思想资源,体制资源,主要是依据本国自己的传统,他们没有模仿其他的(国家),当时法国是很强大的,他没有照搬法国的经验,尽管他们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法国文化的阴影之下,但是在大学,构建新大学这方面,他们迈出了自己的一步,而且这一步非常成功,我们看到德国,普鲁士在19世纪大学的改革,为整个现代高等教育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那么第二个案例就是美国,美国在19世纪还处于一个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国家,特别在知识,在教育,在科技方面还很落后,至少落后于一流的欧洲国家。

他们以前一直是模仿,模仿谁呢,模仿英国,但是到了19世纪后半期,他们放弃了简单的模仿,而借鉴欧洲的,特别是德国的经验,那么根据美国自己的国情构建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样为20世纪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样板。

所以我们大家都在学习美国,是因为它自己借鉴外来的因素,同时又考虑本国的资源,形成一个新型的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

那么到了今天,在知识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我想我们中国应该从一个追赶的地位、角色,应该转换一下,争取这么一个很好的历史契机,能够从国情出发,来应对知识社会本身的挑战。

所以我提出个概念吧,就是如果我们做得好,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盲目地照搬别人的话,我们如果能很好地应对了知识社会的挑战,那我们能够提供一个中国式的转型,这样的话能够给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提供一个新的成功的案例。

这是我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