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372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docx

精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8

【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专题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备考指导

必考

加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b

c

1.已考角度

(1)(2016·10月新高考·T30)爱因斯坦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评价

(2)(2016·4月新高考·T28)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趋势

2.预测角度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成就与教训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

c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戈尔巴乔夫改革

c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加试

——(b)

(1)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产品分配上: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2)影响

①积极:

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胜利。

②消极:

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危机。

名师指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

其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加试

——(c)

(1)背景

①经济危机:

战争结束后,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②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社会矛盾。

(2)内容

①农业: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

①经济:

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政治: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③理论:

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加试

——(c)

1.形成

(1)工业化

①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③问题:

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

(2)农业全盘集体化。

2.特征

(1)经济: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3)思想文化:

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图示记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

名师指津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影响

(1)经济:

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3)思想文化: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试

——(c)

1.措施

(1)经济: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2)政治: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结果:

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全面评价

(1)特点

①政治: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②经济: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

(2)全面评价

①积极作用:

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

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模式。

2.列宁、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对农民、农业的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人民手中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的粮食,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

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滑坡。

3.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根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1.(加试题)(2016·10月浙江选考)1942年10月,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显示出它在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里的伟大成就。

过去25年里,它惊人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在(苏台德及其所在国)被出卖的日子里,别的大国粗暴地把它(苏联)排斥于欧洲协作之外,它就被迫同德国签订那不幸的条约。

不同于西方大国,它从未犯过加强德国和日本冒险家力量的罪恶。

据此判断,该演讲(  )

①发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胶着之际

②表达了对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的遗憾

③致力于协调英法苏等国的相互谅解与协作

④肯定了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

A.①③B.①②④C.①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三个句号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肯定了苏联的建设成就,对应④正确,第二层表达了英、法等国对苏联排斥导致苏德走近的遗憾,对应②正确,第三层对苏联在二战前后行为的描述不完全正确,因为苏联也变相纵容了德国的侵略行为,但备选项未对此作出评述,1942年10月正处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对应①正确,此时反法西斯联盟已建立,故③错误,由此可知答案为B。

2.(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党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社会主义工业的恢复与发展,要求迅速恢复农民经济,它是粮食与工业原料的供给者,是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为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  )

A.吸收和引进外资B.没收地主的土地

C.实施余粮收集制D.实行粮食税制度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吸收和引进外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没收地主土地,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余粮收集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迅速恢复农民经济”“是粮食与工业原料的供给者”等信息可知是与恢复农业经济相关的政策,故D项正确。

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为此,苏俄(联)推行了(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

C.集体农庄制D.义务交售制

答案 B

解析 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外余粮全部交售给国家,农民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故A项错误;固定粮食税规定农民纳税后的粮食由自己“自由地支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农民经济”,故C项错误;该政策仅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故D项错误。

4.(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答案 A

解析 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就,欧美正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采取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人们注重发展经济,则此时的“苏联热”,必然是关注其经济成就,故A项正确。

5.(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为此,他加速推行(  )

A.凯恩斯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在他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在市场经济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对苏俄(联)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故B、C项错误。

专题综合——时空线索归纳

线索1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7)

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目的

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手段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影响

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严重损害了工农利益,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并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改善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线索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人物

项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相同点

背景

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思想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内容

都涉及经济领域

结果

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同点

指导

思想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政治领域

线索3 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综合训练

某校2017届一班开展了一个以“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

以下是各小组的材料:

第一组 苏联——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

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第三点紧密联系。

——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第二组 中国——邓小平模式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建国初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及邓小平克服以上弊端的努力及经验教训。

答案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2)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

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即可作答。

(2)问从计划经济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积极性受到挫伤等方面回答弊端;经验教训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实事求是、依据国情等方面思考。

专题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列宁认识到:

“在经济战线上……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

”导致了这次“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答案 A

解析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过去后,苏俄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

2.(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20年~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

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短缺,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

为解决这些困难,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是(  )

A.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

B.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经济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开展垦荒运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情景,此时解决危机的办法应该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故A项错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故C项错误;开展垦荒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  )

A.加快工业化进程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所有制结构

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答案 B

解析 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可以促进工业化发展,但不能促进工业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俄经济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故C项错误;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不能说牢固,故D项错误。

4.(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全球通史》中称: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这表明列宁实行该政策的最终目的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B.恢复社会经济

C.缓和工农矛盾D.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提到“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说明其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恢复社会经济,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农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5.(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

苏联历史上该现象出现在(  )

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赫鲁晓夫时期

答案 B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规律,取消自由贸易,而材料中有市场、各种副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规律,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

6.(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

“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

”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  )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

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答案 C

解析 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农业措施,但与材料发展资本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苏俄经济,不是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

7.(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有学者认为:

“(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学者评价的是(  )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C.西方的“混合经济”D.美国的“新经济”

答案 A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中“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也允许大量的私人贸易存在”与新经济政策吻合,故A项正确。

8.(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

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开垦荒地

答案 C

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1918~1921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年代”,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1921~1928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因为其恢复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被称为“退却年代”,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为“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属于“战后年代”,故D项错误。

9.(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 A

解析 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10.(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下图是一幅没有名称的曲线图,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美国社会就业率的起伏情况

B.苏联(俄)工业产值增减情况

C.苏联(俄)农业产值增减情况

D.美国经济发展总量变化情况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之后美国社会就业率急剧下降,故A项错误;苏联20世纪20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产值急剧上升,故B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生产增幅缓慢,故C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国家忙于战争,经济发展缓慢,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图中1920年前后的曲线与美国不符,故D项错误。

11.(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大萧条”给美国等西方国家造成了重创,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累”。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苏联经济模式的先进性

B.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没落

C.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D.两种制度合作时机成熟

答案 C

解析 计划经济是斯大林开创的新型经济模式,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方法手段,不能说哪一种更先进,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不能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苏联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就是由于计划经济对经济的控制,避开了市场经济的弊端,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种经济模式的不同结果,与两国的政治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12.(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外部原因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答案 D

解析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1921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实施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1929~1932年正是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期,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苏联通过一五计划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1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  )

A.工商业基础落后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实施“中立法案”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工商业基础落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但不是主要的原因,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专政与是否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并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实施“中立法案”是苏联国家在外交层面的表现,故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走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政府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能够有效的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故D项正确。

14.(加试题)“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

于是……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

”“病人已经死亡”是指(  )

A.苏联成立

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

C.废除新经济政策

D.苏联解体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可判断“病人已经死亡”指的是苏联解体。

15.(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都引起过社会思想混乱

B.都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C.都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D.都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