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点最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571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史重点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重点最新.docx

《历史重点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重点最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重点最新.docx

历史重点最新

一、1、☆☆☆西周时期:

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齐鲁大地称谓由来。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表现:

政治上: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

出现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上:

百家争鸣。

(法家:

韩非主张改革,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主张法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采纳,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

战国兼并战争。

长平之战为秦的统一奠定军事基础。

二、我国历史上实现统一的三个重要时期:

▲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明清时期(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各时期特点:

秦汉时期:

☆☆☆政治上:

1、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践了法家韩非的思想,取代西周分封制。

内容: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是:

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经济上:

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和度量衡。

思想上:

对儒家不同态度: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上:

秦朝采用小篆。

3、▲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改革:

背景:

为顺应民族融合趋势。

措施:

迁都洛阳、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四、隋唐时期:

1、政治上:

三个治世:

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

2、☆☆☆经济上:

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目的:

为促进南北交通,加强统治。

以洛阳为中心。

影响: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巩固了统治。

不同评价: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这句诗肯定了在促进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这句诗说明了隋朝大运河开凿加重人民负担,导致隋朝因暴政而灭亡。

3、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

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外交:

对外开放政策。

史实:

中日友好交往密切:

举例:

遣唐使学习唐文化、鉴真东渡,中印交往:

玄奘西游。

五、宋元时期:

1、澶渊之盟使北宋与辽保持和平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2、靖康耻指的是1127年金灭北宋。

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4、忽必烈建元朝。

开凿元朝大运河,目的:

南粮北运。

5、元朝政治上:

行省制度。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

6、元的统一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举例:

回族形成。

7、经济中心南移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主要原因:

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唐朝中后期:

开始南移。

南宋:

南移完成。

例题;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都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经济现象。

8、宋元时期是科技发展的顶峰。

北宋:

毕昇活字印刷书。

和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六、明清时期特点:

1、政治上: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经济上: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思想上:

加强思想控制:

明朝八股取士。

☆☆☆外交变化:

由对外开放(如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2、郑和下西洋:

根本原因: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目的:

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

基础:

造船技术提高、航海技术进步(如指南针用于航海)

特点:

次数多、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最远到达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影响:

促进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3、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七、侵略与反抗:

1、鸦片战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沙俄150万平方千米。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近代化探索:

1、指的是学习西方政治上民主化。

经济上工业化。

2、技术之变:

洋务运动

制度之变:

戊戌变法(开始学习民主)和辛亥革命

思想文化之变:

新文化运动:

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九、1、五四运动:

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性质;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十、大革命时期:

1、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影响:

建立黄埔军校,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措施:

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意义:

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十一、抗日战争时期

1、七七事变标着着抗战全面爆发。

国民党正面战场如台儿庄战役是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共产党敌后战场;如百团大战(彭德怀)

2、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意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十二、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

进攻中原解放区。

战略进攻:

刘邓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3、万船齐发:

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国民党败退台湾。

是内政问题。

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十三、中国现代外交:

1、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50年代:

1953年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70年代:

1971年,26届联大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由长期对抗到关系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90年代以来:

2001年,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

港澳回归。

3、中美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

扶蒋反共。

新中国成立后:

敌视政策。

主要原因:

社会制度不同。

美国为称霸世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采取冷战政策。

表现:

政治上:

敌视。

经济上:

封锁。

军事上:

干预。

(举例:

第七舰队阻止中国解放台湾、发动侵朝战争。

外交上:

孤立。

70年代: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影响:

中美由长期对抗到关系正常化。

原因:

a国际因素: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自身因素: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如经济实力增强、举例: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军事实力提高:

举例: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6届联大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世界历史:

第三课:

1、西方文明之源是指:

古希腊、古罗马人所创造的文明。

2、前6世纪,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有:

雅典、古罗马。

3、雅典在伯利克里执政时,达到全盛,

第10课:

1、14-16世纪是资本主义时代曙光。

2、人的发现是指文艺复兴,最先出现的国家意大利,出现的原因:

意大利最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

先驱:

(旧时代最后的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达芬奇:

《》《》。

性质: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3、世界被发现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开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是:

为了追求财富。

最先开辟航路的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

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哥伦布,影响是:

各大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有利于欧洲殖民扩张和掠夺

第11课:

1、16—18世纪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任务: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爆发的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的标志:

1640年议会召开,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

3、巩固革命成果的文件:

《权利法案》,时间:

1689,机构:

英国议会,目的:

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意义:

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国内意义),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世界近代史开端。

(国际意义)

第12课:

美国独立战争:

1、爆发的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代表人物:

华盛顿,转折萨拉托加战役。

2、独立战争中颁布的文件是《独立宣言》,时间1776.7.4,颁布的意义:

调动了美国人民的革命热情,美国诞生了。

3、巩固革命成果的文件: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

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4、性质:

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5、独立战争意义:

(国内意义):

实现了国家独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际意义):

推动了欧洲、拉美的革命。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代表人物:

罗伯斯庇尔。

2、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文件是《人权宣言》,颁布的意义: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3、1804年拿破仑巩固革命成果的文件:

《法典》,影响: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是资产阶级立法的典范。

4、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进步性:

扫荡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消极性:

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灾难。

14课:

1、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40年。

原因:

政治上:

英国最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经济上:

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

2、工业革命最先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最先开始的部门:

棉纺织业。

开始的标志:

珍妮机的发明。

3、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发明是瓦特改进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它以煤炭为燃料。

其他发明:

交通工具;美国人发明轮船,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4、工业革命影响:

生产力方面: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方面: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国际关系方面: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17课: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共产党宣言》发表。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第18课: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面临的任务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原因:

黑奴制度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3、转折:

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美人奴隶宣言》,影响:

调动了黑人奴隶革命热情,扭转了战局。

5、南北战争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

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19课:

俄国1861年改革1、原因(背景)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措施: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为了维护统治)。

内容: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解放时要出钱购买一块份地。

4、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评价:

积极性:

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消极性: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幕府统治面临危机,在武装倒幕成功后。

2、第一个打开日本大门的是:

美国。

3、内容:

社会生活上:

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4、评价:

进步性:

使日本又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命运,是日本历史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0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9世纪70年代。

2、多个国家同时发生,(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

)美德走在前面。

3、标志发明:

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使用。

4、其他发明:

发明大王:

爱迪生(耐用碳丝灯泡)。

交通工具:

德国卡尔本茨发明汽车,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4、影响:

国际关系方面: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两大侵略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他们疯狂扩军备战,导致一战爆发。

21课:

1、进入帝国主义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三国同盟:

德奥意。

三国协约:

英法俄。

3、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

问答题:

一、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事件

时间领导人

任务

文件及意义

影响

性质

独立战争

1775-1783

华盛顿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独立宣言》调动了美国人民的革命热情,美国诞生了

实现了国家独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南北战争

1861-1865

林肯

废除黑奴制度

《解放美人奴隶宣言》,影响:

调动了黑人奴隶革命热情,扭转了战局

维护了国家统一。

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

二、两次工业革命

时间

国家

标志发明

其他发明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英国

瓦特改进蒸汽机

进入蒸汽时代

珍妮机

轮船、火车

生产力方面: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方面: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国际关系方面: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

多个国家

美德走在前面

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使用

进入电气时代

电灯

汽车、飞机

经济方面:

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政治方面: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际关系方面: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形成两大侵略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他们疯狂扩军备战,导致一战爆发。

三、英国: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标志《权利法案》颁布)。

美国:

资产阶级联邦制:

(1787年美国宪法)。

法国:

资产阶级共和制

世界史下册第一课

1、十月革命:

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时间:

1917年11月7日,地点:

彼得格勒,领导人:

列宁,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课

1、新经济政策:

时间192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建设时期。

实施原因恢复经济。

新在哪里: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影响: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2、苏联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1928-1937。

3、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是1936年新宪法通过。

第三课:

1、一战后的世界体系是: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是通过那两个会议建立起来的: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如何评价此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不可能长久维持。

2、巴黎和会三巨头是:

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美国威尔逊。

核心条约是:

《凡尔赛和约》其中殖民地划分体现了和会性质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和约对中国规定是什么:

德国在山东权益由日本继承。

对中国影响是:

引发五四运动。

3、巴黎和会影响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4、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

调整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矛盾最尖锐的是美日。

操纵国:

美英日

核心条约:

《九国公约》。

关于对中国规定是:

尊重中国主权,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对中国影响:

将中国置于列强共同支配下,有利于美国扩张。

5、华盛顿会议确立了什么体系华盛顿体系。

影响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6、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国际联盟。

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

第四课:

1、经济大危机时间:

1929-1933。

首先爆发国家:

美国。

2、经济危机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3、▲经济危机影响: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美国罗斯福实行了新政逐渐摆脱了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大战在欧亚的策源地,导致二战爆发。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

德日法西斯侵略扩张,世界和平遭受严重威胁。

日本1931.九一八事变1937七七事变。

5、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美国遭遇严重经济危机。

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措施:

1933罗斯福上台,实行了新政。

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调整,加强对经济开始干预指导,以消除危机.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6、新政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指导。

7、罗斯福新政影响:

逐渐摆脱了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国家对经济调控能力加强,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打下基础。

•第五课:

1、二战策源地在欧洲形成的标志是1933希特勒上台。

二战在亚洲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军部控制政府建立军部法西斯专政。

•第六课:

1、慕尼黑会议:

时间:

1938.9背景:

面对法西斯德国扩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影响:

加速二战爆发。

2、绥靖政策实质:

牺牲小国利益,维护本国利益,企图祸水东引。

3、二战爆发:

1939.9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

1941苏德战争爆发,进一步扩大: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

4、转折:

1943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守)。

5、诺曼底登陆:

开辟第二战场,加速德国投降。

6、二战取胜的主要原因:

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在其指导下取得的成果:

军事上;1942-1943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转折点。

1944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迫使德国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德国失败。

1945柏林战役

政治上:

1945雅尔塔会议:

目的:

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参加者:

英国丘吉尔、美国:

罗斯福、苏联:

斯大林。

内容:

战后对德国军事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参加对日作战。

评价会议:

积极性;进一步协调了行动,加速了战争胜利。

消极性:

体现了大国强权意识,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美苏重新瓜分世界,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第八课:

1、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时间:

20世纪90年代,特征:

信息化、全球化。

第九课:

1、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美国的扶持援助、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引进发展高科技、适当的政策。

各自优势:

西欧有高素质劳动力和区域合作优势、日本无军费负担和军购优势。

2、70年代,日本成为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其发展源动力是重视教育。

3、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指的是:

欧盟、日本、美国。

4、欧洲走向联合的标志:

成立欧洲共同体和欧盟。

成立原因:

战后西欧力量较弱,为对付苏联和摆脱美国控制,发展经济。

影响:

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第十、十一课:

1、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使政治体制急剧变化,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1991苏联解体。

苏联1922-1991=69年

十四课:

1、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当今世界格局:

暂时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

2、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

实质(原因):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3、冷战政策表现:

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冷战开始)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

成立北约。

4、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

华约成立。

结束标志:

1991苏联解体。

5、美苏争霸:

50-60年代:

美占优势,古巴导弹危机。

70年代:

美苏争霸高潮,苏占优势,苏联出兵阿富汗80年代:

美苏缓和,苏联阿富汗撤兵。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十五课:

1、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一超:

美国,多强: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在新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十六课: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上多极化趋势,经济上:

经济全球化趋势(同时经济格局多极化、经济合作区域化)。

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根本原因)。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

2、经济上全球化表现:

1995世贸组织(WTO)成立。

(中国入世2001年)

3、经济上全球化影响: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4、中国应如何面对经济上全球化?

对中国,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要趋利避害。

(一方面要防范风险。

另一方面:

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经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十七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2、核心: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3、生物工程方面:

克隆技术引人注目。

4、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

①涌现成果多,科技转化生产力速度快。

②各领域相互渗透。

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

5、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①促进了生产力,②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③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变化。

例题

一、1、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二、1、文艺复兴(人被发现、人文主义)和新航路开辟(世界被发现)共同影响: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2、新航路开辟影响:

地球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有利于欧洲殖民扩张和掠夺。

3、☆☆☆英国两次革命:

(率先进入文明入口处和占先机)

率先进入文明入口处:

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

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权利法案》意义;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世界近代史开端。

占先机:

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1840年完成)。

政治前提:

最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直接原因:

海外市场的扩大。

英国的发明:

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发明)意义:

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美国人发明轮船。

4、工业革命对英国影响:

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英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地国家。

5、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意义:

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林肯)美国南北战争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奴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6、华盛顿国父原因;领导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1787年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

是美国第一任总统。

7、英美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资产阶级革命

俄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资产阶级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8、一战前的格局: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对峙,结果导致一战爆发。

一战:

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

一战后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战后美国为稳定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

表现;1947年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提出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成立北约。

苏联成立华约。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当今政治格局:

暂时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

9、1929-1933经济大危机各国不同道路:

美国:

罗斯福实行新政影响:

经济上:

资本主义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政治上: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德日:

走上法西斯化道路,形成大战在欧亚的策源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