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641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docx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石器时期的设计

1.旧石器时期工具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

2.为什么说石器时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

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严格的讲,人类最早的器具设计和制造是石器,人类的工具是由石器的发展进化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通过对自然材料的逐渐认识和把握,设计和制造出可供人们使用的生活生产的使用物品,也正是一种文化雏形的体现。

3.简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具的设计特点?

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

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这里,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

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4.新石器时期石器工具设计的划时代成就?

新石器时期一个重要设计是陶器的出现和应用。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标志。

5.什么是复合工具,用例说明其最大优点?

具有不同功用的器具组合而成为一种新的器物,产生一种新的功用,被称为复合工具。

例如石锄的作用是锄地,是从耒耜(leisi)发展起来,木柄是横着与石锄连结。

其优点是可通过翻耕的方法,进行土地加工,保住养分,连续耕作,稳定收成。

(磨制石器时经常是石器与木柄连接使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工具)。

6.玉器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

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7.什么叫彩陶,其文化意义的体现?

(结合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

彩陶:

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

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

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8.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

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都是原始先民定居意识的产物,由此发展成为不同的建筑结构,成为中华民族早期智慧的展示。

分别是—以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半地穴式的北方穴居结构;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干栏式的南方巢居结构。

9.原始建筑物的主要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在旧石器时期的北京山顶洞人的生活遗址中,出现过一些饰物,成为一种装饰物品的存在现象。

主要的装饰物是通俗意义上的项链,即用绳子穿上贝壳或彩石,形成了链状的饰物,这是人的感官审美的发生。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由饰物到图案的递进是一步之遥。

在装饰物品中,还有许多牙、骨、蚌、玉石等材料作为装饰物,穿绳佩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饰物特色。

10.原始建筑器具设计的目的,意图?

原始先民在设计文化的丰富创造,重视生活器具的功能要求,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充分发挥器具的作用,逐渐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在业已形成的制器技术规范中,不断提高器具的价值和质量,展示出器具所具有的美感特征,推动了原始社会的进步。

首先,对于人类而言,设计思想和技术的根本是实用。

其次,原始先民的设计思想也包含了象征的意味。

第三,最初的器具设计意识中,还包括从模仿自然到模仿人类的特征,以达到生活的便利

第二章沉痛的狞厉——夏商西周时期的设计

1.我国青铜器的设计和制造始于何时?

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3.根据使用方式将青铜器分为几类?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礼器等。

其中青铜礼器十分发达,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显着的民族特点。

青铜器按其使用方式主要分为食器、乐器(礼器)、工具、车辆和兵器五大类。

4.礼器又分为几种?

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或将乐器与礼器并列)四大类。

食器包括炊器和饮食器,主要有鼎、鬲、盂等。

酒器包括饮酒器和盛酒器,主要有爵、壶等。

水器主要有盘等。

乐器主要有钟、鼓等。

5.青铜爵的时间、名称、用途?

爵:

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主要流行于夏商周时期。

爵的一般形制为:

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

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作用相当于酒杯。

6.史墙盘出于何时,用途是什么?

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00-前800年)盥洗器,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现藏周原博物馆。

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

因作器者墙为吏官,而得此名。

在青铜器中,盘出纪念价值外,还是是一种洗手的用具。

7.匽侯铜盂出现的时代,用途?

西周时期燕国遗珍——匽(yan)侯铜盂。

盂为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

匽侯铜盂就是匽侯盛饭食的盂。

8.象尊出现的朝代、用途、造型特点?

象尊是商周时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盛酒礼器之一,商周时期一件造型、纹饰构成最具匠心的立体造型器物。

全器为象形,象的造型,躯体肥硕敦实,长鼻高翘,鼻孔向前平伸,嘴向前突出,露出剑齿状门牙,粗短颈,眼眉突起,有较大耳盖。

象背平直,四肢均匀,粗壮有力,足有五指,短尾下垂。

整个象的雕塑生动逼真。

纹饰的构思也很精妙,集各种传说神话中的动物于象体,使整器显得繁缛华贵,富有神异色彩。

9.青铜器的造型设计大体分为几类?

青铜器从造型设计上可分为几何形、拟形、复合型三类。

10.四羊方尊的时间、用途、造型特点?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

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

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11.什么是甲骨文,出现于何时?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最早的、能够(部分)确认的汉字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

殷墟甲骨有着3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今发现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现今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档案。

12.商代和周代甲骨文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商代和周代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涉及祭祀、问病、赏赐、天文、农业以及重大事件。

13.什么是钟鼎文,出现于何时?

钟鼎文出现于商晚期。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14.西周宫殿的建筑布局展示我国历代宫殿建筑的何种基本立场?

西周的宫殿建筑展示了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政治体系管理系统,这同样又展示了我国历代宫廷建筑,都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P59)

15.饕餮龙凤纹最早出现于何时?

多用于何种器物,有什么文化内涵?

饕餮龙凤纹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多用于青铜器和陶器。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

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

龙凤精神应归纳为:

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奋进,和谐包容,仁慈宽厚,智慧灵敏,开拓创新精神。

第三章霸业的冲击——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

1、春秋莲鹤方壶属青铜器的哪一种,设计制作的时间及特点?

莲鹤方壶是春秋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共有两件。

莲鹤方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铜器的一件代表作。

此壶形体巨大,苛称为壶中之王,整体呈椭方形,器身满饰蟠螭龙纹,布局均衡对称。

莲鹤方壶的整体造型,壶立、花开、鹤翔、兽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整体风格上,一反商周青铜器朴重庄严,而转为华丽轻巧,变神秘肃穆为自由活泼,增加了现实内容的装饰,确实表现出和商周青铜器不相同的风格和新颖的题材,给人一种清新自由的感觉。

2、请列举两种在春秋战国时期石器类青铜器的新器型?

编钟是先秦乐器设计中的奇葩,在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鼎的意义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复杂而微妙的变化,即作为食器的鼎和成为了象征性的鼎的区别。

作为食器的鼎在春秋时期的制式有所变化。

3、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在装饰设计上出现了哪几种新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手法,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

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使青铜器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

青铜材料的铸炼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焊接、刻划、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等技术方法在青铜器具的充分使用,使青铜文化有了一定突破。

4、我国最早的铁质兵器是何时出现的?

春秋战国开始的冶铁生产,对于兵器设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楚国在当时作为冶铁生产的大国,一度称霸于诸侯列国。

因此,在战国楚墓中就有许多的铁制兵器。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典籍是什么,简述其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典籍《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着),不仅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归纳,力图探索规律,并加以科学的总结。

《考工记》是春秋末年齐国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及以前许多艺术设计制作中的重要成果,也是先秦文明的灿烂篇章。

专门讲述“百工”的职务工作,这是先秦漫长历史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形成的最初结晶。

《考工记》是一部春秋战国的艺术设计制作标准的书籍,分为上下两部分,开篇即将“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谓之百工”。

意义:

《考工记》中的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对于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而艺术设计的思想亦为人们重视。

而《考工记》对设计职业的要求,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设计文化已进入一种艺术的层面。

6、战国宴乐渔猎攻战铜纹壶纹样与夏商周相比的特点?

宴乐渔猎攻战纹壶,中国战国时期青铜器。

器体造型均为战国早期流行的圆壶型式:

侈口、斜肩、鼓腹,腹径最大处在壶身中部。

肩部两侧有兽面衔环。

有盖,盖上有3个鸭形钮(故宫所藏的一件盖已失)。

壶身布满异色金属镶嵌的图像,构图形式为横向展开作多层分组配置。

每层图像以斜角云纹饰带间隔开。

人物均为侧影,不表现五官。

每个人物均作单层平面配置,不表现纵深关系。

但人物动作生动,人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很明确。

房屋、船表现为剖面,以清楚地展示活动于其中的人物动态。

这些图像在绘画表现技法上尚处于幼稚阶段,但其题材内容多方面地展现了战国时期贵族生活的场景和战争、狩猎等活动。

 此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

它不仅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章统一的气量——秦汉时期的设计

1、第一次由官方统一标准的文字模式是什么,由谁创的?

李斯创意小篆,秦始皇颁布全国,小篆是中国文字进化过程中第一次由官方颁布的文字。

(李斯小篆)。

2、秦汉时期的铁器设计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

秦汉之际,对于生产工具和兵器从青铜材质转向钢铁的制作技术。

铁器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普遍出现了百炼钢的技术。

这种炼钢方法对铁器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许多兵器和农具的加工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

西汉中期发明了炒钢技术,即将生铁加热,添入矿石搅拌,以降低生铁的含碳程度,然后在锻制中,提高了百炼钢制器的速度和质量。

3、秦王朝统一后实施车同轨有何意义?

车同轨即车辆零件的标准化,其目的仍然是军事和政治的需要,而车同轨的作用,带来了对驰道的统一修建,提高了交通运输的能力,使防力量得到加强。

4、请描述汉代长信宫灯的设计构思和科学原理?

河北满城汉代中山王刘胜妻墓中出土了一件鎏金的长信宫灯,造型是一宫女跽坐手持灯具,左手托底盘,而右臂的衣袖与灯体连结,中间空洞而封闭,利用虹吸的物理原理,将灯油的烟气,排放到在身体中贮存的水里,使烟气得到自然净化。

在灯具部分,利用灯罩旋钮的开合,调节灯光的亮度,使灯光产生不同的变化效果,人工照明达到了高超的设计水平。

整个宫灯是一种构思精妙、意味浓郁的艺术设计作品,其设计思想超越了时空,亦是难得的超凡脱俗的佳作。

5、汉代香炉的设计有何特点和功用?

(汉代)熏香的风气极盛,由南至北逐步推广。

用以熏香的熏炉样式繁多,最为普遍的当为豆形、鼎形熏炉以及(博山炉),博山炉的流行反应了两汉时期神仙思想的盛行(道教)。

熏炉作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器具的精致华美,得到了许多实际的便利。

与熏炉并存的器具还有炭炉。

陕西茂陵汉墓中出土的铜暖炉,圆体直壁,深腹平底,提梁高足,是汉代炭炉的一种样式。

而同时还有暖手的暖手炉,亦后人说的“袖炉”,置于袖中而轻盈润手,温暖如春。

6、造纸术是何时出现的,蔡伦的贡献是什么?

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造纸在蔡伦的“造意”下,也拓展和提高了生产技术,而蔡伦在器具设计和研制中,也有许多成就,蔡伦在实践中,对器械的制作方法加以总结,“为后世法”,同样推动了器具设计的发展。

7、秦兵马俑的造型设计特点有哪些?

秦兵马俑的造型设计特点,以写实为主,按照真人大小,一丝不苟,环环相扣,精准地再现了秦王朝的政治军事的现实。

如对一个武士俑的发式、甲衣、靴式等等都有细致的刻画,一方面反映了工匠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秦王朝的设计文化成就。

8、两汉时期,陶器设计制作从形式到内容有何特点?

“秦砖汉瓦”是秦汉时期陶制砖瓦技术的细腻精湛,种类复杂。

而陶制砖瓦技术的丰富,也为土木建筑提供了屋顶的材料,而砖瓦的统一轻便,也为中原土木建筑样式的成型提供了必要条件。

除了地砖和墙砖之外,还有楔形和榫头形的异形砖,用于砌垒拱形的顶部。

而汉代砖瓦上常常有不同的纹饰并有云纹、文字、鸟兽一类的图案。

在大型宫殿建筑上,方位性的瓦当纹样是汉代建筑的一种奇异标志。

第五章丧乱的文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设计

1、魏晋南北朝瓷器设计的特征是什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出现了北方白瓷和南方青瓷的分流。

青瓷的出现在东汉末年。

青瓷的生产主要以浙江越窑的青瓷成就体现了最高水平。

瓷器的发达对于日常生活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相比于传统的器皿,它作为一种新的材料,有着优越的造型条件。

早期青瓷的造型中常见的有双系壶、双耳罐等,短颈、鼓肩、矮身,纹饰简单,古朴大方。

后期出现碗、碟、盘、盆,以及香炉、灯具等等,证明青瓷制品的发达及人们生活的精致。

青瓷常常以动物为造型,增加了美感,增进了人与动物的亲和力。

而北方的青瓷粗犷厚重,造型简单,多以器皿为主。

北方瓷器以白瓷最为显着,釉色含铁稍高,呈乳青色。

白瓷的技术是将瓷土和釉色中的含铁量减少到最少程度,才能保证瓷器的洁白程度。

白瓷的出现,提高了制瓷技术,也为彩瓷的出现起了铺垫。

2、青瓷莲花尊的造型设计特点?

青瓷莲花尊,以莲花为装饰造型样式,腹部鼓圆,花瓣饱满,通过刻、贴、堆等雕塑手法,使其挺拔秀丽,流畅丰满,将佛教艺术的纹饰寓意,转化为中国瓷器的造型语言。

青瓷与莲花相配合,增加了青瓷的美感,使青瓷的材料出现了生动活泼的特性,增加了人与物的亲和力。

3、什么是佛塔,佛塔与中国建筑结合有几种表现形式?

佛塔原称“浮屠”,为梵文的音译。

在古印度是自下而上的半球体建筑,称为覆钵。

后来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方形和矩形的基座。

东汉末期,佛塔流行于中原,主要是用来供奉佛,因此,佛塔也成为了佛的化身和象征。

佛塔的造型与中国建筑的结合,有着密檐式、楼阁式、亭阁式、金刚宝座式、喇嘛塔等多种样式的塔形。

而在材料上是木、砖、砖木、砖石等不同结构的运用。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设计布局有哪几种?

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结构是中心塔柱式,即在主室后部建一中心塔柱,四周开有佛龛,而主室后部凿成人字坡屋顶式,僧人可以居住,而窟壁均为绘画,以描绘千佛为主,故有“千佛洞”之称。

这种中心柱窟的形制与印度支提窟有着渊源关系。

支提窟为窟内有一圆塔,但塔顶和窟顶分离。

而北朝莫高窟的中心柱窟吸收了斗拱、枋子、椽子等中原木构建筑的特点,并出现了方塔形的意味,也因地制宜利用石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制窟方法,从而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洞窟形式。

元岗石窟—在山西大同西北的武州山,因其山岗连绵如云,而称“云冈”。

云冈石窟在形制上各有不同,早期的“昙曜五窟”,基本上是一种穹隆式大洞结构以大佛为主,中期一般为前后两室,前为祭堂,后为佛殿。

有些石窟门檐前雕有石柱,有些结构呈中心塔柱式,而柱式几乎是中国木塔的建筑形式,晚期以“千佛洞”为主。

龙门石窟—石窟就建立在秀丽逶迤的龙门山壁上。

龙门石窟呈现窑洞的形式并结合木结构建筑,周壁上有数百大中小型佛龛,龙门山为石灰岩质,山体坚硬,佛像的雕刻技术能够表现出非常精巧细腻的水平,成为北魏中原佛教文化的象征。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山势巍峨,因其形如民间的麦垛而闻名。

积山石窟早期属方洞平顶保留着西域的特色,而晚期是覆斗型石窟,体现了中原木结构的建筑形式。

其他石窟—河南巩县石窟寺、河北南北响堂山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寺、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总体特征是什么,其中的朝服有什么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是从社会变革中到制度建立的过程。

既有因时局变化导致的胡汉杂处的混乱,也有制度规定的礼仪制度。

尤其是中原和江南的士族阀门,对服饰的礼仪,有着严格的限制,体现着中华礼仪之邦的繁华。

朝服反应等级观念很强烈。

高级官员可以分为春天青色、初夏红色、盛夏黄色、秋季白色,冬季皂色的变化,称为五时朝服。

而一般低级官员或许只有一件朝服,而不换季。

到了南朝时期,官员仅仅以朱衣朝服为主,时有“朱衣官也”的说法,朱衣成为了官员的象征。

6、中国文字书体变化的形式及原因?

中国文字书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成熟的书体。

如章草、行书、楷书的成熟稳定并进一步流行。

魏晋时期的书体特征是从今隶向楷书转变的过程。

楷书成为一种中华民族表达文化意志的正式书体。

与楷书应用的变体书写方式也联袂而出,草书随着书体改革,将章草演变为今草,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

但因草书书写的随意性,容易使文字表达出现模糊,于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也成熟起来。

至此,中国文字书写字体的基本形式确立。

书体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急剧变化。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文字的多元化特性,导致了书体的变革。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书写工具和材料的变化,例如纸张替代简牍的材料广泛应用于书写的过程。

7、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构筑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魏晋时期的庄园,由于士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地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东汉豪族庄园所体现的经济水平不同,此时的庄园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意识的选择。

魏晋以来的园林之胜,就成为了一种“超隐”的时尚,而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对于崇尚自然,完善个人生命的觉醒,又是园林繁盛的文化因素。

但是也有着士族们在不断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回避着社会责任的强大压力的负面效应。

于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庄园的丰富变化,是对物质需求的“庄园”演变为寻求精神寄托的“园林”。

第六章繁盛的浮华——隋唐时期的设计

1、简述唐代长安城规划布局?

长安城的布局经隋唐宇文恺、阎立德的精心设计规划,将宫城置于都城的北端,以承天门、朱雀门延伸的中轴线大街,将都城划分为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共110坊,设12座城门。

以合《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的理论。

因而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合理,气象万千。

2、隋唐佛塔寺庙兴建的意义?

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至唐已彻底汉化,演变为古代中国民众精神寄托的一种宗教信仰。

而佛教中的“慈悲”、“空相”、“寂静”等蕴涵,也不失为浮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剂清醒的良药。

因而,修建佛塔寺庙不但有益于建筑样式的丰富与创新,同样有益于文化的传播和精神的寄托。

3、雕版印刷术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在唐朝中后期,无论是书写、绘制、刻工、纸张、以至墨色,雕版技术的实施条件已经具备。

文字书写的规范化为印刷术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条件;绘画水平的提高为印刷术创造了外部的文化氛围;刻工技术的精湛,南北方文化的交流;纸张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提高;制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唐墨细腻光洁;印章的应用。

4、描述雕版印刷的技术程序?

雕版材料多用质地细腻,结实耐用的梨、枣木。

看书籍的版面大小选择材料,需先在水中浸泡和煮烫,然后抛光晾干,上油磨平。

首先是写样,即将需要用雕刻的文字写在纸上,反面贴在木板,就可以看见文字,纸晾干后用镌刻阳文的方法,将版刻好。

印刷时用棕在木板上刷墨,贴上白纸,再用干净的棕刷均匀地刷纸,揭下晾干,就是一个印张。

以此类推,书籍就可印完。

5、唐代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哪些?

(具体说明)

隋唐五代的书籍装帧形式主要有(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无论是写书还是印本运用最为普遍的还是汉代以来流行的(卷轴装)。

经折装即折子装,是受卷轴装和梵夹装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书籍装帧形式。

经折装即将佛经卷折叠起来,成为一定的宽度,前后用硬纸或木版夹护,并将硬纸木版裱糊成为书皮,方便经卷的阅读。

这是因佛经的流行兴起的一种新的书籍装帧形式。

旋风装,是一种特殊的书籍装帧形式,吸收了经折装和卷轴装的优点,但是有着自身的特色,这种书籍多是音韵类的工具书。

旋风装即将单页折起成为双面文字,然后从右向左排压过去,后一页在前一页下面,并留出来书页的边,便于检索。

以此类推,宛如鱼鳞或旋风状。

而将所有的书页又装裱在同一张长纸上,可以卷起,成为卷轴样式。

6、为什么说椅子的出现是隋唐时期家具设计中最重要的现象?

隋唐时期家具设计中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出现了椅子。

椅子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还是“席地而坐”。

椅子从西域渐入中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而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家具物品。

椅子作为坐具,提升了人的身体重心,改变了盘、跪、箕等传统习惯性的坐姿,较之于胡床和墩的坐具,加强了坐姿的稳定性。

而椅子的靠背、扶手、脚踏,对人的身体重量有着明显地分散性,适应着劳作和休息的不同需要。

7、简述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

唐代妇女的服饰以襦级及裙、帔帛的配制为特征。

襦即短衣,裙为长裙,帔帛是肩背上如长围巾的服饰。

盛唐时期的妇女常着翻领细袖的上衣,戴卷沿胡帽,明显受西域服饰影响。

西域文化传入中原,以波斯、印度等地的服饰成为唐朝妇女模仿的对象。

与胡装辉映的女扮男装。

先是贵族妇女着男装,后流行于民间。

8、唐三彩的制作及用途?

唐三彩是一种特殊的多色釉陶器,在盛唐时期便达到了繁华的高峰。

唐三彩的釉质为硅酸铝,再加入铅灰为助溶剂,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色调配置。

三彩是泛称,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五、六种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