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5211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8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答案)

(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

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

即画船。

③半酣:

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

(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

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再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

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

_______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

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

简单的概述情节。

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

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

《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

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

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

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

如:

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

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

故答案为:

⑴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

⑵《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点评】⑴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⑵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法。

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记》和《围城》的讽刺艺术。

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

3.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

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

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

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

(宋)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①金丝鲙②,醉折桃花倚钓船。

【注】①斫:

zhuò,用刀或斧砍。

②鲙:

kuài,鲙鱼。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

请概括作答。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不同。

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

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

(1)“牵风柳带绿凝烟”写的是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

“得鱼且斫金丝鲙”写的是“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

“醉折桃花倚钓船”写的是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从这首诗的文字中,可以读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是初中阶段学过的一首词,辛弃疾其人,便是一个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一生渴望杀敌报国的词人,联系到他所看的“剑”,再联系到这个人,便能得出“醉”所表达的情感。

故答案为:

⑴“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⑵不同。

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

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1)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2)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⑴松篁,竹与松,另比喻坚贞的节操。

桃李花开代表春天的到来。

这几种植物起到铺垫和衬托的作用,兰花和它们都不一样,在幽暗处悄然开放,春意盎然,具有不显眼、不媚俗的高贵之美。

⑵这两句描写突出兰花格调高雅,是世间不俗之物,“斜倚、笑傲”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兰花人的性格,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故答案为:

⑴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⑵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句子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谈,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解释句子的内容和含义。

6.古诗鉴赏

(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分析】

(1)“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

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据此作答即可。

(2)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

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⑵【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进行解答。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

(1)听觉;视觉

(2)C

【解析】【分析】⑴“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⑵C项有误。

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故答案为:

⑴听觉;视觉。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句意,并能由浅入深赏析诗歌,深刻体会战前的紧张气氛、战中的激烈场面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坚强决心。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书湖阴先生壁》开头两句写出了湖阴先生家环境________特点,《宿甘露僧舍》开头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________特点。

(2)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

(1)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2)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解析】【分析】

(1)结合具体词语分析,从“净无苔”可以看出其洁净的特点,从“花木成蹊手自栽”可以看出其“清幽”的特点。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的意思是云气弥漫,让人记起山寺之高,松涛传来,让人想象万壑风鸣。

因此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气势壮阔(雄伟壮丽)的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分析,王诗,从“护”“送”可以看出诗人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还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公亮诗的后两句设想新奇,使人有惊天石破之感。

诗人住的地方,窗外毕陡的山崖下面,便是长江。

据说,当时长江有十八里宽,风浪加上海涛(镇江长江受大海潮汐影响),十八里江面的潮汐和风势,诗人脱口吟出后两句: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猜想这是诗人在清晨,感受了一夜水气,听了一夜松涛声,起来想看一看窗外,一看“银山拍天浪”,推开北面窗户,“放入大江来”。

大江如何了?

风水相激,排山倒海,波浪翻卷,风起云涌,犹如银山当头压来,使人吃惊吟出“放入大江来”,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一瞬间的真实感受,成为千古名句,叹为观止!

由此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故答案为:

⑴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⑵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②,

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④信口吹。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②陂bēi:

指山坡。

③漪yī:

指细细的水波。

④腔:

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