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218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5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docx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好题精练

考点名片

考点内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

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而有深层意义的语句等是重要的句子。

考查形式

表述题。

一般提问方式:

画横线(加点)的句子(或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趋势分析

题型相对稳定,新课标卷仍将采用表述题的命题方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

“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

“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

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

“如此寂静!

”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

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

《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

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

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

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

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

“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

杨绛先生说:

“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

“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

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

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

“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

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

“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

”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钱钟书的“格调”是“静”:

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能够表现“格调”内涵的事例,可以从品格修养和治学风范上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果奖得主刘慈欣:

在深山里缔造“科幻王国”

1985年,刘慈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娘子关发电厂的计算机室工作,在这个闭塞、落寞却处处回荡着历史韵味的大山中,刘慈欣对科幻文学越发痴迷。

《宇宙坍缩》和《微观尽头》是这位“科幻迷”参加工作之初的两篇试手之作,虽然语言显得有些生涩,描写也较粗糙,但已孕育了他后来创作的小说所具有的气魄大、悬念足的风格。

短篇小说写得不过瘾,刘慈欣就开始了长篇创作。

1989年,他完成了《中国2185》,两年后又写出了《超新星纪元》。

但由于当时科幻文学正处于寒冬,他的《超新星纪元》等作品相继投了几家出版社,得到的回复都一样:

“书稿很不错,但出不了……”

直到1999年,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等科幻小说在《科幻世界》杂志发表。

同年,《带上她的眼睛》还荣获了第11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

从此,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而且作品质量颇高。

2006年,刘慈欣写出了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又名《地球往事》),之后几年又陆续出版了“厚重无极,气象万千”的“三体”系列《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征服了无数的科幻迷。

刘慈欣的作品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在“三体”系列小说中,刘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与物理学家霍金在2010年提出的对外星人要尽量避免接触的理论不谋而合,这就是科幻的魅力。

2015年8月,《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使刘慈欣成为首位斩获世界科幻文坛最高奖的亚洲人,开启了中国的“科幻元年”,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获得“存在感”。

著名计算机和物理学家普里斯科认为“中国科幻作家已在这个领域走到前头,而我们(西方)却在近年来失去了敢于思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刘慈欣说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只有在科幻里,才有一些理想主义”。

“其实,自己的科幻之路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

”在短篇小说《流浪地球》的前言中,这个理性、低调、沉默寡言的理科男,罕见地以极具浪漫色彩的话来描述自己。

“我是疯狂的技术主义者。

”他的科幻理念也让他成为了科幻界的另类人物,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和批评。

国际科幻界很长时间里一直在走“科学反思”的道路,主流内容都是表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刘慈欣却越发坚守自己的阵地,正是这种坚信与守候,让刘慈欣成为了今日中国科幻界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尽管许多读者是被《三体》中对人性的思考打动,但刘慈欣认为主流文学“超级自恋”,而科幻文学就是文学“再一次睁开眼睛的努力”,它让文学与宇宙重新联结起来,从而“超越自恋”。

他说,从人文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应对人类的超级灾难而产生的,是其他任何文学门类无法替代的。

从自然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发掘科学的美和震撼而存在的。

真正好的科幻作品是要把很虚幻很空灵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

从深山发电厂里的普通工程师,到名震世界的“中国科幻王”,刘慈欣用他30年磨一剑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

世间有无限可能,只要你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努力,就终会释放光芒!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刘慈欣创作的《三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属性。

科幻文学从20世纪初进入中国那天起,就背负了“文以载道”的重责,负担了过多的社会功能。

之后随着中国政权的更迭与社会流变,科幻文学开始在意识形态工具和科普工具之间摇摆。

(《刘慈欣:

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②在将近20年的漫长时光里,他都是一个人安静地创作,难免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就像自己独自坚守着一片根本没人在意的疆域。

(《刘慈欣:

坚守科幻文学的疆土》)

③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

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

(XX百科“黑暗森林法则”)

④刘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时间跨度相当长,内涵非常丰富,知识信息量可以说海量。

整个小说就像一部人类生存史,其对于今天现实世界的借鉴意义不可小视。

(《从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谈

当代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这就是科幻的魅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己的科幻之路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中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与物理学家霍金提出的理论不谋而合,表现了科幻小说拥有深刻的思想性,极具魅力。

(2)生活中的刘慈欣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他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则表现为理想主义者,他在科幻小说创作中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画线句子的内容,然后联系该语句的前后文分析其含意。

(1)句的内容是讲科幻的魅力,指出文中所讲的科幻的魅力即可。

(2)句是作者所说的话,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说这句话的原因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陈复礼:

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时长六十多年。

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

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

“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

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

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另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

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

之后遭逢战乱,“过番”[注]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

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

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

”这是广东原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

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

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

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

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

所谓“影画合璧”,即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

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

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

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

其子陈惊雄说:

“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

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

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

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

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

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吸引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

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有删改)

[注] 过番:

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

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

举一个例子,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

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②经过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

所以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

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多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年方十八”,是赞誉陈复礼虽年届八十,仍然创新精神不减,赤子之心长存;②“高大全”,指陈复礼的摄影艺术创作具有高境界、大气派和对生活全方位的表现;③“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体现了陈复礼作为艺术大师的人格、学识和艺术素养的魅力。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说话人;二是这句话具体指陈复礼的哪些特点,如艺术创作上、为人品格上等。

这句话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

分析这句话中的词语指代陈复礼哪些方面的内容,如“年方十八”,指的是陈复礼已经八十高龄,但创新精神不减;“高大全”,从后文看主要指陈复礼摄影作品的特点,比如境界、对生活的表现等;“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体现了陈复礼的学识、人品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守望者

定之

旅居杭城,已有数年了。

总喜欢杭州的雅静,就着一方湖水,随意游走,或独处一隅,隐于柳桂之间,发些古思,情浓之时,便在山水悠然处,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聊遣幽怀。

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

然数月之前,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后,此种逸兴便也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沉沉的反思,或者是在惊服之余,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

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

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之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

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1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

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

在《自订年谱》中,他说:

“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

”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

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诸公。

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

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

在《自订年谱》中,他言道:

“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

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

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

”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

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

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

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

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

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辞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

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

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

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

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

就《楚辞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皇皇巨著。

姜亮夫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

但正是这“笨”办法,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归真之美,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选自《国学守望者——姜亮夫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姜先生的说法:

“我总觉得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的什么事什么理什么物,他的生成,决不单是为那个地方那个事那个理而有;通通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

历史总是为全人类而留的血痕。

”姜先生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其情其意,可赞可叹。

②姜亮夫本来是要到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去了以后,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到法国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之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姜亮夫先生曾和学生谈到过自己在巴黎博物馆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的事情。

先生本没有多少积蓄,又是自费留学,那段生活过得非常清苦。

先生如此亏待自己,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拿去拍照。

③1979年,年逾古稀的姜亮夫主持杭州大学中文系,事务繁难,却接到了教育部发给他的一个函,委托老先生办一个“楚辞进修班”。

姜老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他说:

“教育部给我这么个重托,经过十年动乱,全国有水平的关于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少了,楚辞教育水平下降了,为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贡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传主,概括总领全文,以自己的不足反衬姜亮夫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与高尚的人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传记首段说“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作者自问实则是自责:

一方面自责于自己寄情山水,任意东西,逍遥人生,并以此为乐;另一方面自责于对国学研究不深入。

C.关心国事,揭露军阀。

面对国家于水火之中而折节读书,姜亮夫研究屈原《楚辞》;在巴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

D.治学高远,倾心教育。

姜亮夫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精研楚辞,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

姜亮夫倾心教育,古稀之年接受重托,为培养《楚辞》方面的师资而欣喜不已。

答案 C

解析 C项,列举文本内容不足以支持“揭露军阀”。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决意抄录、拍摄,而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成为他学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B.先师的无故离去和人世沉浮使姜亮夫悲痛欲绝。

为纪念王国维先生,也为继承先师治学道路,同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姜亮夫投入对楚辞的研究。

C.文章说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是因为他终世不倦于学术求索,虽久历坎坷,但建树卓著,治学为师,皆为世人所景仰。

D.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现。

E.1926年3月18日,姜亮夫曾参与执政府请愿,几乎遇难,后来他越墙脱离险境。

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方面使他忧患国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潜心治学,发奋读书。

答案 BE

解析 A项,姜亮夫在巴黎的所作所为与他在楚辞上的宗师地位无必然联系;C项,还因为其人格高尚;D项,“守身如玉德之花”错。

3.文中第二段说姜亮夫“进可兼济一方”,他的“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治学高远:

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精研楚辞,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

②倾心教育:

姜亮夫倾心教育,古稀之年接受重托,为能够培养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而欣喜不已。

③忠诚祖国:

关心国事,揭露军阀,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面对国家于水火之中的境况而折节读书,研究屈原、楚辞学;在巴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进”的理解。

“进”指的是有责任意识,甘于奉献。

本题的有效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段及“相关链接”中的内容。

如“相关链接”中,①主要讲他治学高远,为全人类留下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③则是写他倾心教育;②则是从忠诚祖国的角度来谈。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