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241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docx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

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

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

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

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

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

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

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

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

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

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

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

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

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毛泽东小道”10个小故事

 

 

一、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

 

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风光旖旎、林木茂密的浅山岗。

唐家圫就在那边的山肚里。

只是唐家圫的居民不姓唐,全姓文。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家最小的女儿。

毛泽东出生的时候,外祖父已经去世,外祖母健在。

他还有两位舅舅,大舅文玉瑞,二舅文玉钦。

按照文家的排行,毛泽东分别叫他们七舅、八舅。

七舅还是毛泽东的干爹。

当年,毛泽东去外婆家,不用说外婆,两位舅舅也很爱他。

外婆家还有五位表兄:

泮香、涧泉、运昌、梅青、南松。

毛泽东去了,表兄们和他同桌开餐,同床共被,同放牛,还一同上山掏掏鸟窝。

这里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藏着他一个个金色的梦。

毛泽东外出后,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

母亲生病,由舅舅、舅母们细心照料。

唐家圫的墙壁缝里,藏着有好几封毛泽东写给舅舅的信。

其中有一封是1919年4月28日,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母亲去治病,写信向舅父母报告母亲病情的:

“家母久居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

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

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月不能奏效也。

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

四月六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

还有一封是1922年11月,毛泽东在长沙主持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部长沙分部工作时写的。

当时有朋友回乡,他修书致候:

舅父母大人尊前: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

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室谅都安吉。

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

刘先生回乡之便,托带片纸,藉当问候。

有便望二位大人,临赐教诲为祷!

敬颂

德安!

                                                                        甥毛泽东

                                                                      十一月十一日

 

后来毛泽东远离家乡,在神州大地纵横捭阖,但也时常惦记着唐家圫的亲人。

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出,毛泽东是非常孝顺母亲,也非常挂念外婆家的亲人,他对唐家坨的感情非常深。

 

 

二、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每天刻苦求学,发愤向上,六岁能撰联,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奇。

毛泽东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

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

毛泽东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棠佳阁渡过的。

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

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

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

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

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

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

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

“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

”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

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

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三、六岁做对联的故事

 

(一)

毛泽东在第一年就学了《三字经》,第二年学《百家姓》,只学认字,不求其意。

但到了第三年不仅要学认字,还要求解其意,有时还和舅父吟诗作对了。

有一次,毛泽东的舅父文玉钦准备出外做生意,一心想发财,供奉财神。

正好毛泽东看见了,缠着舅母问:

“舅舅拜的是什么菩萨?

”“舅父拜的是财神菩萨。

”“为什么要拜财神菩萨?

”“拜财神菩萨,赐你舅舅出外做生意发财。

”毛泽东听了飞步跑到启蒙馆,拿了笔,展开纸,做了一副对联的上联:

“磕几个头烧柱香,就想发财,谈何容易?

”但下联他想不出来了。

这时舅父文玉钦进来了,“石三你在写什么字?

”边说边凑近一看,才知道自己的外甥在做对联,做好了上联,难想出下联,文玉钦有意提示:

“钱靠劳动,粮靠耕耘才能得来。

”“对!

”真是聪明人,一提就活。

只见他做出了下联:

“流几身汗费些力,才能进钱,讲也简单!

”舅父文玉钦,看了满心欢喜,六岁年纪能做出比较贴切的对联,将会成为毛家秀才,说:

“石三,舅舅现以财神菩萨为题作联,我出上联,你作下联行不行啊?

”“行!

”,“只有几串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石三想了又想,握笔在纸上写了下来:

“不做一点事,早也拜晚也拜,教我如何!

”送给舅舅,舅舅看了摸了摸石三的头,连说:

“好!

好!

真是文家的好外甥。

 

(二)

毛泽东六岁那年的正月十五下午,大舅父、二舅父带着毛泽东还有表哥文泮香、文运昌等到附近一个大的集镇看花灯。

这里有一姓文的人家,是从湘乡高冲搬到这里来住的,是远房的文家兄弟。

这户有三兄弟,大哥是个屠户,杀猪宰羊是一把好刀,并在街上摆有屠板,经营猪、牛、羊肉。

二哥是做铳药和经营鞭炮生意的,家有三杆三眼铳出租。

满老弟夫妇在小街上办了一个饮食店,以卖烧饼为生。

这天,毛泽东是第一次到这个集镇看热闹,事事感到新鲜,样样感到好奇。

他看了一遍问舅父文玉瑞:

“街上户户贴了春联,为什么这文家也不贴幅对联,热闹热闹?

”文玉瑞来时还没注意,毛泽东一说,他走到门外一看,果未贴联。

他进去问老大:

“大哥,你家今年未贴春联。

”“是呀,今年一是生意好,太忙了,二是还没想出贴切的好联来。

”毛泽东听了说:

“我来试试看。

”文家老板看着天真的毛泽东问:

“玉瑞老弟,他是谁?

”“他就是七妹的儿子石三伢子,还在我弟开的蒙馆读了几年书。

”“这是我们文家的根,好!

你就做幅联给舅爷,晚上舅母做好菜给你吃。

”毛泽东要了笔墨纸张,一会儿做了一联,上联是:

“数一道二的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之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

舅父文玉瑞接过来看了又看:

“好!

口气大,又贴切!

”然而,文家老板左看右看看不懂,“石三,你舅舅没有念过书,看不懂,你给舅舅解释解释。

”毛泽东笑了笔说:

“请大舅舅原谅外甥没有做好。

小舅舅、舅母办饮食店卖烧饼是一个一个的卖给顾客,所以说是‘数一道二的大户’。

二舅舅做铳药,经营鞭炮生意,只要一放,就噼噼啪啪,惊天动地,故称是‘惊天动地之人家’,大舅舅是屠户,杀猪宰羊不要衙门批准,杀一头交点税,这叫‘先斩后奏’!

”舅舅听了连说:

“好!

好!

我文家七妹的儿子,将是毛家大秀才。

快买红纸写好贴上。

”毛泽东请舅舅文玉瑞写好了对联贴上大门两侧。

因所贴对联与众不同吸引了街上看热闹的人群,一位花甲老者说:

“粗看象似文家有人在京城奉就高官,细嚼而是勤劳做生意的农家。

有味!

有味!

这幅春联值百块大洋”。

 

(三)

毛泽东外婆家是一个大屋,屋前有一块大晒谷坪,晒谷坪紧靠一只大塘,塘外有三合土围墙,一年,正值六月天气,晚饭后全家大小都坐在坪里歇凉。

毛泽东和几个同龄人去地坪做游戏,舅父文玉瑞谈到了高冲文家婆媳闹矛盾的事,毛泽东马上搬凳坐下静听。

高冲文家与棠佳阁文家是排行兄弟。

去年娶了一个姓张的媳妇。

媳妇完婚不久,八月十五日媳妇要求婆婆办礼品回娘家过节,婆婆办礼品是称了一斤猪肉、四个月饼、半斤红枣、半斤桔饼。

媳妇嫌婆婆办的礼品太轻了,没有把她娘家看在眼里,而发生矛盾,经常吵架。

婆婆认为做大人的应有大量,一再忍耐。

可做儿子的应该劝劝妻子,孝顺父母,但他反而骂娘这不是那也不是。

加之,高冲文家有一女,容貌秀丽,似出水芙蓉,婆婆待女是百依百顺,今年端午节,文家出售一头肥猪有了钱,婆婆给女儿扯了花布做了一身新衣服,而对媳妇一文钱也不给,这样婆媳之间、娘崽之间矛盾越来越僵,直至吵着分家。

毛泽东大舅舅文玉瑞听后发出感叹:

“少时不得父母乐,老来难有子孙贤。

”毛泽东听后深思良久,也做了一联:

“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娘家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儿为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娘。

”毛泽东把这一联读了一遍,舅母文玉钦妻子高兴地说:

“石三伢子能吟诗作联了,我原来不大相信,今日,你能临场作出这样好的对联,我做细舅母的总算心服口服了,你到我们棠佳阁长大,玩也玩了,书也读了,做娘老子的主意冒错,你舅父母的心血也冒白花。

我们做舅父母的硬要劝你那老爷子,宁可多花几个钱,也要送你到湘乡、长沙城里去读几年书,定有大出息。

 

 

四、毛泽东借书的故事

 

正月一过,棠佳阁启蒙馆又开学了。

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散学后没有回家,找了毛泽东说:

“你帮我们到你舅父那里借几本书看一看,学一学。

”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有何难!

来,我带你们借书去。

”毛泽东找了他舅父帮同学借书,他舅父不大高兴地说“读书人借书等于老虎借猪,难得收回!

”毛泽东把胸脯一拍:

“我负责收齐归还。

”“石三,舅舅的书借来借去,没有几本可借了。

”毛泽东深思片刻,“舅舅我送幅对联:

‘只要世上人学才,何惧室内书借空。

’”舅舅被外甥才思敏捷出口又成一联,并乐意帮助的行动感动了。

“你喊了同学来,选几本书去看看也好。

”毛泽东自己也借了一本《三国演义》。

 

 

五、读书吃鱼一个理

 

毛泽东在他外婆家棠佳阁启蒙馆旁听《三字经》的第二个月,毛泽东的二舅舅解释“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时,毛泽东插言了:

“万物之数起于一,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这个我们知道。

舅舅你告诉我们读下文就行了。

”毛泽东的二舅舅向毛泽东问:

“其内含意指什么?

”毛泽东摇了摇头。

碰巧,这天中午,毛泽东的二舅母煮了一碗鲫鱼,一桌人吃饭,每个人可分得五六条。

毛泽东是第一次吃鲫鱼,鲫鱼先用油煎得金黄,再加佐料,端上桌子,满屋都香了。

鱼端上桌子,毛泽东与大表兄十哥就动筷子“会战”了。

鱼很香甜。

桌子下他已丢了不少鱼刺。

当毛泽东和他十哥,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毛泽东的二舅母轻轻的笑着走了过来,用手指敲了两下毛泽东的大表兄十哥:

“你真笨,这么久了,一条鱼还没吃完,头上也冒汗了,还是吃得不快,吐出来的骨头还夹着鱼肉,多可惜。

毛泽东听了二舅母的话,也看了自己地下的鱼刺,也夹着一些没有吃干净的鱼肉,觉得不好意思,也停下了筷子。

这时,毛泽东二舅母又说:

“运昌、南松、石三,你们吃鱼不要太性急了,夹了鱼要先找出它的脊骨,再顺脊背去掉两边鱼鳍的细刺,找到脊骨后轻轻的剥肉,就会利利洒洒地把鱼肉吃干净。

”兄弟几个按照舅母找刺剥肉的方法吃鱼,再也不那么费劲了,也不那么浪费了。

坐在一旁看着的二舅母、二舅舅笑了。

“石三,鱼好吃吧?

”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问。

毛泽东随口回答:

“好吃!

“鲫鱼的刺多吗?

鱼肉易剥吗?

”毛泽东的二舅舅连连发问。

毛泽东知道二舅舅讲话可能会扯到读书,没有做声。

一边吃饭,一边听二舅舅讲话。

“满身是刺的鲫鱼,你们吃得那么轻松,其实读书和吃鱼也是一个道理。

读课文,先认字,后熟悉字意,才能知其缘由的意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读好书,否则就是一知半解。

毛泽东二舅父停了一会儿又说:

“明朝的吴同,从小就跟着泥水匠学本事。

但他很懒散,师傅告诉他的事,都是草草了事。

他一心盼望着自己的手艺能像他师傅一样好,受人称颂,可是他又不从最根本的技术学起、练习。

有一次,师傅决定考考他。

要他在半个月之内盖好两间房子,吴同认为半个月盖两间房子太容易了。

不到十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两间房子。

可到第十天,天忽然刮大风下大雨,房子倒塌了。

师傅还没有看过房子,房子就没有了。

吴同心里既烦恼又羞愧。

从此,他下定决心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建房子的手艺,一步一步地学好。

毛泽东仔细听了二舅舅讲的故事,很受启发。

从那时候起,毛泽东读书养成读懂释通才收兵的习惯。

有些解不通的,释不清的,他就会翻《康熙字典》。

 

 

六、求知不求钱

 

   一天,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在书房里读书,毛泽东却在看《三国演义》,看了几页睡着了。

表哥文运昌看《水浒传》,看了一阵,也懒得看了,从袋子里拿出一串铜钱去玩。

表哥玩铜钱弄出响声,惊醒了进入梦乡的表弟毛泽东。

两个人正玩得热火的时候,二舅舅文玉钦进来了,看见他们在玩铜钱,一边制止他们,一边说:

“两兄弟书又不看,到这里玩钱。

钱可买到书籍,可买不到头脑。

”停了一会说:

“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毛泽东听说舅舅要讲故事,把玩了的铜钱丢给表哥,端端正正坐下来听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僧人要徒走西行去取经,神仙被他虔诚所感动,就赐了一件万袋衣给他。

并告诉他,万袋衣上有六个袋子,一个是“希望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它实现心中的81个美好的愿望。

一个是“智慧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他化解遭遇的81个劫难。

一个是“力量袋”,在你精疲力竭的时候,你一打开它,菩萨会重新赐予他跋山涉水攻破难关的力量。

一个是“信心袋”,在他失去前进勇气的时候,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激励他继续前进的信心。

一个是“千书袋”,你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教他读书识字。

如此九九八十一天长途跋涉后,他就可谒见西方佛祖,登堂入殿,修成正果。

最后,神仙再次严肃的告诫僧人,路上千万不能打开另一个“金钱袋”,否则,膨胀的欲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令他寸步难行,最终让他前功尽弃,一无所获。

僧人穿上“万袋衣”,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路。

一路上,僧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虽然遭受了山高路险,风天雪地,豺狼虎豹,蛇缠狮吼等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但在“万袋衣”的帮助下,都一一化险为夷。

他每遇一个困难险阻,就针对性打开“万袋衣”的口袋,忘记了疲劳,增添了力量,闯过了难关。

“万袋衣”上的大部分口袋都打开过一次。

他牢记神仙忠告,从不去碰“万袋衣”上的“金钱袋”。

这样,他坚持走到了八八六十四天,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多的路程。

一天晚上,僧人席地坐卧时,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就把“万袋衣”上的“金钱袋”拉开一个小口子,想看看袋子里装有多少钱,不料“金钱袋”见光就迅速膨胀起来,拉开的小口子马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闪光的金银珠宝,一下子涌进了袋子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他想把“金钱袋”的袋口锁起来,他吃奶的力全部都使出来了,可什么也锁不住。

就这样,“金钱袋”在路上越来越大,越变越重,他背也背不动,脱也脱不掉,最后,把这个僧人给压死了。

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语重心长地说:

“古人说,邪起于不禁,欲生于无度,这个取经的僧人与‘万袋衣’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欲望,没有欲望,世界就不会前进,问题的关键是,人生欲望该如何把握,使之不涸不渴、不盈不溢、不泛不滥、不垮不倒!

你们还是小孩,要养成求知的欲望,求知时不去求知而去求钱,你们将和这个僧人一样,会半途而废”。

毛泽东听了二舅舅这个故事后,求知求学的欲望更浓了,听完课后,还要看书、写字。

每天晚上,舅母挂灯切猪菜,做针线活时,他也搬条凳子到油灯下看书写字,他小小年纪在五年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全部学完,会背出课文,还会默写课文,还看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深得外婆家舅父母、表兄称赞。

 

 

七、读遍韶山私塾

 

毛泽东从启蒙开始,在韶山期间总共转学了七次。

根据老师所教的知识、方式选择学校,因而每个私塾读的时间各不相同。

关公桥办了私塾,先生叫毛咏生,有二十多个学生,第三天,毛顺生把毛泽东带到这里就读。

这里的先生正在教学生读《诗经》,毛泽东已经学过了的,上了几天课,觉得冒味,他还看《水浒全传》。

毛咏生知道毛泽东已读过《诗经》,也就没有管。

毛泽东认为只要有时间,看别的书就行了,这样过了几个月。

先生也没有管。

一天放学后,先生领毛泽东到一洼菜地,扯下一茎牛皮菜,让毛泽东带回家去,但先生交代,明天一早必须还他一茎与牛皮菜能“对得上号”的菜。

毛泽东明白了先生的意思,只不过是以此来提醒他在不要在同学中吹牛皮。

他叫住先生“你等一下,我就交上‘对得上号的菜’。

”只见毛泽东从菜地跑了几步,蹲下扯了一根马齿苋,快步上前交给先生。

一向古板严肃的毛先生,脸色由白变红,顿时连连发出由衷的赞叹道:

“牛马相对,对得好,对得妙啊”。

毛咏生先生见难不住他,毛泽东在这里学了几个月,毛咏生找到了毛顺生,要求毛泽东转学,毛泽东到这里仅读了半年又转学到钟家湾私塾。

钟家私塾的先生是周少稀,毛泽东去这里是读《四书五经》,尽管毛泽东已读过,他还是愿意再学一次。

这个私塾象地狱一样,先生经常用竹篾皮打学生屁股,打人的手板,如学生默写课文,错一个字,看这个错字有几笔,就要打几下屁股或打几下手心。

有一次,一个学生默写“经”字错了,“经”字有十三画,周先生硬是把这个学生脱下裤子打了十三下屁股,屁股都打红了,毛泽东虽然没有被先生打过屁股、手心,但认为这个私塾的先生太可怕了。

这个私塾的周先生,年纪不大,思想却十分守旧,一天上午,这先生家里有事,给学生点完书以后办事去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象脱缰的野马,各人玩各人的游戏去了,毛泽东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在位子上,先把周先生点的经书写了一遍,然后悄悄地从书箱里拿出一本《薛刚反唐》,压在经书底下,装看经书,其实是在津津有味地看小说。

毛泽东正看得入神的时候,周先生走进教室,毛泽东全被小说中的故事吸引住了,老师走到他的背后,猛地把《薛刚反唐》夺走了,毛泽东一看,只见先生眼睛圆圆地瞪着自己,张口大骂:

“你!

你!

你是反叛!

”“我不敢教你这样的反叛学生,快收拾你的书籍回去。

”毛泽东没有申辩,向周先生鞠了一躬,一边收书,套笔,一边说:

“请先生把书还给学生,因为这书是我舅舅的。

”周先生把书丢给他走出了教室,毛泽东也背着书包随后走出了钟家湾。

毛泽东走出钟家湾后,他沿着韶河河堤走,路过上屋场(毛泽东故居)没有进屋一直走了六里多路,走到东茅塘伯父家里,并住在这里,伯祖父、伯祖母以为他是私塾放假,让其住下去,毛泽东最喜欢在安静的地方看书,一连住了好几天。

毛顺生连续七天不见儿子石三回来,上屋场离钟家湾有三四里路,他抽空去私塾问老师,周先生说:

“毛泽东因看禁书,早几天被我赶出学校,回家了。

”毛顺生讲:

“他没有回家!

”这时,私塾先生急了,家里人更急了。

邻居说:

“石三伢子喜欢洗冷水澡,莫非是……。

”他们组织人到路边几口塘里去捞。

有的说:

“石三伢子喜欢躲到山里看书,莫非在哪个山里看书去了?

”组织人到山里找。

还有的说:

“早两天落了大雨,韶河涨水,莫非是大水冲走了……”组织人到河里寻。

他们七找八找,就是没有找到东茅塘去。

文七妹急得生病了。

第八天,毛泽东回来了,回来后,他不敢进屋去,蹲到塘堤上看书,邻居劝他快回去,告诉他母亲病了。

这里毛顺生出来了,毛泽东心想:

“你一打我就跑。

”毛顺生没有打他说:

“你回来,我不打你。

”毛泽东早就看见父亲不像要打人的样子,才跑了进去。

文七妹见孩子回来了,病也好了,急忙给他煮饭、炒菜。

毛泽东吃完饭,还喝了凉开水,说:

“妈妈,您为儿子病了,请原谅儿子不孝。

”文七妹说:

“不碍事,只要你回来就好了。

”这时毛顺生走了去也摸了摸石三的头说:

“钟家湾那个学校,你不愿去读就不去了,你到东茅塘去读算了。

”毛泽东望了望一贯严格待儿子的父亲。

今天变得这样,一冒打他,二没骂他,反而支持他换学校,脸上露出了笑容。

1906年,毛泽东转入井湾里私塾读书。

先生是毛宇居,名泽启,他和毛宇居同一辈份,比毛泽东大6岁,是毛泽东排行兄长。

师生关系开始很坏,其原因毛泽东从不叫他先生,而是叫他大哥,全无师道尊严。

毛泽东不喜欢管学生管得太严和板脸孔教书的先生。

毛宇居教书要求学生很严,上课要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不准做小动作,不准交头接耳,先生讲课,不准插言,温习功课不准走动等。

毛泽东喜欢在安静的地方看书,不喜欢呆板坐在教室里温习功课。

有一次,毛宇居先生交待学生在教室里温习课文,任何人不得在教室内随意走动,不准讨论,更不准走出教室玩耍。

毛宇居先生讲完后办别的事去了。

先生前脚走毛泽东就跟在后面,跑到了山坡上,找了一个避静、空气新鲜的大树下看书。

一个时辰过去了,毛泽东不仅背会了课文,还看了《精忠传》几个章回,并跑到山里摘回了大捧毛粟子,他先分给每个同学几粒,然后留了几粒给先生,说:

“大哥你也吃几粒吧。

”毛宇居气得气喘吁吁,想打,早有所闻,这个老弟不喜欢先生打他,只有用文的方式惩罚他,看他如何。

下午上课时,毛宇居先生喊毛泽东出了教室说:

“上午,你不听先生的话,擅自走出教室上山摘毛粟子,该不该罚。

”毛泽东马上答应:

“接受大哥处罚就是,我不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处罚。

”毛宇居指着天井说:

“那好,你有本事不服先生管教,就以这天井为题,做一首诗来,做不出,我就先打你二十板屁股,再告诉你爹。

毛泽东立即点头同意,他绕着天井转了几圈,又从过道边跳到天井中间,看了看天井中的小井。

只见清澈透底的井水,有两条小鱼在跃,再抬头望了望,天井四面高墙,自己站在中间,犹如井中小鱼。

想了想就随口吟道:

天井四四方,

周围是高墙。

清澈见卵石,

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

永远养不长。

毛泽东又一次免受处罚。

从此,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