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9526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

《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特殊行业基层员工心理现状成因及援助之我见Word文档格式.doc

员工心理调查问卷"

显示:

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员工在被调查总人数中的比例为12.5%,从各分项上看,具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员工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介于8.1%-18.9%之间。

其中,员工中具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敌对的人数在被调查总人数中的比例接近20%。

整体上具有心理问题的员工人数比例较高,这说明员工的心理问题堪忧。

  一、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千世界,人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心理健康问题通常根据本人性格及工作生活环境等因素所导致,尤其是石油行业一线员工,远离家人,工作、生活在边疆、沙漠。

长时间欠缺沟通交流所导致。

  一是工作压力。

  员工产生工作压力,主要来自枯燥的工作环境和自我认可的程度,挑战自我的成就感由适度的压力所产生,但如果过度就会引起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

认为工作强度较大的员工占比40.2%;

整体上看,对工作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人数为56.3%;

在工资收入方面,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数为67.6%。

员工中已婚且关系良好比例为37.9%,有婚恋问题的比例为26.7%,在男性较多的野外工作环境中,多数员工渴望与妻子

  的亲密接触,双方的身心需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孩子的教养问题、老人的健康问题等生活问题,常常不能被理解,造成苦闷和孤独。

  二是环境变化因素。

  长时间野外生活,某种程度上已与大都市的繁华脱节。

回家休假感觉与家人朋友无法进行良好沟通。

文化差异、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劳务工的归属感等整个利益格局使员工产生不稳定感;

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员工更是产生自卑感;

企业的减员也使员工产生了心理冲击及不安全感。

  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心理问题较大比例存在于高离婚或再婚群体,其次是已婚但夫妻关系比较紧张的员工群体,再次是未婚但处于恋爱中的员工群体。

这说明婚姻关系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父母身体不好父母与员工的心理健康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系。

其次是面临的子女照顾、经济及来自家庭的抱怨产生的压力,当这些压力得不到释放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

  员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危害员工自身健康,给社会、企业、家庭和经济都带来巨大的隐患。

据统计加拿大约40%的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与心理问题有关。

为了提高员工在困难的工作情境中的应付能力,除了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训练之外,对员工对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员工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不仅是影响员工工作业绩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员工离职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

  四、心理援助的对策

  一是将员工心理健康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领导重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同抓好重点人员关键时期心理援助,重视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实行责任到人,安排相关人员时时关注、定期沟通,将"

关注、关爱、关心"

落到实处。

以此降低一线员工的工作疲劳和焦虑症状。

  二是改善工作环境以促员工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加强对员工的关爱,进行心理援助项目,如进行心理健康的讲座和团体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建立每个人的心理档案,对"

问题"

员工实行一对一心理援助,打"

亲情牌"

,如春节期间为坚守岗位的员工家属制作祝福贺卡、录家庭祝福视频等温情活动,为员工创造更安全、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调休时间,避免长时间工作,降低一线劳动时间。

  三是建立长效心理咨询机制。

  机制是企业正常管理的一个有益的补充,更是解决石油行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层面不能有效地管理员工的问题,目前员工遇到压力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喝酒、抽烟、闷在心里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企业不妨请员工试着尝试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根据个人爱好成立兴趣小组,如运动、唱歌、与人谈心、寻找帮助等。

通过这些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可以提高个人面对困境时的应对方式。

此外,还要重在开展员工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咨询式管理等帮助员工提高基本心理素质,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

将其与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实施人文关怀、开展心理疏导的工作制度、流程机制和方法工具。

倡导积极、健康、和谐的团队文化,提高员工心理抗压抗风险水平。

积极关注重点和特定员工以及收入较低的员工的心理风险管理,增强辅导工作实效性。

关注员工职业压力和心理风险状态,推动辅导工作融入中心。

加强兼职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公司内部心理援助团队。

  四是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调研结果表明,员工需要的心理援助的内容集中表现在情绪管理、压力管理、有效沟通技巧、子女教育和亲子关系、自己心态调整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

针对以上现状,要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出现问题主动通过电话、网络、面对面咨询等多个手段积极解决,企业则应安排心理专家专门对个体较严重的员工进行消极心理的帮助和治疗。

通过海报、自主卡、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鼓励遇到心理困扰时积极寻求帮助,积极寻找社会支持,如家人、单位(同事和领导)、朋友。

积极引导员工通过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团体辅导、个人面询等形式各异的渠道,充分解决员工心理困扰问题。

  >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马建青.心理卫生学[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3]井下作业分公司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2、推行"

环保开采"

技术与措施

  要想减弱煤炭开采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基本的途径是在技术层面上,探索出一条"

的新路子。

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院士于2003年首次提出了"

煤矿绿色开采"

的概念和技术体系,提出从广义资源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和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随后明确了实现煤炭资源开采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开采研究目标。

其中涉及煤矿水资源的主要是"

保水采煤"

,保水采煤在不同的矿区有不同的技术内涵,缺水矿区要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为主;

大水矿区要以减少水资源破坏和防治水灾害为主。

因此,保水开采包含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煤水共采)和水灾害防治等多项重要内容。

从长远角度来看,煤矿企业应该加强校企合作、研企合作,促进技术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的使用率和效率,大胆尝试新型采煤工艺,以提高煤炭回采率、降低开采成本、最小限度地破坏资源环境。

  3、约束和引导煤炭企业的社会行为

  要加强煤矿尤其是大型煤矿、央企对当地的利税贡献力度,在央企、大型煤矿等项目落地签约时将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确认;

同时,要求大型煤矿、央企树立起责任意识,在环境保护、员工培训、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在经济社会调控层面上,应加强社会各方的联动,利用经济、行政的手段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来引导煤矿尤其是大型国有煤矿的社会行为。

  在行政层面,可以借鉴某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使某些"

社会福利"

与煤炭产量、矿井面积、沉陷区面积等挂钩,通过这种地方性"

绑定政策"

,来约束煤矿企业的社会行为,例如,政府可以规定,煤矿每产一吨煤必须计提一定比例的社会福利费;

占用若干土地,必须为此给农民一定形式的"

分红"

或一次性补偿,宅基地因此成为沉陷区的,应有义务配套建设新农村住房;

每建设一处矿井,必须按年产能力建设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

大型煤矿企业也应该自我约束,自觉承担起国计民生,造福百姓的责任。

  在政治层面,可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让矿区及周边居民拥有话语权。

可借鉴劳动关系中的三方协调机制,将地方政府、煤炭企业和以村委会为代表的当地居民这三方组织起来,建立健全矛盾与利益协调机制,使三方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充分地沟通协调。

  在经济层面上,可以改善煤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出让部分股权给村委会或者合适的法人或个人,使双方"

利益均沾"

,形成均衡制约机制,以此来约束煤炭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

此外还可以建立"

水表反转"

体系,鼓励煤炭企业改善节水工艺和净水技术,将水资源进行处理,然后回收再利用,剩余的水可以根据水质的不同在"

水市场"

上进行交易,出让给农业企业、能源企业、建材企业和水泥企业等相关企业再次利用,这样既能促使煤炭企业积极更新技术,重视水资源治理,增加利润来源,又能通过这种途径,来优化煤矿水资源的配置,减少采煤业对水资源污染和破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1]姬雄华,冯飞.陕北石油企业环保责任与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7.06.134-136+146.

  [2]傅承涛,李兴开.陕北地区能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J].煤炭工程,2008.10.85-87.

  [3]王双明,范立民,杨宏科.陕北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开发思路[J].中国煤田地质,2003.05.6-8+11.

  [4]王太星.基于社会责任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5]张世川.山西省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6]杨海.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

  [7]张云.非再生能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与补偿模式初探[J].开发研究,2005.9.

  [8]李东升,胡希宁,邵成山等.煤资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对策[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9.326-3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