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266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题

 

姓名:

班级:

成绩: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选择题

1.德国人李希霍芬曾7次到中国西部考察,在他的著作《中国》里第一次把汉代以来连接亚洲、欧洲的交通通道称为“丝绸之路”。

他的主要依据是

A.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B.该地区干燥少雨,文物保存良好

C.西汉时期在今天新疆地区设西域都护

D.在该地区的考古中多次出土古代丝绸

2.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B.丝绸之路东端是以古都洛阳为起点

C.丝绸之路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D.密切了沿途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3.下列史实与汉武帝有关的是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②颁布“推恩令”

③派张骞出使西域④设罝西域都护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5

B.

C.

6.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7.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

他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

A.无为而治

B.仁

C.仁政

D.兼爱

8.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9.春秋时期提出“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

10.商鞅变法发生在

A.魏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C.

墨子

D.韩非子

 

 

11.下列哪一现象最能体现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C.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D.政权分立

12

.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最终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是()

 

1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三国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D.秦朝、唐朝、十六国

14.《礼记礼运》中写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下面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谁不是经由这种方法推举出的

A.启B.禹C.舜D.尧

15.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下列各项措施与之有

关的是

1实行分封制②颁布“推恩令”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组织反击匈奴的战争

D.②③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填空题

16.考古学者在位于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人类活动的遗址。

其中发现房屋主要是

建筑,还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应该可以推断出(遗址名称)。

17.臭名昭著的暴君。

(1)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在位时,无休止地征发百姓,最终被汤灭掉。

(2)商朝最后一个王尽情享乐,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最终被周灭掉。

(3)公元前841年,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西周开始走向衰落。

18.填表题

学派

代表人物

称谓

主要主张

孔子强调的思想。

儒家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以“德”教化人,以“礼”治理国家”

道家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而且对立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老子崇

道家学派创始人

尚“自然”,主张无为。

墨家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反对,主张爱一切的人视人如己,互助

友爱。

法家

韩非子

家学派创

主张,但他同时强调法不能总是在变。

始人

兵家

孙子

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提出“”等军事名

兵家学派创始人

言。

三、判断题

19.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司(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的最重的青铜器。

20.《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错误:

改正:

21.汉武帝采纳晁错的建议,下诏规定在地方王国实行“推恩令”,逐渐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2.为了抵御北方蒙古族的不断进扰,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东海的万里长城。

()

四、综合题

23.阅读判断

材料:

河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顶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

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镇阳城遗址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

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廓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本项目全长5000公里,从长安洛阳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中国是4个省共22个申遗点。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

直接从材料得出的,涂“A”;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涂“B”;材料没有涉及的,涂“C”。

①中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点包括古代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

()

2申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三个国家,中国的申报点数量最多。

()

3东南亚国家全部参加了陆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申报。

()

4通过丝绸之路,西域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时哪一历史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4.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既扮演过阻碍社会进步、吞噬千百万人生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的角色,又起过促进社会发展、为新社会“助产接生”的重大作用。

连环画战争】

1)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字母)2)图B和图D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史上的哪一战役

B:

;D:

【典故出战争】

很多的成语典故,都源于战争。

请结合下列材料说出战争的名称和涉及到的成语。

典故一:

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3)战役:

;成语:

典故二:

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直捣魏都大梁。

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中了齐军的埋伏,大败而归。

(4)战役:

;成语:

25.不断深化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

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原来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他们后来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

﹣﹣《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社会文化方面,提倡“文明开化”,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

材料四:

中国农村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

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三反映的是那两次社会改革?

这两次改革对两国产生的相同积极作用是什么?

(3)材料四中我国的“农村改革”指什么?

根据材料概括其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填空题

1、

2、

3、

三、判断题

四、综合题

1、

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