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5584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 重组仿真模拟卷三.docx

状元之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重组仿真模拟卷三

【状元之路】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语文重组仿真模拟卷(三)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4·安徽省淮南二中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人缺少宗教,准确地说,缺少形式宗教,缺少外在的超越信仰,但中国人不是没有超越的时刻,不是没有道德的坚守。

在别人那里,由宗教提供的东西,我们这里,由历史提供。

我们相信,人可以通过他的德行、言论或功业成就一生的价值,流传后世。

我们不相信末日审判,我们相信历史的审判。

我们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我们相信有公正的历史。

我们不相信有天堂地狱,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我们相信历史,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

②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这种信念,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和拯救功能,可能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

像孔子之道不行于世的时候,他就退而写史,他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像司马迁遭受男性奇耻大辱,隐忍苟活,也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以待来者。

③但到了近代,这种历史感开始出现问题了,林则徐晚年感慨,青史凭谁定是非?

中国人一旦对历史产生怀疑,它能否沉淀出真实,能否对人物和事件达到公认的道德定论,传统的道德秩序就根本动摇了。

④我们可以说,现代转型上百年就是为了解决这种历史危机的。

只是上百年的历史进程都没解决得很好。

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的史观出现了问题,历史正义反而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了。

⑤最近二十年,在个人史观方面有所阐述的仍是非常少的。

我们数得出的,柏杨的“酱缸”文化说、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说、苏晓康的大陆文明说等。

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要指出中国人、中国历史或中国文化的不足,以求得更大进步的努力。

他们都属于历史主义史观的范畴。

⑥这些个人史观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们跟传统中国史观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忽视了历史中的个人,就是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了,退到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

这些史观虽然表达得都极富个性,却从孔子、司马迁那类个人写作的历史传统里退后了一大步。

那种建基于人心人性之上的历史审判功能,经由孔子、司马迁等人示范的惩恶扬善的意义,就被一种转型的历史目的代替,为这一历史目的服务的各色人物都有了可以理解、同情之处。

这些史观虽然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但他的史观跟意识形态历史没有太大的差别。

⑦可以说,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正是中国人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

遗憾的是,今天中国人的历史感还没有强到超越古人,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

我们今天的现代转型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比如我们虽然也有审判监督意愿,但我们的社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意识走在社会机制的前面,这些经济学家、学者们之所以还能够作秀、表演,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审判他们、认识自己。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虽然缺少形式的宗教和外在的超越信仰,但是中国人也还是拥有超越的时刻,也还是会有道德的坚守。

B.中国人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

C.司马迁在遭受男性奇耻大辱后,却能隐忍苟活,在于他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信念,他相信历史的拯救功能。

D.柏杨、金观涛和苏晓康等人在个人史观方面的阐述,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都属历史主义史观范畴。

解析 与原文“不相信有天堂地狱,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相反。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首先从比较的角度,阐述中国人的历史观,认为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功能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并举孔子、司马迁之例加以证明。

B.③、④段从近代和现代转型时期说明中国人历史感出现的问题,指出打破历史正义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的局面就可以解决这种历史危机。

C.⑤、⑥段首先介绍在个人历史观阐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接着拿传统中国历史观与之相较,指明这些史观说法相近,表达相似,存在明显不足。

D.⑦段阐明中国人虽有审判监督的意愿,但因社会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心中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即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还没体现出来。

解析 A项,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功能可能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

B项,“就可以解决这种历史危机”错。

“中国人的历史感出现了问题,历史正义反而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是历史危机的主要表现。

C项,“丰硕成果”错,“在个人历史观方面有所阐述的仍是非常少的”。

“表达相似”错,这些史观“表达得都极富个性”。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则徐曾对历史产生过怀疑的感慨,中国人一旦对历史的审判和拯救功能产生怀疑,就会造成传统道德秩序根本动摇。

B.近二十年提出的个人史观,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却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到了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中。

C.如果中国人的历史感能强到超越古人,即使没有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D.我们的社会如能建立起一种良性机制,促成对学者们的监督和审判,就能很大程度上限制、减少他们的作秀、表演。

解析 “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于文无据。

答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4·广东省珠海市学业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

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

乔年清苦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

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

时李自成已破河南,声言入关。

乔年疾驱于商、洛,不见贼。

贼围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亦至陕,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

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

未几,宗龙败殁于项城,乔年流涕而叹曰:

“傅公死,讨贼无人矣。

”已,诏擢乔年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代宗龙。

部檄踵至,趣出关。

是时,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

乔年曰:

“兵疲饷乏,当方张之寇。

我出,如以肉喂虎耳。

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

”乃收散亡,调边卒,得马步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率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出潼关。

先是,临颍为贼守,左良玉破而屠之,尽获贼所掳。

自成闻之怒,舍开封而攻良玉,良玉退保郾城,贼围之急。

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吾舍郾而以精锐攻其必应,贼必还兵救,则郾城解矣。

郾城解,我击其前,良玉乘其背,贼可大破也。

”诸将皆曰:

“善。

”乃留步兵火器于洛阳,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二月二日,乔年入襄城,分人龙、嘉栋、成虎军三路,驻城东四十里,而自勒兵驻城外。

贼果解郾城而救襄城。

贼至,三帅奔,良玉救不至,军大溃。

乔年叹曰:

“此吾死所也。

”率步卒千余入城守。

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乔年以足蹴其首曰:

“汝畏死,我不畏死也。

”十七日,城陷,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

贼磔杀之。

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选自《明史·汪乔年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部檄踵至踵:

接连

B.良玉乘其背乘:

顺应

C.简精骑万人兼程进简:

选拔

D.而自勒兵驻城外勒:

统率

解析 掩袭,偷袭。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B.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C.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D.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解析 本题第一处应在“曰”后断。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一重要依据。

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为标志。

“郾城危在旦夕”为一个主谓句,且“危在旦夕”为一个成语,后面需要停顿。

“吾”“贼”分别为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前面需要停顿。

“难与争锋”实为“(吾)难与(之)争锋”的省略,要停顿。

“吾闻襄城距郾四舍”与“贼老寨咸在”的主语分别为“吾”“贼老寨”,其前要停顿。

总之,解答本断句题主要依据名词、代词,因为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所以找出这些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答案 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乔年任青州知府时,在行廊砌多个锅灶,来打官司的人交一点钱就可自己烧饭以节省开支。

B.在宗龙败亡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乔年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的职务。

C.在郾城危急时,乔年放弃郾城,用精锐兵力攻打襄城,使贼兵回师来救郾城以此解除危机。

D.乔年进入襄城后,贼兵果然来救襄城,可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乔年被俘。

解析 由“吏无敢索一钱”可知,不需要交钱。

答案 A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乔年与宗龙)商议抽调兵丁,搜括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已经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

(2)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

参考译文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

崇祯二年,乔年起用为工部郎中,升任青州知府。

乔年贫苦自勉,衣食都很简单,去做官,只带两个仆人,不把家属带在身边。

他做青州知府时,在官署的廊檐下砌了十多个锅灶,让来打官司的人自己烧饭等候审理,小吏们不敢向他们要一个钱。

十四年,朝廷提拔他为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

当时李自成已经打下河南,扬言要进入潼关。

乔年驱马急速来到商州、洛南,没有见到贼兵。

贼兵包围了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也来到陕西,两个人商议抽调兵丁,凑集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早已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

宗龙、乔年两个人握着手,叹着气分手了。

不久,宗龙在项城败亡,乔年流着泪感叹说:

“傅先生死去,没有人能平定贼寇了。

”过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

兵部的檄文接连发来,催促他出关作战。

当时,关中的精锐部队都在项城灭亡了。

乔年说:

“部队疲惫了,粮饷又缺乏,让我去抵挡正强大无比的敌人。

我一旦出去,便如同用肉去喂老虎。

但是我不能不出去一回,来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

”于是召回离散逃亡的士兵,调集边防部队,凑得骑、步兵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乔年率领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开出潼关。

在此之前,临颍被贼兵守着,左良玉打下后进行屠城,全部缴获了贼寇抢劫的东西。

自成听说后大为恼怒,放弃开封过来攻打良玉,良玉退守郾城,贼兵围困他们,形势紧急。

乔年与各位将领们讨论说:

“郾城危在旦夕。

如果我们到郾城去救援,贼兵正气势威猛,很难跟他争锋。

我听说襄城离郾城只一百二十里,贼兵的老营都在那里。

我们舍郾城不打,用精锐兵力去攻打他必然要接应的襄城,贼兵一定撤回兵力救援,那么郾城之围也就解除了。

郾城解围之后,我们攻打贼兵的前军,良玉趁机偷袭它的背后,贼兵可以大败。

”将领们都说:

“好。

”乔年于是把步兵、火器留在洛阳,挑选了一万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前进。

二月二日,乔年进入了襄阳,把人龙、嘉栋、成虎分作三路,驻扎在城东四十里,乔年自己则统率军队驻在襄阳城外。

贼兵果然解除对郾城的包围,过来救襄城。

贼兵赶到,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官兵大败。

乔年叹气说:

“这是我丧命的地方了。

”接着就率领步兵一千多人入城守卫。

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乔年用脚踹他们的头说:

“你们怕死,我不怕死。

”十七日,城被攻下,乔年杀死了三个贼兵,自杀未遂,被贼兵俘获了,大骂不止。

贼兵把他给分尸了。

襄阳人修建祠堂来祭祀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2014·山西省山大附中4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发 宜 兴

宋·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②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 ①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

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

②玉溪,作者家乡。

③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8.简要概括这首诗最后两联叙写的内容。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设想回到家乡后的情景(1分):

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处,恐不免因此废食;(1分)外界的风风雨雨,似乎与自己莫不相关。

(1分)尾联写回到家乡后的愿望(1分):

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

(1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年华老去的感伤;羁旅飘泊的痛苦;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对赋闲生活的怅惘无奈;对即将离开的宜兴的眷恋。

(1点2分,答满3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2014·陕西省五校第三次模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杂说(四)》)

(2)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潼关怀古》)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而伯乐不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2)砯崖转石万壑雷

(3)山河表里潼关路

(4)赢得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014·云南省红河州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共25分)

两只贝壳

佘远香

我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一个临海的村庄开了家诊所。

转眼间,诊所开张快半年了,这天下午,我正在埋头看病历单,只见门口人影一闪,走进来两个人,是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女孩。

我看到女孩一直在抓挠手背,面露痛苦的神情,便猜她是患了某种皮肤病。

果然,女人拿起孩子的手臂,忧心忡忡地对我说:

“医生,您看看我女儿得的是什么病?

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作,怎么都好不了。

我仔细地看了看,问女人:

“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吗?

女人却茫然地摇摇头:

“我不知道,医生,这孩子不是我亲生的,她父母三年前出海时遇难了,我就收养了她。

”女人想了想,又说:

“我想起来了,这病确实是遗传的,她妈妈在世的时候也有这种病。

听了这番话,我很同情女孩,也对眼前的女人生出几分敬意。

我一边观察患处,一边问道:

“以前看过医生吗,都用什么方法治疗过?

”女人摇摇头道:

“没看过医生,家里穷,看不起,听说您这儿收费便宜,医术又好,就赶来试试。

我深感女人对我的信任,就安慰她道:

“你别急,我开服中药,孩子服用一个疗程就会好了。

”女人眼里燃起了希望,她小心翼翼地问:

“那这药……要多少钱?

我望着女人身上朴素的穿着,决定只收她成本,不要诊费,我算了一下,说:

“不多,一百块就够了。

”没想到就是这个价格,女人仍显得很为难,她低声说道:

“我、我只出得起五十块。

我有些迟疑,我可以贴一半钱为女孩治病,可是价格已经说出了口,如果这次减免了一半费用,传出去后再收费就难了。

这时,我突然看到女孩的脖子上挂着一只黄色的贝壳,上面的花纹很少见,我顿时有了主意,于是走过去拿起贝壳,故作欣喜地说:

“好漂亮的贝壳!

这可是稀有品种,城里要卖几十块钱一只呢。

”然后我转身对女人说:

“这样吧,孩子这只贝壳给我,就算是一半的医药费吧。

女人似乎有些不相信,问道:

“这种贝壳真能卖几十块一只?

”我点点头:

“是啊,我有个朋友开了家饰品店,需要这种贝壳呢。

”女人沉吟了一下,却突然说道:

“医生,那我们改天再来吧。

”说完就拉起女孩,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了。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糊涂了……

傍晚,诊所里没人,我来到不远处的沙滩上散步,忽然看到海边有个人在捡贝壳,仔细一看,竟是下午那女人。

我不禁暗暗冷笑,想:

看来这女人不但要卖掉先前的那只贝壳,还想捡更多的贝壳,卖更多的钱。

其实,这种贝壳只是很普通的品种。

我躺在沙滩上,小憩了一会儿,天渐渐暗了下来,我知道涨潮的时候又到了,就向岸上走去。

走了两步,回头一看,我突然发现,那女人竟然还在沙滩上,而且已经走出很远了。

糟糕!

这女人一定是捡贝壳太投入,忘了涨潮的时间了!

我赶紧冲着她大声呼喊:

“喂,快上来,涨潮了!

”可是由于距离太远,女人浑然不觉,仍低着头一步步向前走。

就在这时,女人紧走几步,捡起一只贝壳,她兴奋地抬起头来,可惜一切都迟了……

我不知自己是怎么回到诊所的,也不知那个晚上是怎么过的。

第二天,我听到患者说,昨天村里有个女人在捡贝壳时被潮水冲走了……

这天下午,一个男人走进了诊所,他的样子非常憔悴,眼里布满血丝。

男人把两只一模一样的黄色贝壳放到我面前,我顿时明白了男人的身份,怔怔地望着他。

男人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

“找到我爱人遗体的时候,她手里还紧紧攥着这两只贝壳。

我一阵难过,说:

“唉,我已经跟她说了,我收下一只贝壳就可以给孩子治病,她为什么还要去捡啊?

男人的脸上露出一抹苦笑,说:

“其实不怪她,我们收养的是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都有这种病,可家里只有一百块钱。

”听了男人的话,我惊诧地抬起头来,只见门口站着两个一样身高一样长相的女孩。

我握着那两只贝壳,眼泪如潮水般涌了出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两个女孩的父母去世后,女人出于同情收养了她们。

但听说贝壳能够卖钱,利益的诱惑又超过了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底线,最终为此丧失了生命。

B.当女人听我说贝壳能够卖钱后,“说完就拉起女孩,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了”,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为读者设置了很大的悬念,又为后来寻找贝壳这一事件做了极好的铺垫。

C.当我看见女人在沙滩上捡贝壳时想:

看来这女人不但要卖掉先前的那只贝壳,还想捡更多的贝壳,卖更多的钱。

这充分暴露了我心理极为阴暗的一面。

D.两只贝壳本不值钱,为了不破坏我的行规,我用女孩脖子上挂的一只价值几十元的贝壳折合了五十元钱,这也充分折射出我人性中美丽的一面。

E.面对妻子的去世,男人没有责怪,只是苦笑着,这也说明了男人对两个孩子的爱。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概括能力。

A项,“利益的诱惑又超过了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底线”不正确,她去捡拾贝壳,目的是给两个孩子治病;C项,“暴露了我心理极为阴暗的一面”不正确,当“我”看到女人正在捡拾贝壳时,以为女人是为了卖钱才那么做的,这是“我”对她的一种误解,文中“我”本性是善良的;D项,“一只价值几十元的贝壳”不正确,贝壳本身根本就不值钱,说它值钱,是我善意的谎言;E项,“男人对两个孩子的爱”,虽有点牵强,但也算正确。

答案 BE

(2)小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文章开头说“我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一个临海的村庄开了家诊所”,因为“医学院毕业”,才有了那为后文母女看病故事的发生;因为“临海”,才有了母亲因寻找贝壳而溺海的背景。

所以,文章的开头,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3分)②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做铺垫。

因为“医学院毕业”,所以有机会接触到那一对看病的母女;因为“临海的村庄”所以为那位母亲后来被海潮吞噬了生命提供了可能。

(3分)

(3)文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一定要全面,且要联系原文事迹。

如“当女孩们的父母出海遇难后,见她们可怜,便收留了这对双胞胎姐妹”“为了给女孩们看病,她毫不保留地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百块钱”“当得知贝壳可以换来女孩看病的钱时,便亲自去海边捡了扔、扔了捡地不辞劳苦地寻找贝壳”“为了寻找能够给他人的孩子治病的贝壳,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答案 ①有同情心和爱心;②慷慨无私;③勤劳执著;④勇于奉献。

(4)小说以“两只贝壳”为题,有何寓意?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意蕴的挖掘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正确理解作者价值观的前提下,既要注意她的表情内涵,又要挖掘它的深刻寓意。

“贝壳”,表面上,它就是挂在女孩脖子上的一只不值钱的普通贝壳而已;实际上,在这里,“贝壳”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作为医者的一颗善良的心,女人对领养孩子的大爱等;再者,两只贝壳,还代表着那对双胞胎姐妹。

答案 ①“两只贝壳”其实不过是两只普通的不值钱的真实贝壳;②在我善意的谎言之下,那两只贝壳又变成了能够换来为女孩治病的价值一百元的“钱”;③当“找到我爱人遗体的时候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两只贝壳”时,两只贝壳便升华成了“女人”的生命和大爱的象征;④一个女孩治病需要一个贝壳,“两只贝壳”还是两个女孩的象征。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2014·山西省山大附中4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

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之路,毅然从西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