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956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苏州市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解析版Word格式.docx

5.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

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治疗新型冠状病毒,预防、隔离非常重要。

下列中国的传统医学成就之中,最早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的是

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B.华佗的“麻沸散”

C.李时珍的《本草纲目》D.屠呦呦的“青蒿素”

6.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B.清朝在新疆建立行省

C.元朝设置了宣政院D.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

7.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

下面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②的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所述属于当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的是

A.“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B.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地域性大商帮

C.纸币“交子”已经成为了主要流行货币D.形成了农村、城镇等全国性商业网

9.《宋史》记载: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有谚语道:

“苏湖熟,天下足”。

这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沉重B.苏州和湖州是全国性的经济重心

C.江南地区已是全国经济重心D.苏州和湖州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

10.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下列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造纸术的发明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发明了“司南”D.火药开始用到军事

11.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主讲人蒙曼博士说:

“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

第二,是制度;

第三,是工程;

第四,是国际秩序。

”对此,下面的理解准确的是

A.统一——隋炀帝B.制度——科举制

C.工程——紫禁城D.秩序——废丞相

12.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

“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

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

该记者报道的会议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3.路遥小说《平凡世界》描述了石乞节公社双水村生产队队长孙少安为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实行包产到户。

以此为核心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邓小平指出: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这个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有学者评论:

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一个中国”的原则D.国共两党的“九二共识”

16.下图是中国某一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折线图,图中折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

“欧洲的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

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

”材料强调了新航路开辟

A.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产生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促进了世界的平衡发展

18.《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

由此可知,《权利法案》

A.使国王被迫接受《权利请愿书》B.标志着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C.引发了英国史上的“光荣革命”D.为协商解决分歧提供了保障

19.列宁说:

“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著作。

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材料中的“这本书”是

A.《独立宣言》B.《共产党宣言》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

20.1820年英国纺织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有24万人,1856年只剩下2.3万人。

在其他传统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也有类似的变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手工纺织的优势B.

机器使用的推广

C.电气时代的到来D.经济危机的发生

21.观察下面关于美孚石油公司发展历程的图示,它反映出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垄断组织的产生B.石油行业竞争激烈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22.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B.日本扶植建立伪满洲国

C.日本制定《国策基准》D.广田弘毅建立法西斯专政

23.杜鲁门回忆:

“1947年3月12日下午一点钟,我走上众议院大厅的讲台,向国会联席会议发表了演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这一演说

A.标志着冷战开始B.导致德国的分裂

C.标志着华约建立D.终结了越南战争

24.近年来,英国违背美国意志加入亚投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对世界的贡献率超过美、欧、日,成为引人注目的国际力量。

这些反映了

A.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B.美国放弃建立单极世界

C.欧洲一体化进程终止D.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26分)

本卷共4题,第25/26/27题各2分,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6分。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6分)

25.为克服分封制的弊端,秦朝建立后,在地方推行________,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的统冶;

元朝建立后,实行________,开创了省级行政区划的先例。

26.1895年,《________》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________”构想的提出,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7.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________,揭开了法国大革命

序幕;

1917年________武装起义的爆发,吹响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号角。

三、材料分析题。

(共20分)

28.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

(7分)

材料一①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汉初统冶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冶”。

③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使得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出现了“”。

材料二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

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摘编自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

亿吨)

——整理自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请回答:

(1)A.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下面观点。

(填序号,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分)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主张

B.在材料一中“”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图表反映的共同现象。

任选一图,运用相关的农业政策解释图表反映的现象。

(3分)

29.不同的视角,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历史观点。

(6分)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是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着明显的偏向。

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激情的批判多于批判的理性,等等。

但他们代表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伍德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在这两种观点中选择一个你认可的观点,运用书本知识加以说明。

(2)指出材料二是对哪一历史事件作出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角度对该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3)为验证材料三中的观点,请认真思考下面的4个话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探究完成下列题目。

话题:

A.马克思主义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请你从B、C、D三个话题中挑选一个话题,设计1个相关问题,编制正确答案(请参考示例,要求问题简洁明了,指向性强)

示例如下:

选择话题:

马克思主义设计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正确答案: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0.在某种程度上讲,入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抗击疫情的历史。

材料一从1347至1353年,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

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改变人类历史走向的5次大瘟疫》

材料二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第二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在约6个月内夺去2千5百万到4千万条生命,比持续了52个月的人类历史上首次总体战争死亡人数还多。

此外此流感也是这次战争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三2020年开局并不平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带来重大挑战。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这使全球防疫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上升。

在疫情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再高的墙也挡不住疫情的传播,唯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众志成城,才能打赢防疫攻坚战……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认知,进一步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虚空、抽象的构想,而是新时代人类应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和方案。

——张汉晖《疫情终将去,春草仍然绿》

(1)请从材料一中归纳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展带来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的“人类历史上首次总体战争”的具体名称。

提炼材料二中西班牙流感影响战争进程的观点。

(3)据材料三指出“2020年开局并不平静”的侬据。

并从经济发展视角指出材料中“在疫情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再高的墙也挡不住疫情的传播”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如何战胜新冠疫情。

(1分)

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但他们仍然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不能作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①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从事农业生产使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现,因此河姆渡原始聚落定居的干栏式建筑可作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进行研究,②正确;

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因此农作物的出现可作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进行研究,③正确;

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学会饲养家畜,因此河姆渡和半坡人饲养猪、狗等家畜可作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进行研究,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

排除A、C、D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暴政腐败则国亡”的意思是统治者实行暴政会导致国家灭亡,结合所学可知,夏桀是夏朝亡国之君,也是因实行暴政而导致夏朝的灭亡;

商纣是商朝的亡国之君,也是因为实行暴政而导致商朝的灭亡;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的暴君,因实行暴政而导致隋朝的灭亡,因此②③⑤正确;

启继承大禹的王位,没有实行暴政,①错误;

盘庚是商朝的君王,盘庚时期迁到殷,使商朝统治稳定下来,但不是暴君,④错误;

用征帝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帝不是暴君,也没有导致清朝的灭亡,⑥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⑤正确,B项正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主张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因此材料中的“正确”指的是孟子“仁政”的主张,D项正确;

“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主张,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

“有教无类”是孔子主张,而不是孟子主张,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以法治国是法家主张,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A.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B.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C.王室衰微、大动荡、大变革D.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了普遍使用与推广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属于战国时期,此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强大,开始争霸,使得社会动荡不安,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纷纷变革,推动社会发展,C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中国的传统医学成就之中,最早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A项正确;

华佗的“麻沸散”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著作,与材料无关,最早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C项错误;

最早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不是屠呦呦的“青蒿素”,D项错误。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A符合题意;

BCD三项内容不是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析】根据时间轴可知,②的时间位于公元220年—589年之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北方战乱频繁,民族交融加强。

因此,②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

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指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C项;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开封城的布局说明了北宋时期的城市由坊(居住区)市(市场)分离向转变为坊市合一的格局,市场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已随处可设,这是于当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A符合题意;

BCD不能体现“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的含义,不符合题意;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沉重,A排除;

BD项没有体现“苏湖熟,天下足”,排除。

故选择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平民毕昇用活字排版印刷,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出现活字印刷术的时间,比欧州早约400年,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造纸术的发明是在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

C项发明了“司南”是在战国时期,排除;

D项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排除。

故选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土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所以理解准确的是B,B项符合题意;

A项统一——隋文帝,排除;

C项工程——大运河,排除;

D项秩序——三省六部制,排除。

【解析】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符合题意;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