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5754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docx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在称量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质量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测量空气质量。

难点:

测量空气质量,并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天平、优质的打气筒、球针、豆子、皮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思考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2.谈话:

既然大家对空气有没有质量提出了这么多的观点,我们如何验证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

本环节可以收集学生前概念。

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图记录学生的实验设计,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讨论:

哪种实验方法比较适合?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一个简易天平。

(2)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3)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10筒空气。

(4)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

如果天平倾斜了,你需要放多少粒豆子才能让天平重新平衡呢?

(5)继续给皮球打10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2.学生实验、记录。

3.学生理解班级记录表,有依据地解释观点。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打入10筒空气后,增加的豆子个数

 

 

 

 

 

 

 

 

 

 

再打入10筒空气后,增加的豆子个数

 

 

 

 

 

 

 

 

 

 

4.研讨。

(1)实验中发生了什么?

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2)你怎么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5.小结:

质量是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

(3个大圆代表皮球,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选用豆子作为衡量物的好处很多。

比如,豆子易得且单体质量小,个体差异不大,方便学生通过增减数量对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观察和控制。

本环节学生要学会用符合逻辑的解释去描述实验事实。

除了让学生用科学的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更要让学生关注“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

本环节继续使用小圆圈表示空气微粒的方法,让解释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三、拓展

将皮球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再将皮球放入小桶中,看天平的平衡结果。

设计意图:

这个拓展实验实际上是反向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

打入空气,质量增加,放掉一部分空气,质量减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有质量。

【板书设计】

 

空气有质量吗

 

+10筒空气+颗豆子

再+10筒空气+颗豆子

平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天平两端的皮球和豆子已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给皮球打入10筒空气,天平会倾斜,让学生用简图表示出来。

 

2.要让天平重新平衡,需要往另一边加入多少粒豆子,在图中写出数量。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第一课时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做纸蛇转动和热气球上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

2.做纸杯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冷空气和热空气流动实验,明白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

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知道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明白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支架、蜡烛、卡纸、剪刀、大塑料袋、纸杯、细线、广口瓶、冰水、热水、线香、打火机、玻璃片、水槽、塑料瓶、垫片、美工刀、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自然界中的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并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冷空气和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通过学习,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那么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板书课题:

3.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热空气的流动

教师引导:

同学们,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

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

让纸蛇转动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以及实验步骤。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图,再读一读实验步骤,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实验材料:

卡纸、剪刀、蜡烛、打火机、支架、细线。

实验方法:

用卡纸剪一条纸蛇,将纸折放在火焰上方约10厘米处。

点燃蜡烛,对着这只蛇尾巴斜面处。

观察到纸蛇转动后,熄灭蜡烛。

实验注意点:

蜡烛不要靠纸蛇太近,靠的太近,会将纸蛇点燃,也不要太远,太远了,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距离纸蛇约10厘米为宜。

实验中要仔细观察纸蛇的变化,并且可以用手去探一探纸蛇上方的空气,感觉一下空气是冷的还是热的。

本次实验可以反复多做几次。

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相机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

全班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二:

让热气球上升

(本次实验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先演示这个实验。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以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实验方法。

出示实验材料:

大塑料口袋、细铁丝、蜡烛、打火机。

教师边进行演示实验,边强调实验注意点:

第一步:

用细铁丝把大塑料口袋撑成圆形。

(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完成,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

第二步:

将塑料口袋撑开后,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

特别注意:

塑料口袋不要靠蜡烛太近,否则,塑料口袋会被烧坏。

第三步:

过一会儿松手,看塑料袋是否会上升。

教师再次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

选择塑料口袋的时候,要选择薄而轻的塑料口袋,不能太重,铁丝也要细一点,轻一点,不能太重,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实验中的注意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讨论:

纸蛇为什么会转动?

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次实验,思考:

是什么让纸蛇转动,让热气球上升的?

学生答:

是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使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

教师总结:

是的,热气球上升,纸蛇转动,都是因为热空气的原因。

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

在上升的过程中,使纸蛇转动,也带动了热气球的上升。

相机板书,热空气轻,会上升。

实验三:

教师演示纸杯实验

引导:

为了进一步验证热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特点,我们再来做一个纸杯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

纸杯、蜡烛、细线、支架。

实验操作过程:

将两只纸杯口部朝下,用细线悬挂在支架的两边,保持平衡。

在一只纸杯下边点上蜡烛。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本来保持平衡的两只纸杯,现在不平衡了。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特点。

三、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

教师引导: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热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特点。

那么冷空气和热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

展示实验材料:

水槽两个、冰水、热水、广口瓶两个、玻璃片一块、线香、打火机。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讲解实验中的注意点:

第一步:

在两个水槽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然后把两个广口瓶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过一会儿取出来。

(注意要确保两个广口瓶一个变冷,一个变热。

第二步:

把线香点燃,放在热瓶中,使热瓶中充满烟雾,然后拿走线香,在热瓶上盖上玻璃片。

(注意,第二步速度要快,否则,热瓶会冷却,影响实验的效果。

第三步:

将冷瓶倒放在热瓶上,轻轻抽掉玻璃片,仔细观察,热瓶中烟的流动。

(注意,抽掉玻璃片以后,要让两个广口瓶口对口,不能让烟雾跑出来。

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

第四步:

将冷瓶和热瓶上下颠倒一下,重复上面的步骤,引导学生再观察实验现象。

全班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教师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里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下沉,从而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流动。

教师边讲解边用示意图板书,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冷热空气的流动情况。

引导学生完善活动手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空气的流动,知道了热空气轻,会上升。

同时通过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知道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情况。

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请大家课后预习下一课。

 

板书

设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轻,会上升

冷热空气流动有规律

课题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第二课时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进一步体会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明白其中的原理。

3.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解释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4.思考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风,明白制造风的意义。

教学重点

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风的成因示意图、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自然界中的风,并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复习旧课

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研究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谁来说一说,热空气有什么特点?

他是怎样流动的?

2.纸蛇转动和热气球上升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规律。

板书课题:

3.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

1.教师引导:

要想进一步探究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我们就要来制作一个简易的空气流动装置。

2.出示课本上的空气流动简易装置制作和实验的图片及方法步骤。

3.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空气流动简易装置制作和实验需要的材料、方法、注意点。

4.全班交流:

材料:

塑料瓶、短蜡烛、美工刀、垫片、打火机等。

制作步骤:

用美工刀给塑料瓶扣底,边缘修理平整。

将去底的塑料瓶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底的一侧用垫片垫起来,观察火焰的情况。

去掉垫片,再观察火焰有什么变化。

教师强调注意点:

首先要注意安全,其次注意短蜡烛点燃后不要靠近塑料瓶,不然会把塑料瓶烧得变形,影响实验的效果。

这个实验可以多次进行,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5.小组合作制作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并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装置制作情况及实验进展情况,相机指导。

6.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小结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三、探讨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应用一:

出示暖气片图片,教师引导: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知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老师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

如果要在一个房间里面安装暖气片,你认为,把暖气片安装在房间的低处,还是高处,为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并加以总结:

如果装暖气片,应该装在房间的低处,因为暖气片散发出来的是热空气,热空气向上升,不用多长时间,暖气就会循环到整个房间。

如果把暖气片装在房间的高处,暖气只会停留在房间的上部。

实际应用二:

出示超市里冷藏柜图片,教师引导:

在超市里面,有很多的冷藏柜,我们发现,这些冷藏柜很多都是不加盖子的。

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呢?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弄明白冷藏柜散发出来的是冷空气,冷空气在下方,热空气在上方是,很少发生对流的。

因此,冷藏柜不加盖子,也不用担心冷藏柜里的冷气会跑掉。

其他运用:

除了暖气片和超市里的冷藏柜,空气流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学生举例子,并说一说其中的原理,教师加以引导并肯定。

出示一些空气流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如热气球飞行、孔明灯、油烟机的安装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空气流动的规律。

四、研究风的形成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大家都盼望刮一点风,驱散炎热的空气。

大家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其实,风也是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风的形成。

出示课本中大自然的风的形成示意图,学生仔细看这幅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根据示意图,试着说一说风是怎样形成的,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风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进一步了解风形成的原因。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教师总结:

风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就是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板书)

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进一步体会风的形成。

五、制造风

既然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空气的流动来制造风,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制造风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挤压塑料袋、电风扇吹、空调吹等等。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风形成的原因,那么当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风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来制造风。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冷空气热空气流动的原理,同时明白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后请大家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了解冷热空气运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广泛的应用。

板书

设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

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风的形成,制造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