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5882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6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忧乡土文学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

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

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

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春愁”愁的是什么?

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许多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从这方面看,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在小说《故乡》中,““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现实及人性的变化。

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隐露了以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的写作目的。

欧美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发展以来,一些思想家和文学家提倡人生自由,面对现实,正式人生。

他们在文学作品上以“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状况,对人民大众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人道主义同情,由此衍生“为人生”的主张,而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组织并提倡文学应该反应社会与服务人生。

而乡土文学正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影响下发展出现的。

任何形式的文学,从来没有主宾、贵贱之分,只有质的优劣;文学也从来不歧视它生长的环境,所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所有生长苦难和希望的地方,都是产生文学的沃土。

乡土文学作品中传达的爱憎与哀乐使身处都市喧嚣的人们重新拾得那份纯真天然并带着浓浓乡土之气的人之本性,使他们摘下了时刻保持警惕的冷漠与隔阂的面具。

中国人口的多数依然是农民,这就是乡土文学和农民作家存在的理由,仅此已经足够。

(节选自《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李欣荣,有删改)

1.有关“乡土文学”的阐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和社会条件息息相关。

随着封建社会向两半社会的过渡与转移,乡土文学慢慢萌芽兴起。

B.文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萌发的乡土情怀进一步催生和发展了乡土文学。

C.心里有着浓郁乡土情怀的文人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现代都市文明的发展下的乡土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学史的发展。

D.《有感一章》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答案:

C;C项以偏概全,文章只是说“从这方面讲”现代文明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2.联系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可以说是乡土文学的领头羊。

《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并隐约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

B.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都市化进程的加快。

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C.作者举出谭嗣同主要是为了印证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D.文化是个复杂体,它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文化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如乡土文化。

答案:

C,作者举例是为了证明乡土文学的发展与“身在他乡,心却扎根故乡”的乡土情怀有关,所以C项错误。

3.结合全文,下列观点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所具有的传承情怀、表现人文的特点将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及农村的空心化消失殆尽。

B.由于近十年来中国乡村的“空心化”和乡村文明的崩溃,乡土文学正逐渐消失。

都市化进程的过快发展让许多作家来不及反应,城市文学正处在过渡期。

C.乡土文学终有一天会消失的,消失过程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我并不认为乡土文学很快就会消失,因为中国有它的复杂性。

D.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乡土社会的嬗变,乡土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乡土文学作家和优秀乡土小说作品,承前启后,独具时代魅力。

答案:

A,任何文化只要它来过,就必定会影响人,即使消失了,但也会有它独特的印记,不可能消失殆尽。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4-7小题。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

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①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

朗不能用。

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见纳。

朗谓翻曰:

“卿有老母,可以还矣。

”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

翻出为富春长。

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

“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因留制服行丧。

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

后翻州举茂才②,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

孙权以为骑都尉。

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

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

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

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

蒙即从之。

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

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

“大王以三爵之后手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

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

”权曰:

“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

”基曰:

“孟德轻害士人,天下非之。

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于彼乎?

”翻由是得免。

权因敕左右:

“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

“避将军船!

”翻厉声曰:

“失忠与信,何以事君?

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

”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

翻性疏直,数有酒失。

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

“彼皆死人,而语神仙。

世岂有仙人邪?

”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

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

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在南十余年,年七十卒。

归葬旧墓,妻子得还。

  

(选自《三国志·虞翻传》有删改)

【注】①衰:

cuī,(穿着)丧服。

②茂才:

即“秀才”。

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

B.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

C.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

D.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翻为官忠心尽职。

孙策大兵到时,他做为王朗的功曹,不顾丧父打击,穿着丧服去到郡府门前。

 B、虞翻敢于直谏。

他曾多次犯颜进谏规劝孙权,令孙权不悦,因此常被人诽谤。

他还劝谏率领大军西上伐蜀的吕蒙,不要在南郡城外沙地上娱乐庆贺,应迅速入城。

 C、虞翻不畏孙权。

做了吴王的孙权亲自给虞翻斟酒,虞翻不领情。

孙权非常愤怒,想杀死他,多亏刘基劝说孙权,虞翻才免于被杀。

  D、虞翻天性疏朗耿直。

孙权与张昭谈到神仙,虞翻说世上没有仙人,那些都是死人,孙权积压的怒气已不是一时,于是就把虞翻流放到交州。

6.下列对古代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曹,官名。

汉代郡守有功曹史、县有主吏,功曹史简称功曹、主吏即为功曹。

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或县的政务。

B.东汉名将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C.《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D.古代帝王去世称为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而一般人则称为卒、殁。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分)

(2)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于彼乎?

(5分)

答案4.C5.B,“令孙权不悦,因此常被人诽谤。

”表述错误。

原文“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

6.C,《国语》是国别体。

7

(1)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2)大王亲自实行道德仁义,想和尧、舜相媲美,怎么能去类比曹操呢?

参考译文:

虞翻字仲翔,会稽郡余姚人,会稽太守王朗任命他为功曹。

孙策征讨会稽时,虞翻正逢父亲的丧期,穿着丧服来到郡府门前,王朗想出来迎接他,(虞翻)于是脱下丧服进去拜见,劝王朗避开孙策。

王朗没有采用他的建议,迎战孙策而遭到失败,漂海逃跑。

虞翻追随保护王朗,逃到东部候官县,候官县县长关闭城门不让他们进去,虞翻前去劝说,才被接纳。

王朗对虞翻说:

“您家里有老母,可以回去了。

”虞翻回到会稽以后,孙策又任命他为功曹,用朋友的礼节来对待他,亲自到虞翻家中去拜访。

 虞翻出任富春县县令。

孙策去世时,县中诸多地位较高官员都想去奔丧。

虞翻说:

“我担心邻县山民或许会有奸贼作乱,我们远远地放弃城郭,必然会招致不测。

”于是他留在城中,穿上丧服守丧。

其他各县都仿效这种做法,因此都平安无事。

后来虞翻被所在州府推举为秀才,汉朝廷召他为侍御史,曹操当了司空,征召他去做官,他都不去任职。

  孙权任命虞翻为骑都尉。

虞翻多次冒犯孙权的尊严,进谏规劝,孙权不高兴,加之他的秉性格不合群,常被人毁谤,获罪被流放丹杨泾县。

吕蒙计划攻取关羽,佯称有病而回到了建业,因为虞翻兼通医术,请求让虞翻跟随自己,也是想通过这个机会使虞翻得以解脱。

后来吕蒙率领大军西上代蜀,南郡太守麋芳打开城门出来投降。

吕蒙没有进占郡治城邑据守,却在城外沙地上娱乐庆贺,虞翻对吕蒙说:

“如今真诚投降的只有麋将军一人,城里的人怎能都相信,为什么不迅速进去掌控这座城池呢(管龠古有“锁匙”“钥匙”之义)?

”吕蒙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城里有埋伏袭击的阴谋,依靠虞翻的建议,阴谋才没有得逞。

  孙权做了吴王后,在一次欢宴将要结束时,他亲自起身劝饮斟酒,虞翻趴在地上假装醉酒,不端起酒杯。

孙权离开后,他又起身坐好。

孙权因此非常愤怒,手握剑就要杀死他,陪坐的人无不惊慌恐惧,只有大司农刘基起身抱住孙权劝解道:

“大王在喝醉之后要杀有名望的人,即使虞翻有罪,但天下人又有谁知道他的罪过呢?

况且大王因为能容纳贤士蓄养普通的人,所以四海之内都仰望大王的风采,如今一下子丢掉这些,值得吗?

”孙权说:

“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对虞翻又有什么顾虑的?

”刘基说:

“曹操随意杀害了才德之士,天下人都非议他。

大王亲自实行道德仁义,想和尧、舜相媲美,怎么能去类比曹操呢?

”虞翻因此免于被杀。

孙权于是告诫左右侍从,从今以后,凡是他酒后说杀的,都不得杀。

  虞翻天性疏朗耿直,多次因酒醉而犯下过错。

孙权与张昭谈到神仙,虞翻手指张昭说:

“那些都是死人,你却说是神仙,世上难道有仙人吗?

”孙权积压的怒气已不是一时,于是就把虞翻流放到交州。

虽然处在获罪流放的境地,但虞翻依然讲学不倦,学生常常多达几百人。

他还为《老子》《论语》《国语》作注释,都流传于世。

   虞翻在南方十几年,七十岁时去世。

尸骨运回余姚祖坟安葬,妻子儿女也得以返回故里。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

(1)-

(2)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①金掌:

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

②兰佩紫:

即佩紫兰。

紫兰,一种香草。

(1)这首词前两句的描写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分)

(2)说说“人情似故乡”中的“似”和“欲将沉醉换悲凉”中的“换”字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6分)

答案:

1.描写了汴京深秋时节的景象,白露为霜,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阵,云似乎也随之延长了。

(3分)作者借此表达出重阳节远在异地,渴望回乡的情感。

(2分)(酌情给分)

2.“似”,是说重阳时节,对着“红袖”佳人,举“绿杯”而饮,习俗犹如故乡,使人感觉到异乡的温暖。

然而只是相似而已,毕竟不是故乡亲人相伴,词人既欣慰,又心酸。

(4分)“换”,是说词人想借饮酒而醉来忘却佳节不能回乡的悲凉,然而无法忘记,主观上的愿望客观上却无法实现,表现出词人对故乡深沉而强烈的思念。

(2分)(酌情给分)

(三)古诗词默写(6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里抒发壮志雄心、不畏生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

 

答案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

傅家是山东西北一带的名门望族。

明末清初,傅家出了一个傅家出了一个傅以渐,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清王朝开国第一名状元。

傅以渐以后,傅家举人、进士辈出,书香门第一直维持到清朝末年。

到傅斯年的祖父傅淦时,家境出现衰落。

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院长。

1904年(光绪三十年),殁于任所,时年39岁,当时傅斯年先生9岁,其弟斯巌7个月。

上有老(傅斯年的祖父母)下有小(傅斯年兄弟二人),一门生活全靠傅斯年的母亲李太夫人操持。

幸赖父亲傅旭安的众门生,聚资生息供一家生计之用。

傅斯年虽然出生在世代官宦书香家族,但他幼年时期,却是过的清苦生活。

青少年时代的穷苦生活,使他能比较深刻地理解社会,理解世事人情。

从6岁到9岁,傅斯年在离他家不远的一个私塾读书。

10岁到13岁,在东昌府立小学堂读书。

这七八年里,都是白天去学校,晚上由祖父在家课读。

祖父、母亲对傅斯年读书都是严格要求,加之傅斯年天资聪颖,勤奋努力,在11岁时就通读了《十三经》。

1908年的冬天,13岁的傅斯年跟随父亲的学生中了进士的侯延塽去天津,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读书。

在校4年,1913年(民国二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本科,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

在北大的几年,是傅斯年思想大变化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有权威、有影响的大师是章太炎。

他的大弟子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教书。

他们都很器重傅斯年,希望他继承章太炎学派的衣钵;傅斯年读的是古书,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最初也是崇信章氏的一人”。

1916年1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到校任教。

傅斯年接受胡适的思想教育,尽弃旧学,接受新说。

在北大创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

他参与了五四运动,他自己说:

“五四那天上午我作主席,下午扛着大旗到赵家楼。

打进曹汝霖的住宅。

北大毕业后,傅斯年考取山东官费出国留学,先到英国,入伦敦大学,学习的学科有心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

1923年由英国去德国,入柏林大学,修习物理学和比较语言学。

傅斯年于1919年冬出国,1926年冬回国,先后在英国、德国留学7年。

从他学习的学科看,涉及的面是比较宽的,而且多属自然科学,没有历史学。

但从傅斯年已有的深厚的中国文史知识基础上来评价,就知道留学对于他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史的整理是有好处的。

他所要学的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正像他的朋友罗家伦所说:

“他有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又回头发现了他自己曾经储藏下的很丰富的中国历史语文的知识,在此中可以另辟天地。

”罗家伦述说他们“这群人的学术心理”里,有一种“先博后专的风气。

因为当时大家除了有很强的求知欲外,还有想在学术里求创获的野心,不甘坐享现成,要想在浩瀚的学海之中,另有会心,‘成一家言’”。

我想,我们完全可以从罗家伦的话里理解傅斯年在欧洲求学时学得如此宽博的原因。

他是在求治中国学问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没有材料说明他在德国学历史,但知道他读书很博,他一定也读了一些历史学的书,他的“史料即史学”思想就是从当时风行德国的兰克学派接受过来的。

1926年冬,傅斯年回国。

先返乡里省亲,随后即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

他担任文学院院长,还兼任历史、国文两个系的系主任。

同时还创办了语言历史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傅斯年应聘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他襄助院长蔡元培先生筹划院务。

院内一切制度的确立和各种方案的制订他都贡献了不少意见,后来中央研究院的发展扩充,他有很大的功劳。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年度报告书中说:

“中央研究院设置之意义,本为发达近代科学,非为提倡所谓固有学术。

故如以历史语言之学承固有之遗训,不欲新其工具,益其观念,以成与自然科学同列之事业,即不应于中央研究院设置历史语言研究所,使之与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等同伦。

今者决意设置,正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

”又说:

“此虽旧域,其命维新。

材料与时增加,工具与时扩充,观点与时推进,近代欧洲之历史语言学,其受自然科学之刺激与补助,昭然若揭。

以我国此项材料之富,欧洲人为之羡慕无似者,果能改从新路,将来发展,正未有艾。

歪打正着,傅斯年在欧洲广学自然科学且有“迷途不返”之势,到头来却为他回国后收拾旧业,为他在历史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扩了新道路。

自1928年始,傅斯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直到1950年去世。

在大陆期间,他曾兼任许多职务,其中有:

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1933年),代中央研究院干事和总干事(1937年),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45年秋)。

1946年胡适由美回国,他才卸去代理北大校长职务。

1947年6月,赴美养病。

1948年上半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同年8月由美回国。

冬天,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台湾。

1949年1月,就任台湾大学校长。

1950年12月20日晚11时20分,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4岁。

【相关链接】

胡适对傅斯年可以说是相知最深的人。

他对傅斯年的品性和才能曾有如下一段评论,他说:

“孟真(傅斯年的字)是人间最稀有的天才。

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作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有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胡适为《傅孟真先生集》写的《序》)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可以看出,傅斯年是一个读书极为勤奋的人,涉猎广泛,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还是出国留学经历,都反映了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傅斯年在欧洲广学自然科学且有“迷途不返”之势,到头来却为他回国后收拾旧业,为他在历史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扩了新道路,完全是他歪打正着的结果。

C.对傅斯年来说相知最深的胡适,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其评价傅斯年的十个“最”,可以说是对至情至性傅斯年的最好诠释。

D.文中通过傅斯年表述自己扛大旗到赵家楼这件事,展现了五四运动中一个性格刚直、爱憎分明的爱国青年学生形象。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傅斯年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傅先生的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

(2)文本有多处引用,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3)简要分析傅斯年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6分)

(4)请结合文本,简述傅斯年的哪些学术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