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631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docx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

 

引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

1.1场地历史沿革:

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

场地景观演变

景观演化阶段

时间

起讫

自然环境特征

社会经济特征

文字史料记载以前

唐代之前

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随着海岸线的东扩,陆地逐渐成形。

水网密布,河流反复摆动,东西向河渠通海。

尚无农业生产,也无行政建制。

农业社会时期

唐代到1843年开埠之前

场地自然景观变化与黄浦江的变迁紧密联系,随着吴淞江的衰落,黄浦江的兴起,地位日益重要。

生态环境良好,水患较少。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渔业、盐业和手工纺织业也很发达。

隶属上海县,典型的水乡村落景观。

近代工业时期

1843-1949

因港口码头运输以及工业生产的需要,浦江两岸岸线大量被固化,河流自然沉积和侵蚀过程逐渐衰落,“填浜筑路”自此开始。

近代工业积聚的中心之一,内河航运业发达,码头密布,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现代工业时期

1949-至今

设计对策一示意图

场地内浦江岸线完全被固化,浦江水文动力过程受阻。

塘浦基本上都填平成道路,支流仅存白莲泾。

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共同作用加剧了沿江风暴潮的破坏作用。

多年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待解决。

制造工业走过了黄金时代,老工厂面临搬迁或倒闭的问题。

浦东开发要求浦江两岸联系更加紧密。

1.2现状概况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

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基本为高程4.30~6.48米不等,与地面有一定高差。

较高的防汛墙与人们亲水的需求及城市用地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西段湿地无桩基防汛墙外即是黄浦江的长滩,亲水性较好。

沿黄浦江还有100米长、8米宽的污水处理厂码头和后滩轮渡站轮渡码头。

码头的现有功能已取消,可进行改造利用。

场地范围内的建筑主要为工业厂房,有型钢厂三车间和厚板酸洗厂房等。

厂房形体巨大,个别质量优良,内部为巨大的炼钢生产机器流水线。

场地内有大量的构筑物,包括铁轨、龙门吊及其附属设备,码头场地及设备,高架管道,原料传送高架通道,高架排气管道,罐体等,处处体现着现状场地特征。

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和湿地类植物两大块。

厂区间的植物布局零星,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以香樟、广玉兰、女贞、水杉、雪松、悬铃木、龙柏、棕夹竹桃、棕榈等为主。

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物和标高较低的、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的滨水植物群落,生态景观良好。

2.问题与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第一大问题,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

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是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稀绿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必将成为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

因此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化脉络、满足多重体验需求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第二大问题,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江沿海大面积的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

但是上海社会的发展使得湿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后滩的原生湿地就是这一现状的直接见证。

目前黄浦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在V类左右。

严重污染的水质威胁着湿地的动植物生存。

现在滩地植物群落较少,标高较高的滩涂以狗尾草为主,标高较低的湿地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滨水植物群落。

如何保护、恢复、重建湿地生境,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生产力,实现净化和调节水体等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第三大问题,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

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

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66万人,极限容量在3.78万人,且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因此如何合理组织会时人流交通,协调好分流、等候与疏散的关系,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四大问题。

第四大问题,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

湿地公园内桩基防汛墙约占50%。

钢筋混凝土的防汛墙束缚着江河,限制的江河滩地的发展,增加潮洪灾害的风险。

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

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因此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三大问题。

第五大问题,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

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

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

如何在设计时考虑相关弹性措施使其既能满足会时世博绿地的要求,又能方便、经济的转化为会后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五大问题。

第六大问题,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设计以湿地的自然复兴和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应将湿地作为生物和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实现物质的自然循环。

在作为探索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课题的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实践中,如何运用现代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营建出这样的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六大问题。

3、设计对策

第一大设计对策:

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

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

保留滩涂、湿地,追忆渔猎文明。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

借田园江水,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

保留工业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反映:

建立便捷的、多重体验空间,畅想后工业文明。

设计对策一示意图

第二大设计对策:

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方案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工湿地系统。

外水滩地中的原生湿地保护区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保护自然湿地免受人为干扰;滨江芦荻带则可大体分为砾石滩湿地和粗沙滩湿地两部分,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地禾田带主要是人工湿地带,整体功能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气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

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着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设计对策二示意图

第三大设计对策: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

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

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

设计对策三示意图

第四大设计对策:

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

方案利用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的梯地禾田来消解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

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主要由梯地禾田带构成,它位于场地的南部,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

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仅消解了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而且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有利于场地与城市的融合,丰富了场地与城市交接的景观界面。

设计对策四示意图

第五大设计对策:

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

本着节约资源、会后尽量少的改动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

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结合世博会时会后统一考虑,一方面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进行详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而铺装场地等因涉及面更广,可结合场地现状,选择相关可用于场地铺装的材料,如砖、石废弃物等,以及乡土材料如竹材等。

砖、石废弃物等可先进行粉碎,然后在会时可作为场地铺装材料,会后则可转变为绿地的透水垫层等。

竹材在会时可作为临时铺装材料,会后则可拆除、粉碎作为有机肥料。

设计对策五示意图

第六大设计对策:

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生态与人文理念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全部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在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方面、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以及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与技术等。

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

湿地土壤、微生物过滤等新技术的运用;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

对工业厂房、构筑物等的保护意识和技术处理手段;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

生态护岸与生态防洪设计、乡土物种与材料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材料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场地废弃物等的再利用等。

4、总体布局

本规划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场地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并由它们的叠加形成总平面的总体功能布局。

详见“会时总平面图”。

4.1、湿地生态景观层: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本规划中的生态基础,担负着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功能。

同时在文化层面它也排在历史时序的最前面,反映了后滩地区在唐代以前,场地原始生态的野趣及原始渔猎文化的质朴风貌,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

湿地生态景观层由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以及原生湿地保护区四部分共同构成,并共同形成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的湿地生态系统。

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地禾田带一同构成人工湿地系统。

梯地禾田带主要展示农业湿地景观,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

1)滨江芦荻景观带

通过沿江大面积地种植芦荻,形成连续的自然芦荻景观带。

野生本土植物以及生态自然的驳岸,带来原始清新的野趣,使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人,不禁遥想古人于此渔猎欢歌时的场景。

由于湿地功能的不同,滨江芦荻景观带分为砾石滩湿地、粗砂滩湿地两个部分。

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2)内河净化湿地带

内河净化湿地位于场地的中间层,主要是人工湿地带,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水生植物形成了该区的主要特征,整体功能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栖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是后滩湿地公园中的核心内容。

它既与滨江生态湿地息息相关,又需要与邻近的梯地禾田带相协调,是贯穿场地的中枢。

内河净化湿地为黄浦江的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构成了整个区域的生态核,对会后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该区域中的水源是黄浦江水通过渗滤进来,经过湿地土壤、生物等的多层过滤,最终形成清澈的水体,作为下游世博公园绿地的水源。

这一湿地净化系统体现着生态环保的可持续理念。

3)梯地禾田带

梯地禾田带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场地的南部,与世博园区场馆一带以城市次干道浦明路分隔,是后滩湿地公园通往世博园场馆区的停留等候空间。

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但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还解决了场地现状高差需要消解以及水体需要净化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了与城市衔接的界面,有利于场地与城市融合。

4)原生湿地保护区

原生湿地保护区是场地内唯一的一块自然原生湿地,方案中在原生滩涂湿地与滩地之间,设置一道隔离水系,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并保留现状的栈道,尽量使其免受人为干扰的同时,让游客走进其中,观赏这一难得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

同时为增强原生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提供多样性生境,为水生动物提供避难和繁殖场所。

对部分受损区域,遵循生态规律,在保护其原生态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本土湿生植物,并考虑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的乡土物种。

4.2、农耕文明景观层:

后滩地区隶属上海县,自唐代到1843年开埠经历经了近千年的农业社会时期,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本规划中体现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重要景观层次。

农耕文明景观层由梯地禾田带构成。

梯地禾田带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场地的南部,与世博园区场馆一带以城市次干道浦明路分隔,是后滩湿地公园通往世博园场馆区的停留等候空间。

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但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还解决了场地现状高差需要消解以及水体需要净化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了与城市衔接的界面,有利于场地与城市融合。

1)“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通过田块肌理与五谷作物的种植反映农耕文明,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耕文化。

利用场地与千年一遇防洪堤形成5米的高差,形成高差错落梯田,消解高差,并丰富与内河净水带衔接的景观界面,丰富场地的生态体验。

利用太阳能,提取内河江水灌溉梯田,利用梯田高差,逐级下渗,江水经过层层过滤,使水体得到净化。

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增加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充实农耕主题特色景观,为大上海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处农业和农作的科普教育场所。

以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丰富与城市衔接界面,体验独特的田园景观。

2)“田”的分类,根据田块的生境条件和种植类型、净水功能以及其体现的文化特色,分为五谷种植田块,经济作物种植田块,景观植物田块,乔木林荫空间四种不同类型。

五谷种植田块以种植传统农作物水稻、小麦、谷、高粱、大豆、薏米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田块以种植藕、油菜、芋、慈姑、荸荠、菱角、向日葵为特色;景观植物以女贞、栀子、南天竹、菖蒲、八角金盘、镳草、芦苇、菰、蒲苇等为特色。

以上三种田块中的水生植物,与内河湿地水体中以自然方式种植的水生植物形成对比,同时又有机结合,共同组成和谐的水生植物群落,对水体进行净化,它体现的是后工业时代的生态文明,同时讲述农业文明的故事。

乔木林荫空间是以杜英、香樟、重阳木等阔叶乔木为特色,要求树木的分枝点较高,为城市界面提供林荫空间及会时人流疏散场地。

3)“田”的营造,强调生态保护和节能,田埂利用石笼、废旧金属、拆除建筑的砖石等废弃材料砌筑,尽可能利用场地现有资源,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从而节约材料制造的能耗,并保护场地的环境。

乔木林荫空间的地面以粗砂铺地,有利于场地中人流的快速疏散,也便于会期过后将场地改造为绿地。

4.3、工业文明遗存层: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场地范围内的工业遗址主要为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有型钢厂三车间、厚板酸洗厂房和码头等。

工业文明遗址层本着从低成本的物质循环层面出发,力图以历史为依托来挖掘当代文化价值,通过改造厂房建筑及码头遗址,运用剥离、填充、穿插等手法,强调工业时代建筑规矩简洁、空间方整、功能优先等特色,突出工业时代大生产的特征,来纪念上海后滩的工业文明。

改造的步骤是:

首先,运用剥离的方法将原有厂房或码头的受力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并拆除维护结构,将建筑雄浑有力的承重体系展现出来,突出其原有的简洁力学之美和功能优先的空间逻辑,展现工业时代建筑的特色,工业遗存成为工业文明的见证。

然后,运用填充的方法将现代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服务功能以功能体的方式植入旧建筑中,满足人们对功能的复合性要求。

最后利用便捷通道和空中平台等联系体的穿插联系,将各个功能体和旧建筑联系起来,形成功能和形态的统一体。

1)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的改造

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所处位置为后滩湿地公园的南部,临时旅游停车场的北端。

在本规划中拟改建为后滩湿地公园的综合服务中心——“空中花园”广场。

改造的基本原则是:

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的空间以及材料资源,循环利用;新建建筑与旧建筑分离,以保证结构安全;新建筑的材料以玻璃和木材为主,与旧建筑形成对比;通过对旧建筑的地板进行开槽、切割等处理,将场地中的绿地与水体引入建筑内部,使建筑内外空间交融;利用垂直绿化、悬挂种植、屋顶种植等,使建筑内部空间景观多层次变化。

2)货运码头改造

货运码头位于后滩湿地公园的中部,靠近原生湿地保护区。

因其已不做码头功能使用,在本规划中拟改建为一处码头遗址花园——芦荻台,可供游人观赏这一难得的保留至今的黄浦江原生湿地景观。

改造的基本原则是:

根据需要保留部分原货运码头,体现工业遗存的特色;建立人性化的休息系统,使游人可以舒适的停留;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提供现代的功能服务;建立视线引导与观景系统,确保视线的通畅和观景休闲的趣味性。

3)原有浮船码头改造

原有浮船码头位于湿地公园的东部,紧邻公园东入口。

其码头功能已经丧失,在本规划中拟改建为一个休闲平台——漂浮的花园广场。

改造的基本原则是:

保留原有浮船码头基础,保持遗迹的原有特色;通过种植设计将原浮船坞改造为漂浮的花园;利用旧建筑拆下的旧砖作为场地铺装的材料;将公园东入口与隧道通风井纳入花园设计,进行整体考虑。

4.4、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

上海2004年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开始与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基本持平,上海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社会的中后期,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

后滩湿地公园应具有后工业时代休闲游憩的特征。

本规划以网络的形式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后工业生态文化体验空间,建立以一环六纵径的步道网络、三场九园为节点的体验游憩系统。

步道网络满足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公园开放可达的要求。

三场九园成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参与体验和提供复合功能的场所。

1)步道网络

依据安全、便捷和网络的原则本规划建构了一环六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湿地公园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满足后工业时代城市公园开放可达的要求。

步道网络由东西向临浦明路一侧的田际折线步道和南北向便捷通道,临黄浦江一侧的滨江休闲步道及以田埂为径的田间体验小路构成。

2)三场九园

三场九园是后滩湿地公园中的后工业生态文化节点,以生态保护、回归自然、参与体验为主线,同时给游人提供休憩、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复合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场是指公园西部的“空中花园”广场(综合服务中心)、中部的水门码头广场以及东部的漂浮的花园广场。

九园是泛指后滩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文化和当代艺术体验节点,包括机器的容器、田间体验平台、芦荻台和滨江休闲平台等。

详见“功能结构分析图”。

6重要节点的景观设计

一、“空中花园”广场:

“空中花园”广场位于场地南部,规划浦明路的西侧,原为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用地,本不在规划范围内,因场地内的工业厂房结构完整、保留完好,故建议纳入场地进行整体设计。

“空中花园”广场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出入口,设计时结合原厂房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结合较完整的结构体系,本着从低成本的物质循环层面出发,力图以历史为依托来挖掘当代文化价值,保留其厂房主体结构,引入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重新赋予了这个场地新的角色,使其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空中花园”广场主要包括综合服务中心(门厅、展厅、咖啡厅、茶餐厅、管理用房、接待问询处、邮局、医疗、网络中心、小卖、厕所等)、室外庭院、观景广场、亲水栈台等,面积大约1.1公顷,其中新建建筑面积约2400平米,广场临水处设计为竹铺装的亲水台阶,内河湿地常水位保持在2.2米。

对于旧厂房,保留基本结构构件,并作艺术处理,去掉围护墙体及顶棚,跨越蒲明路,成为了整个入口区域的重要景观标识,同时还将湿地的水系和植物尽可能引入到厂房空间里去,拉进了人与湿地的关系,增强人了与自然的交流。

新建筑多为大空间,材料主要以玻璃钢材为主,建筑周边多植毛竹,原厂房的厚实、围合与新建筑的简洁、通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们相互包容、相互存在。

另外,动静相宜的休憩空间、展示空间,穿插于新与旧之间,游客游走其中,可以感受与时间的对话、与空间的对话、与自然的对话。

“空中花园”广场节点平面图

B-B剖面图

湿生植物从岸边穿出,依偎在结构基础之间,与悬挂在空中的绿色植物、攀沿在钢构架上的爬藤植物相映成趣,连同建筑周边的毛竹,共同组成了一个别具趣味而又充满生机的多功能“空中花园”广场。

详见“‘空中花园’广场”节点设计详图。

二、水门码头广场:

水门码头广场位于场地中部,由规划的水门码头(设有水门1个泊位、轮渡1个泊位,共占岸线259米,纵深约45米)、码头广场、湿地营养净化池和“梯地禾田”广场四部分组成,占地约2.6公顷,其中新建筑面积约250平米。

根据场地的功能需要在码头广场上设置三组功能性建筑“码头服务中心”,包括接待问讯、小卖、咖啡吧。

建筑风格简洁明快,仍然采用钢结构与玻璃的组合为设计元素,搭建成集装箱式的玻璃体块,高3-4米,排放在木格栅构架之下,考虑到建筑的施工与拆卸均简单,可视会间、会后具体情况作部分加建或拆除。

木格栅构架则实际上是遮荫棚架。

另外,一组长约85米、高约8米的龙门吊是该广场的景观亮点,该龙门吊是将原厂区内保留的龙门吊移建至此,不做任何装饰,龙门吊重新着色,作为工业遗址存在。

充分发挥其独特鲜明的造型个性,与集装箱式的小建筑组合在一起,矗立于水门码头边,共同营造出一幅气势恢宏,充满工业时代热情、朝气的码头广场景象,使水门码头在区域中形成其独特的景观标志。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保的理念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