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9683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刍议Word下载.docx

又因为,人口增长意味着粮食需求的加大,这必然会引起农牧业生产的扩大,也就需要更多的耕地。

而这些新耕地的主要来源就是开垦森林和草地,进而就会导致森林碳汇的减少。

同时,人口增加还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废弃物被排放到海洋中,特别是一些废油漂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蒸发,使海上大气变得干燥,从而减少海面潜势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变化增大,使海洋失去了调节气温的作用。

森林和海洋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碳汇,它们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的下降,也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第二,人口增长使各个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弱。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休耕期正在缩短,加剧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粮食产量下降,于是迁移在所难免。

例如,卢旺达在其应对气候国家方案中就提到,人口数量增长使适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加剧。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高密度人口区过度开发土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土地侵蚀和滑坡。

于是,人们开始从北方人口最稠密的省份向东南亚人口最少的省份迁徙。

这些迁移人口使得新的区域土地荒漠化的风险增加。

同时,淡水短缺也是伴随人口增长的典型情况,通常由于气候变暖淡水供应减少,污染水平上升也会影响淡水供应,但人口增长会日益增加对淡水的需求,所以人口增长使得人类对淡水供应的适应能力减弱。

比如孟加拉国在应对气候国家方案中就强调了海平面上升和人口增长对淡水供应的双重影响:

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地面下沉,在河口海水入侵合并进入地下水使得淡水供应能力下降。

而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由于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压力,将进一步降低淡水供应相对可能性。

所以,人口增长加剧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致的自然灾害的脆弱性。

综上,可以看出其实在气候科学界已经普遍承认人口变化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增长结构是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也指出:

“在20世纪最后30年里,单位gdp和人口增长是全球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力。

”但是为什么在国际法律文件或气候变化谈判中一直没有将控制人口数量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呢?

西方世界的质疑声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之争

2009年11月18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了主题为“人口与气候变化”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

该报告从人口增长的角度,探讨气候变化与人口稳定、性别和年龄构成、人均收入等因素的关系。

同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主任在哥本哈根建议,将人口问题写进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文件。

以上两事件合在一起被认为是国际社会首次将气候变化和人口数量联系起来,但这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推崇,反而迎来了西方世界的广泛质疑。

原因很简单,因为控制人口增长被认为是一个困难并负有争议的措施。

主要的批评观点如下:

(一)缺乏科学上的确定性

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家frankfuredi,他在英国著名网络杂志《刺》上发表文章阐明两点主张:

第一,人口规模和气候变化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他举例说越多人使用土地其结果往往是土地被更好的管理,而土地破坏严重的地区却是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如萨赫勒地区);

第二,人类不是简单地排放二氧化碳,制造污染,消耗资源,他们也创造和改变生存环境,把目光局限在“自然限制”人口增长上,社会将脱离继续寻求创造性的方法解决贫穷、饥饿、资源不足等问题的轨道。

实际上,主张一是指人口数量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

根据人类目前的认识水平,科学上确实不能证明人口数量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2009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承认,人口增长对排放的影响是复杂的,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

但是,国际环境法公认的风险预防原则正是专门针对科学上尚未得到最终明确证实,且如果等到科学证实时才采取防范措施为时已晚的环境风险而制定的。

根据风险预防原则的要求,即使目前不能确定人口增长直接导致气候变化也应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积极应对。

主张二则是人口与资源关系乐观派的翻版。

古典经济学家西蒙在《没有极限的增长》一书中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必然增加,这将迫使人们推动技术进步,寻找更多的、更廉价的资源,借此消除人口增加所带来的资源压力。

而新的资源往往比老的资源更便宜也更丰富。

所以,在人类历史上,人口增长是同资源增长而不是资源减少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初看似乎有点道理,其实则不然。

因为,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不是或主要不是由人口因素所引起的资源短缺,而是由其它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

所以,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短缺并不一定导致技术创新,相反很有可能阻碍技术创新。

这是由于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创新是以节省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特点的,这点与利用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不同,它难于由人口众多产生出来。

因此,在解决资源危机的技术进步和减少人口增长率这两种方式中,更方便、有效的是后者。

英国“理想人口”智囊团组织就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一个简单的避孕套被认为是比科技发明更好的投资。

(二)对人权的侵害

该观点是目前西方世界的主流观点,也是控制人口数量一直不能被接受为应对气候变化良方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生育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神圣的权利和义务,很少有人敢于公开支持运用法律政策等国家权力控制人口增长。

而中国的人口政策是最常被抨击的对象。

西方某些人以20世纪60、70年代关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些负面失实报导为依据,强调以国家强制力控制人口数量,就是在没有得到孕妇完全同意的情况下为其进行绝育手术等违反人权的手段。

2009年12月12日,mauricevellacott在加拿大《金融邮报》发表了题为“应担忧人口减少,不要担忧人口过多”的文章,他认为中国当初根本不需要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是一项以减少中国人口为目的的国际战略阴谋。

文章说包括中国在内,面临的不是人口过多,而是人口太少,人口太少将引发很多经济问题。

以上这些以人权为借口,攻击、指责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观点,实属不切实际之言论,是对人权的片面理解和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不足,也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误解和偏见。

我国计划生育是通过控制人们的生育行为消除和缓解利益冲突,反映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就是消除和缓解人们享有的生育权自由与人口增长导致气候变化加剧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我国,一家多生育一个孩子,就会多占一份基本的生存资料,获得比其他家庭更多的利益。

但一国总的资源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每个公民的份额就会相应减少。

该原理推广到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是一样的,一国人口数量越多就意味着越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更多的人口红利,也就相应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利益,于是每个国家都想获利而不愿控制人口,导致气候变化加剧。

可地球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每个国家都放任人口增加,终有一天会超过地球承载能力,导致人类的灭顶之灾。

所以,避免人口增长导致气候变化加剧是人类生存权的需要。

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权利,与凭借本性是同义的。

而生育权是公民权的一种,是生存权的具体应用,所以当公民生育权利与基本生存权相冲突时,政府有责任在整体上对个人生育行为加以引导和适度控制,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人权。

所以,中国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不是对人权的践踏,反而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三、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现行法律政策及其完善

除了中国的计划生育以外,印度、巴西也都有控制人口的法律政策,另外,世界上40个最不发达国家在向全球环境基金提交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方案中,有37个国家确认了人口迅速增长或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或阻碍了适应的能力,这些都为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层面以及发达国家却一直没有将控制人口数量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在法律政策层面几乎呈现空白状态。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可以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努力,逐步实现控制人口增长应对气候变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于2007年6月4日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详尽阐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成就、目标及相关政策和措施。

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

根据该方案,我国将实施计划生育,把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

中国实施30年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少出生了4亿人口,按照目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4.57吨计算,中国如今每年减少18.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也必须承认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人口总量大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

只要有人,就会有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流动人口、富人名人、涉外婚姻的计生工作难题,同时也要配合其他有效手段,如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完善生殖健康服务体系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

尤其是在农村,要让老百姓永远不再为养老、看病担心。

这样,农民养儿防老的观念自然就会发生转变。

计划生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重点,逐步改变群众理念,最终从国家控制转变为群众自愿优生优育。

在国际层面,今后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重要场合,反复重申控制人口数量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并且建议将以下具体内容写进气候变化会议的成果文件:

关注气候变化和人口发展的相互作用;

优先开展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和收集,以提高对于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人口动态的全面系统理解;

对各国政府的建议性措施,如自愿计划生育,加强对妇女教育,完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服务,推广现代避孕手段避免意外怀孕等等;

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要求各国政府逐步在本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其他国内立法中体现控制人口数量的法律政策规定等。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员国,尽管他们人口总数不大而且增长速度不快,但是他们的温室气体高人均排放量决定了,其每减少一个人,温室气体减排量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减少5至6个人。

因此,强调发达国家控制人口数量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由于宗教信仰和法律传统不同,我国并不会要求发达国家推行强制计划生育或基于义务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可以变通为基于权利的方法实行人口控制,如利用各种宣传教育、经济刺激的手段传导:

这是对人民福利需求的反应,而不是对全球人口过剩国际关注的反映。

总之,没有人是真正的“碳中性”,因此,每一个人都是气候变化问题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全人类需要在每一个温室气体影响因素方面共同努力,这当然应该包括对于人口数量的控制。

对于欠发达地区,人口数量已经占到目前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四,控制人口增长是其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

对于发达国家,“应该对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百分之五十负责”,所以,也没有借口拒绝控制人口数量。

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必须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不论这些政策是基于义务还是权利、强制还是自愿,但是必须有所行动。

参考文献

[1]根据《2009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数量低水平是79.59亿;

中等水平91.50亿;

高水平104.61亿。

[2]赵白鸽博士时任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人口方案管理委员会主席。

[3]《赵白鸽:

中国人口管理经验将为应对气候提供实践》,载2009年12月12日中国新闻网

[4]参见刘纪宝:

《人口增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载《法治与社会》2009年第21期。

[5]参见《2009年世界状况人口报告》

[6]leobryantlouisecarvercolindbutlerababuanage,climatechangeandfamilyplanning:

least-developedcountriesdefinetheagenda.novermber2009bulletinofworldhealthorganizationhttp:

//www.who.int/bulletin/volumes/87/11/08-062562-ab/en/,volume87,805-884

[7]frankfuredi,treatinghumanbeingsaslittlemorethancarbon,spiked,http:

//www.spiked-december2009.

[8]肖显静:

《摆脱资源危机:

推动技术进步还是减少人口?

》,载2003年9月6日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9]苏平:

英国特色的计划生育,载2007年7月18日bbc中国http:

//www.bbc.co.uk/china/lifeintheuk/story/2007/07/070718_ukcolumn.shtml,2009年12月16日访问。

[10]mauricevellacott,feardepopulation,notoverpopulation,december,12,2009financialpost

[11]姚宗桥:

《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性质和表现形式》,载《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12]赵白鸽:

中国人口管理经验将为应对气候提供实践,载2009年12月12日中国新闻网

[13]舒朝普:

《“给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打分,我们是优”——专访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载《中国外资》2009年第3期。

徐雅,女,籍贯: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