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015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

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2017年高考(512)陕西省汉中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陕西省汉中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卷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

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今生还是来世。

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

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

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

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

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

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

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

儒家对此的回答是:

家庭。

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

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

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

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

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

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

因此古人也说:

德者,得也。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

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

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

抄了改,改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病。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么高明,那么权威。

是不是先搁一搁?

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

我们认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

我们准备留用,从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

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么艰苦……

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

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

三十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他看得出来——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

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

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

这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

它是财富,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

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灯,为他们烛照。

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

他能不流泪吗?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

欣慰后面却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年轻人起来了,他呢?

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

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

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

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不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

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

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

他的提包变得暖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

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一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

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

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回家以后,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乳。

小磨香油?

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

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透露给我了。

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

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

打击是沉重的。

(选自1983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选》)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比的感激之情。

B.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夕阳和桦树都具有象征意义。

D.小说用郑之泰和钱莉莉两个次要人物作陪衬,突出了金永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并通过他深刻地表现了文人相轻这一主题。

5.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

表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

(4分)

6.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

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月7日,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

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

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10部舞台咏诵艺术作品。

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出的这10部作品中精选出4篇经典原文、7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9首感悟经典的歌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全面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他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典,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

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比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

我的观点是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

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以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也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是更加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会的认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创作的时代相提并论了。

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

当然,萨氏的这本著作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影响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

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后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性。

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杜甫无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

极端的例子里,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

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准备慷慨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断了诗兴。

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成绝唱,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

会造成原作价值的折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出。

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

于传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

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化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并受到儒家至高至尊的推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认为是能够认识并把握历史法则的人,是孟子所谓的圣之时者。

儒家最强调变的经典,是五经之首的《周易》。

易经就是变经,是对变革规律的总结。

这是一部专门阐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与法则的经书。

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都以承认和重视外部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前提。

阴阳、刚柔、乾坤等,都是古代中国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会等运行机制、变化规律所创立的概念。

在其他儒学经典中,都充满着这种自我更新的意识,如《诗经》歌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乐记》借上古言变化: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针对不同的历史境遇,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

其中,特别是在佛教盛行而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之际,成功应对了佛教的挑战,后来,它又遭遇了基督教的挑战。

总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富有弹性的文化,富有巨大张力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不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化、封闭的文化。

(摘自《中华读书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只是诠释经典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真正重视经典,体悟经典,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努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斯密的《国富论》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书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它也就不再被后人看重而成为经典。

C.材料二中列举了斯密和李白等事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

D.文学经典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述,一旦形成绝唱,就很难超越。

8.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

(4分)

9.材料三说:

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

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

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

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

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

成王安在?

成祖曰:

彼自焚死。

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

国赖长君。

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

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

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扆(y):

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5分)

(2)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双调】得胜令

四月一日喜雨

张养浩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

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注释】万象: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

沾濡(r):

润湿,润泽。

和余:

连同我。

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诗人的不同心情。

B.

三四句,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

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

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E.

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

15.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

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根据题意填写句子。

(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

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阐述宋荣子对待赞誉和责难的态度的句子是

《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

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期待已久的《华尔街2:

金钱永无眠》终于上映了,观众们拍手称快,既被电影的史诗般的气质所征服,又对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

学国学、传承经典也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家长和学校采用强制学生集体跪拜孔子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无异于缘木求鱼。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古语揭示了学无止境、需终生学习的道理,实属不刊之论。

韩国以防范朝鲜的导弹和核威胁为由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萨德系统,这种做法最终只能是替美国火中取栗。

强权政治总是以舆论抹黑、武力威胁的方式压服反对的力量,这种危言危行值得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警惕。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这种人工仿制的大理石石材价格是其它同类产品的40%到60%,优势明显;石材在外观、材质等方面也极具市场竞争力。

B.《向太阳》是艾青在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的一首长诗。

C.报告显示,各级政府强化了对公立医院发展建设、长期债务化解、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D.我国发射风云四号卫星,整体性能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同类卫星水平,一举实现了我国卫星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莱昂纳德科恩的歌

适合在黑夜里倾听的歌,他的呼噜和哼哼,本身就是迷迷蒙蒙的夜气。

他几乎没有高频的声音,似乎也只有在静夜里才能清晰地听到。

那里面有

的颤抖,有细腻的弥漫,他没有音域,音域在极低的声部,低到常人很难唱的程度,像黑暗中黑亮的羽毛,看得久了,

看到清幽的闪光,美极了。

A确实而稍微并非而是

还能

B确是而精微并非而是

便能

C确是所以稍微不仅而且

还能

D确实所以精微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