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019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docx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

公共卫生管理我的爱

第一章公共卫生管理概论

1.公共卫生:

指通过组织社区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

使用预防医学、健康促进、环境卫生、社会科学等技术和手段。

2.公共卫生学:

是研究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和消灭疾病危害,讲究个人和团体卫生,增强体质和身心健康,保护和提高劳动能力,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延长人类的寿命。

3.根本的目标:

为健康服务、为公众服务。

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与行动,来维护和增进社会全体居民的健康,保护社会生产力,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1。

公共卫生管理:

它是以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对疾病控制、妇幼(卫生)保健、老年保健、社区卫生保健、精神卫生、城乡环境卫生(爱国卫生运动)等所进行的管理。

2。

公共卫生管理学主要是总结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经验;研究公共卫生管理的理论、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公共卫生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介绍和借鉴国外有关公共卫生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三、公共卫生管理的内容、任务和特点:

1目标计划性2社会性和群众性3.法制性和政策性4.多学科性

公共卫生事业组织与机构:

卫生防疫、防病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群众组织;公共卫生职能的分离与融合

 

第二章疾病控制概论

疾病控制的基本概念

1.狭义地讲:

是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与方法,最大限度地限制和消除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与危害,促使人体内正在进行着的病理变化终止甚至逆转,以减轻病痛,恢复健康。

2.广义地讲:

是应用预防医学及其相关科学技术和卫生管理学方法,并通过社会努力,有效地限制和消除人群中存在的危险性致病因素,降低人群中疾病发生的频率,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进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控制和消灭疾病,促进人类的心身健康。

疾病控制范畴:

属预防医学的范畴:

疾病控制的性质

一、战略和策略性

二、预防性和医疗性:

1.疾病控制集预防和医疗为一体:

2.注重疾病控制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三、系统性与社会协调性

疾病控制的任务: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防控工作、公共卫生监测

疾病的控制谱:

传染病的预防从控制到消除再到消灭在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上所显示的差异,称为疾病的控制谱。

第六节、疾病控制的战略措施:

组织管理措施、培养卫生人才、卫生法制管理措施、疾病控制的综合措施

疾病控制可为三级:

(1)预防疾病发生的一级预防:

通过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实现对疾病的一级控制。

(2)早期发现的二级预防:

通过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实现对疾病的二级控制。

(3)控制疾病进行性发展和残疾的三级预防:

通过加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的管理,实现对疾病的三级控制。

一、疾病的一级控制--指控制疾病发生的条件,即通过控制病因、宿主、环境(或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来达到减少和控制疾病发生(即发病率)的目的。

综合控制措施:

是采取对病因、宿主、环境并举的综合控制措施。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是实现疾病一级控制的重要措施。

重点机构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疾病的二级控制—指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三早”措施.这是防止和缓解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目的在于对临床前期疾病的控制,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早期发现病例的方法主要有:

定期(周期性)健康检查;医院、防治机构的门诊筛查;普查;健康咨询;自我检查。

各级医院(包括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和医疗防治机构是疾病二级控制的主要组织机构。

三、疾病的三级控制—疾病的三级控制系指疾病的对症治疗措施。

目的:

在于减少并发症、防止恶化、伤残,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促进康复和提高病人终末期的质量。

工作内容:

控制疾病发展速度、促进康复、预防猝死、临终关怀。

疾病三级控制的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专科与全科)、康复机构、临终关怀机构。

第八节、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

根据流行病学理论,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种疾病进行的长期、系统、准确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订有效的疾病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监测任务:

1。

长期、系统、全面、准确地观察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全部过程;

2。

调查疾病影响因素,确定疾病变动趋势和分布动态,并及时采取防治对策和措施;

3。

对疾病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并不断修改和完善,以期达到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

二、疾病监测的种类:

传染病38种、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

三、疾病监测的组织管理

四、疾病监测的工作方法和

内容:

1.设立疾病监测点2.长期、系统地收集有关疾病监测资料3.资料分析及评价4.情报信息交流。

五、评价、考核防治效果

 

第三章卫生防病管理与传染病预防控制

第一节概述

一、卫生防病管理:

卫生防病管理是卫生防病事业管理工作的总称。

是对我国城乡各级各类卫生防病机构以及医疗预防机构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它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卫生防病管理的任务

三、卫生防病管理的内容.

1。

计划管理

2.法治管理

3.防病、防疫现场管理

4.医疗预防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

5.信息管理:

构建疾病预防监控信息系统

疾病预防信息通信网络:

医院、社区防疫信息办公室—省市卫生局信息办公室和疾控中心—国家疾控中心(CDC)。

6.卫生人力资源管理

7.质量管理

8.科研管理

9.经济管理

10.设备、物资管理

四、卫生防病的发展

卫生防病中心的管理

一、卫生防病中心的性质:

它主要是应用预防医学理论、技术对卫生防病工作进行监测、监督、检查以及科学研究并培训卫生防病人员,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二、卫生防病中心的任务:

1.以防病灭病为中心的疾病控制2.监测监督3.卫生宣传教育4.科学研究

三、卫生防病站的组织机构设置1.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系统2.地方病防治组织系统3.国境卫生检疫组织系统4.卫生防病中心(站)组织系统

四、卫生防病中心的工作内容:

控制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消毒、杀虫、灭鼠、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卫生宣传及职业卫生教育、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疾病和死亡登记报告。

五、卫生防病中心的工作方法1.卫生统计学方法2.流行病学调查方法3.实验研究方法4.社会科学方法

六、卫生防疫中心各科室和各类人员职责(试行)

传染病防治监督:

是指卫生监督主体依法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进行监督,并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处罚的执法活动。

一、传染病防治监督的法律依据:

《传染病防治法》

二、传染病防治监督的范围:

一切单位和个人。

三、传染病防治监督机构及其职责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要点

(一)传染病预防的监督

1.疫情报告的监督——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传染病疫情发生现场调查取证,查阅或者复制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品。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2疫情的通报3疫情的公布。

(二)传染病控制的监督

1.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控制:

①隔离治疗:

②强制隔离:

③公共场所控制:

④治疗和控制:

⑤医学观察:

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⑥卫生处理:

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及物品应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⑦检疫、医学检查:

对传染病病人的措施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包括:

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

2.对传播途径的控制: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政府为控制疫情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①限制或者停止集会、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员聚集的活动。

②停工、停业、停课。

③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④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⑤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可以宣布疫区,在疫区内实行紧急措施,并可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五、法律责任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1.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2.确定传染病爆发的证据流行病学证据:

临床学证据、病原学证据、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免疫学检验、动物模型(尤其新发传染病)。

3.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传染源被移走或消失(住院、死亡或治愈);②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③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

医疗机构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医疗机构承担控制传染病主要任务有1.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2.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3.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

疫情报告工作;预防工作;疫情控制措施;传染病的医疗救治: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的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

二、医疗机构传染病的防治:

非典与禽流感、流感防治;结核病管理;艾滋病防治与控制;肠道门诊工作;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

第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短期内突然发生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

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

第二节、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

一、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报告

1.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科学的监测(建立监测点)。

2.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及时、准确的预警报告。

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机构,根据监测所获得的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发出预警报告。

3.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置情况。

二、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正确处理

(一)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就地处理:

(二)严格控制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蔓延1.首先严格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3.疫源地的控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种处理措施必须科学正确1.重大传染病疫情爆发后的应急工作,就要按照防治传染病的规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开展应急处理工作;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就应按照收治病人、查明病因、保护健康人群的原则进行处理;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发生后,就应按照及时抢救病人,查明中毒原因的原则开展工作。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第三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一、应急反应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二、应急反应措施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

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

技术保障、物资、经费保障、通信与交通保障、法律保障、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一、应急管理指挥体系——统一协调

二、预警体系——反应敏锐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监测网络提供的信息,向社会发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发生的预警报告。

监测—评估—预测—预警报告

中国应急反应预警阶段划分:

准备阶段—大流行阶段—结束阶段;

应急反应分级:

无应急反应、黄色预警,Ⅲ级应急、蓝色预警,Ⅳ级应急、橙色预警,Ⅱ级应急、红色预警,Ⅰ级应急、终止应急反应。

三、救治体系医疗救助机构、疫情控制机构

 

第五章慢性病防治管理

第一节慢性病概述

一、世界与中国慢性病现况

二、慢性病防治管理:

慢性病管理所涉及的慢性病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和医疗费用昂贵,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

慢性病管理的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使患者掌握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管理,在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实现能量平衡(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理用药,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寿命,降低疾病负担。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事业的进步,疾病谱已发生变化。

在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慢性病的防治管理已成为疾病控制的重要任务。

四、世界卫生组织对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一)行动原则:

以公共卫生系统为主导,建立支持性环境,强调个人责任,立足于社区,建立广泛伙伴关系,依据科学行动,利用现有资源和体制加强慢性病管理工作

(二)策略措施:

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应对能力;加强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相结合;以社区为基础综合防治;使慢性病预防、控制与初级卫生保健相结合;发展人力资源;建立疾病监测和防治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筹资机制

五、我国慢性病防治管理措施

1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

根据慢性病发展的自然史.整个慢性病的防制对象应涵盖5个亚人群:

社区全人群、高危人群、临床前期的人群、确诊的慢性病人群、存在并发症的晚期慢性病人群。

慢性病防制策略:

为社区全人群的健康促进、针对高危人群个体的危险因素干预和疾病的早期筛查、现患病人的管理以及对晚期病人的医疗护理。

2.紧密结合卫生改革的重点,将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服务等相结合

3.强调政府责任:

制定政策与规划,创造支持性环境

4广泛动员,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5积极解决慢性病防治中的关键技术和问题

6.连续性的病情和危险因素监测以及及时的评估

社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一、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程序

(一)社区诊断:

是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方法、方式、和手段,收集人群健康资料;获取社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摸清慢性病基本情况,找出影响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因素;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及重点人群;为慢性病管理提高基本数据。

(二)确定目标、制定管理计划

(三)实施计划与管理:

社区慢性病管理应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病人的自我管理与监督:

特殊人群的管理:

(四)建立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网络

二、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一)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

1.服务对象:

辖区内常住居民,重点对象为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

2.服务内容:

建立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健康档案。

建立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专案。

落实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根据患者或居民要求和社区所具备的医疗条件,提供家庭访视或家庭护理等。

参与上级业务部门开展的示范项目工作。

(二)综合防治策略

1全人群健康倡导2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3现患病人的管理与指导4建立综合防治的示范点

(三)慢性病发病因素的干预措施:

慢性病发病因素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及遗传等。

(四)慢性病预防医学控制(诊疗)技术

慢性病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基本过程:

是通过周期性健康检查—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亚健康者和患者—进行健康危险因素综合评价拟订健康维护计划—进行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对亚健康状态的对象或患者进行健康促进诊疗管理。

常见慢性病防治与管理

一、慢性病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骨质疏松症等。

慢性病管理的内容1.健康教育2.监测3.心理疏导4.追踪服务

二、高血压病的防治与管理

三、冠心病的防治与管理

四、糖尿病的防制与管理

“四懂四会”(懂得糖尿病的危害性,懂得控制糖尿病的保健知识,懂得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懂得定期与社区医师联系的重要性;会血糖自测、会自己注射胰岛素、会观察合并症的症状。

会对足、眼、心、脑进行自我保健)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一、居民疾病死亡原因监测目的:

了解居民病伤死因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提供对策依据。

二、肿瘤发病、死亡监测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与监测

目的:

为掌握人群中糖尿病、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分布特征,为制订综合防治措施和评价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病种:

国家疾病预防机构推荐收集恶性肿瘤(含神经系统良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性猝死、脑卒中(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糖尿病。

四、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第六章妇幼卫生管理与妇女儿童疾病控制

妇女保健概念和意义

一、保护妇女健康,延长平均寿命

妇女一生经历着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老年期,在六期中性成熟期最为重要,在此阶段,妇女要经历结婚、怀孕、生育、产褥及哺乳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承受生理的特殊负担。

二、促进民族健康和身体素质

妇女保健组织及任务:

妇女保健行政机构、妇女保健专业机构、基层妇女保健组织、建立妇女保健网

妇女保健系统管理:

妇女健康教育与自我保健、妇女健康普查与防治、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

孕产妇保健管理程序:

高危孕妇和34周以上孕妇携带卡片转入区级或市级保健院、综合医院妇产科、妇产科医院进行监护和住院分娩—分娩后出院,将卡片转回所属基层保健机构,进行产后访视和保健指导—产后12天由分娩医院作母婴健康检查、访视,检查结束后收回孕妇卡片。

重点管理监护对象——高危孕妇

(一)孕妇监测

监测对象:

在监测区内有正式户口的孕产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不论计划内外生育者,不论妊娠各期和部位,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死亡均属监测对象。

(二)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五个环节

一是早孕诊断,开展孕早期保健指导。

二是系统观察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高危因素进行矫治三是积极防治孕期并发症,纠正胎位异常,矫治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预防早产及流产;做好高危妊娠的计划分娩。

四是提高产科接生质量水平。

五是做好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和抢救。

三、妇女高危人群的防治管理:

是指在妇女群体中对具有易受疾病伤残和有死亡危险的弱势人群加强防治管理。

如妇女中的老人、孕妇和婴儿等人群。

由于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使其中一部分人容易患病,这些因素就是危险因素。

四、分期保健管理

(一)青春期管理

对青春期少女进行保健管理有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开展性教育,二是矫治各种不良行为或倾向。

(二)围婚期保健管理

管理内容1.婚前体检2.婚前咨询3.检查不合格者分类指导4.婚姻生活指导5.性卫生与保健

(三)围产期保健管理

围产期保健:

是指以保护母婴安全、提高出生质量为目的,于生产前后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预防保健工作。

孕期分:

早、中、晚三阶段管理

(1)妊娠早期保健措施:

早期确诊妊娠可以及早进行胚胎保护,预防出生缺陷。

(2)妊娠中期保健措施: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加强产前诊断、

加强营养指导、坚持适量运动、重视心理保健

(3)妊娠晚期保健措施:

加强孕妇自我监护、加强营养指导、防治妊娠井发症和合并症。

(四)生育期卫生保健管理

哺乳期保健措施:

哺乳期卫生指导、母乳喂养指导、哺乳期用药和避孕、哺乳期常见症状防治。

(五)更年期保健管理

更年期:

一般可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

五、妇女劳动保护

六、妇女保健工作信息管理

妇女疾病控制:

青春少女疾病的控制、育龄妇女的疾病控制、更年期妇女的疾病控制、老年妇女的疾病控制

一、儿童保健管理概念

儿童保健管理:

是对社区内的儿童进行常规系统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卡,定期进行体检,建立体检资料库,进行动态观察评价。

服务对象:

0~14岁儿童。

二、儿童发育期卫生保健的目的和任务

任务:

1.贯彻和落实国家《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卫生部《妇幼卫生工作条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和《小儿四病防治方案》等的要求。

2.“科学育儿”和“防病灭病”的卫生宣教工作。

3.生长、营养、疾病和死亡监测。

4.制定儿童卫生学要求与卫生保健参考标准。

5.开设儿童保健方面的各种咨询门诊业务和推广家庭保健知识等。

三、健康保健指标

1.婴儿体格发育指标:

体重、身高、头围、囟门、牙齿。

2.常用的保健统计指标

(1)新生儿访视率。

(2)新生儿死亡率。

(3)预防接种率。

(4)缺点矫治率。

四、儿童保健管理

1.集体儿童的保健管理

(1)生活制度

(2)营养及膳食管理(3)健康检查(4)疾病管理。

2.散居儿童保健管理

(1)新生儿保健管理

(2)婴幼儿及学前儿童保健管理

3.学龄儿童的保健

4.伤残儿童保健

五、儿童生长发育监测

(一)生长监测的概念

生长监测的目的:

1制定生长发育的标准和等级标准。

2评价或考核人群和个体的发育水平。

3检查营养、环境、劳动或锻炼对健康的影响或效果。

4了解发育规律和底数找出存在的问题,以确定工作方向或制定相应措施。

5探讨威胁健康的因素或疾病情况。

6了解人民体格状况。

(二)个体儿童生长监测方法生长监测图及其内容、小儿生长监测图的使用方法

(三)群体儿童的生长监测监测方法;监测对象的选择、年龄分组和样本数量;建立健康监测点的原则;生长监测指标;发育水平的评价

六、儿童发育期的营养监测

(一)膳食调查:

(1)询问法

(2)记账法(3)称重法(4)化学分析法

(二)营养状况的体格监测和评价

常用的营养评价指标和指数

(1)年龄的体重(标准年龄体重)

(2)年龄的身高(3)身高的体重。

(4)皮褶厚度(5)上臂围、体脂含量(F%)

(三)营养状况的实验室分析

第七章地方病控制与管理

一、地方病的定义:

凡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某种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地方病",俗称“水土病”。

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或鼠疫等传染病也具有地方病特征,故统称为地方病。

二、地方病的特点:

地区性地方病发病区与非发病区有明显的区域界限;病因特殊性;易地防治可能性

三、病因分类

1非生物致病因素地方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

2生物致病因素地方病—血吸虫病、鼠疫、布氏杆菌病。

3原因不明的地方病—大骨节病、克山病。

第三节地方病防治的组织与任务

基本原则1.政府领导、齐抓共管。

2.预防为主、科学防治。

3.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防治方针:

防病治病同治穷致富相结合是防治地方病的方针。

防治工作任务:

1.掌握地方病的流行动态:

(1)建立健全地方病病情报告制度。

(2)研究地方病的分布、流行规律。

(3)加强地方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对地方病进行普查,摸清病情,拟定和实施普防普治措施。

3.普及防治地方病的常识,培训技术骨干。

4结合防治工作,开展地方病医学科学研究工作。

(五)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特点:

1长期性2地方病大都发生在农村、牧区、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

3有的地方病发病慢、疗效慢。

4群体性5。

社会协调性。

第四节地方病的控制规划和对策

一、地方病防治规划的制定:

制定规划的基本要求—及时反馈,调整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检查督促,定时报告

二、防治管理

(一)预防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