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97031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ppt

常用中药知识简介,单位:

*,2015年5月11日,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一般都具有发汗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主要治疗外感表证。

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脉浮等。

根据药性及适应证的不同,解表药可分为以下两类:

发散风寒药:

主要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涕清、喉痒咳嗽、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的风寒表证。

发散风热药:

主要用于发热恶寒、头痛目赤、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的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

生姜,别名:

大肉姜,鲜生姜。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状茎。

性味:

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

主治用法: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胃寒呕吐以及由生半夏、生南星中毒引起的喉舌肿痛麻木等。

用量39g,水煎服。

发散风寒药,防风,别名:

铜芸,茴草,百枝。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性味:

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肺、脾、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用法:

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皮肤瘙痒,破伤风等。

用量4.59g,水煎服。

发散风寒药,苍耳,别名:

常思菜,地葵,道人头,猪耳,老苍子,刺儿棵。

来源:

为菊科植物苍耳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性味:

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肺、肝经。

功效:

祛风散热,解毒杀虫。

主治用法:

用于风寒头痛,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麻风等。

发散风寒药,荆芥,别名:

香荆芥,假苏,姜芥,四棱杆蒿,稳齿菜。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主治用法:

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麻疹不透,荨麻疹初期,疮疡初起等。

炒炭止血。

用量4.59g,水煎服。

发散风寒药,麻黄,别名:

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来源: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用法: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量29g,水煎服。

发散风寒药,柴胡,别名:

地熏,茈胡,菇草,柴草。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

味苦,性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

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主治用法: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肝炎,胆道感染,胆囊炎。

用量39g,水煎服。

发散风热药,桑叶,别名:

铁扇子,蚕叶。

来源:

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性味:

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

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

用量69g,水煎服。

发散风热药,菊花,别名:

甘菊,金菊,金蕊,药菊。

来源:

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

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抗菌,降压。

主治用法: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眼花目昏,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结膜炎,乳腺炎,高血压等。

用量59g,水煎服。

发散风热药,薄荷,别名:

土薄荷,蕃荷菜,南薄荷,仁丹草,野薄荷。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味辛,性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主治用法:

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头痛,目赤,口疮,皮肤瘙痒,风疹,麻疹,透发不畅等。

用量39g,水煎服。

后下,不宜久煎。

发散风热药,蝉蜕,别名:

蝉衣、蝉壳、知了皮。

来源:

为蝉科昆虫黑蚱的幼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性味:

味甘,性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主治用法:

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等。

用量310g,水煎服;或入丸、散。

外用:

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发散风热药,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大多药性寒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多入肺、胃、心、肝、大肠经。

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清热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疡以及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清热药按其性能及临床应用之别,分为以下五类: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主要清泻湿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症,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清热燥湿药:

主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主治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湿热火毒诸证。

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主治外感或内生湿热火毒诸证。

清热凉血药:

多入心肝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主治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火热妄行诸证。

清虚热药:

清虚热、除疳热,兼凉血。

主治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芦根,别名:

芦茅根,苇根,芦菇根,顺江龙,苇子。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性味:

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用法:

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吐血,衄血等。

用量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清热泻火药,莲子心,别名:

苦薏,莲薏,莲心。

来源:

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幼叶及胚根。

性味:

味苦,性寒;归心、肺、肾三经。

功效:

清心除热。

主治用法:

用于心烦少眠,热病口渴,口舌生疮,高血压等。

用量1.53g,水煎服。

清热泻火药,淡竹叶,别名:

碎骨子、金鸡米、山鸡米,迷身草。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主治用法:

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用量69g,水煎服。

清热泻火药,苦参,别名:

地槐,苦骨,川参,牛参,地参,山槐,野槐。

来源: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性味:

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用法:

用于血痢,便血,黄疸,浮肿,小便不利,肠炎;外用于疥疮瘙痒。

用量310g。

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清热燥湿药,黄芩,别名:

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性味:

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用法: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量39g,水煎服。

清热燥湿药,椿皮,别名:

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樗木。

来源:

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

性味:

味苦、涩,性寒;归大肠、肝、胃经。

功效:

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

主治用法:

用于慢性痢疾,肠炎,腹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便血,遗精,白带。

用量69g,水煎服。

清热燥湿药,金银花,别名:

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性味:

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抗癌。

主治用法:

用于温病发热,风热感冒,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丹毒,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子宫颈糜烂,肺脓疡,大叶性肺炎,外伤感染等症。

用量615g,水煎服。

清热解毒药,马齿苋,别名:

马苋,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瓜子菜,马齿菜,蚂蚱菜。

来源:

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主治用法:

用于肠炎,菌痢,疔疮肿毒,蛇虫咬伤,痔疮肿毒,湿疹,急性、亚急性皮炎,带状疱疹,产后及功能性子宫出血,阑尾炎。

用量915g;鲜品30150g。

水煎服或鲜品捣汁内服。

外用适量,干品研末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清热解毒药,北豆根,别名:

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

性味:

味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便。

主治用法:

用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牙龈肿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哮喘,痢疾,湿疹,疥癣,痈疮肿毒,便秘。

用量39g,水煎服。

清热解毒药,连翘,别名:

旱莲子,空翘,空壳,落连翘。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性味:

味苦,性微寒;归心、肝、胆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用法:

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期,咽喉肿痛,斑疹,丹毒,痈结肿毒,淋巴结结核,高烧烦渴,神昏发斑,瘰疬,尿路感染等症。

用量615g,水煎服。

清热解毒药,蒲公英,别名:

蒲公草,黄花地丁,黄花草,蒲公丁。

来源: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和碱地蒲公英等同属植物的干燥全草。

性味:

味甘、苦,性寒;归肝、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散结。

主治用法:

用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用量915g,亦可捣汁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清热解毒药,地黄,别名:

生地,生地黄。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性味:

1、鲜地黄:

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2、生地黄:

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3、熟地黄:

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清热凉血药,主治用法:

1、鲜地黄:

用于温病热盛,烦躁口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尿血,咽喉肿痛。

用量1230g,水煎服。

2、生地黄:

用于热病烦躁,发斑发疹阴虚低热,消渴,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量915g,水煎服。

3、熟地黄:

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仲,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量915g,水煎服。

功效:

1、鲜地黄: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2、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3、熟地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地黄,清热凉血药,牡丹皮,别名:

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主治用法:

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头痛,烦热,气血凝滞,痈肿疮毒,跌打损伤,产后恶血,急性阑尾炎,高血压病,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症。

用量612g,水煎服。

孕妇慎用。

清热凉血药,地骨皮,别名:

枸杞根,枸杞根皮,狗奶子根皮。

来源:

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性味:

味甘、淡,性寒;归肺、肝、肾经。

清虚热药,主治用法:

用于虚劳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喘息,血热吐血,小便出血,咯血衄血,消渴等症。

用量915g,水煎服。

功效:

清虚热,降肺火,凉血止血。

青蒿,别名:

草蒿,臭蒿,香蒿,蒿子。

来源: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味苦、辛,性寒;归胃、肝、心、肾四经。

清虚热药,主治用法:

用于暑邪发热,痢疾,骨蒸劳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用量4.59g,水煎服。

功效:

清热解毒,除蒸,截疟。

感谢各位同仁的积极参与!

有不妥之处还请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