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193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docx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

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

  

  【篇一】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不过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因为“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不过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择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篇二】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宋代〕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个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但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

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个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能够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个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不过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

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持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

词的下阕就从这个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

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能够点化前人语句,使之表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但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李清照的这个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李句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仅仅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篇三】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词牌名:

如梦令|朝代:

宋朝|作者: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鉴赏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即使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不过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

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

“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

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个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个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使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逐步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篇四】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

  满庭芳·小阁藏春

  词牌名:

满庭芳|朝代:

宋朝|作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赏析/鉴赏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

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

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

“藏”与“锁”互文见义。

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

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

小阁设画堂里侧。

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有,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

“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

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

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

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

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

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

“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

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

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很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

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逐步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何逊(约480—520)是南朝梁代的文学家。

他的诗情辞宛转、意味隽美,深为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所赞赏。

梁代天监(梁武帝年号,502—519)年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亦作《咏早梅》)。

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注云:

“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

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仿惶,终日不能去。

”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情附着所致。

杜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

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物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

“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

“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

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个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

“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

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

这是花的命运。

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表现很曲折的状态。

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

但作者又试图实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

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

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

但词人以为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

”“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

“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

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

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

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缺乏必要的线索而无法详考,但从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凋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

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

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水准,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

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持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

这首《满庭芳》不但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应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篇五】精选李清照唯美宋词赏析

  多丽·咏白菊

  词牌名:

多丽|朝代:

宋朝|作者:

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赏析/鉴赏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

她笔下的花,不但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

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

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

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

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

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

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

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

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

“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

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

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

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

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

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

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

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