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973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归纳.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重点归纳(仅供

参考)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1)基本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

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年代和条件。

创立:

19世纪40年代

条件:

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社会根源: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2)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直接的理论来源。

(4)实践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疽'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6.哲学的基本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运用。

原理:

第一,意识统一于物质。

第二,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体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依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着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主要表现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使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义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现阶段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出发点。

9.物质的存在形态。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0.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11.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4)联系是有条件的。

①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②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③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2.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

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3.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

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4.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法方法论及其运用。

矛盾观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矛盾同一性作用的表现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作用的表现

(1)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分析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具体体现在:

(1)分析矛盾特殊性;

(2)“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3)“抓关键、看主流”;(4)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批判与继承相统一。

方法论: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运用:

“物生有两,相反相成"、“一分为二,合而为一气“和而不同,执中两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15.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及其运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14题)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第16题)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第18题)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第19题)

1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每一件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即矛盾的个性。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和意义,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一般(普通)比个别(特殊)更普遍、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具体。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7.质、量、度。

质:

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为他物。

度的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的。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9.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

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见第20题

(3)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

每一次的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2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1.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党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3.实践的概念、本质、特征、结构。

概念: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特征(扩展见书p60):

(1)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2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2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不是“猎奇”,也不是“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26.认识的本质、过程。

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过程: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3)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知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对感性的这种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的重要体现。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在实践中发展。

28.真理和谬误

(1)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他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第一,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

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的认识就是谬误。

第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两者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

(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29.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但真理又是通过感觉、直觉等主观形式表现出来的。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4)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5)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

割裂其,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30.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唯一的)

31.价值的内涵、特性

(1)内涵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2)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客观性(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多维性(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32.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原理及其运用

(1)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2)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3)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要想达到实践的目台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就必须〃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

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经典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人类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

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4)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都是不可取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人也不会满足于世界的现存形式。

人类主体总是受着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

但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咨观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正是这矛盾的驱动,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呈现出不断深人和扩展的过程。

开盾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也只能在实践中解决。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3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认识路线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思想路线化为指导思想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体现。

(3)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35.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二者的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认基础。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其中,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4)两者辩证关系

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③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依据社会存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