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465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docx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

中小学生活德育及其困境

  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到柏拉图的道德即规范性知识,都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知识。

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任何知识都只有通过理性的审判才是真实的、客观的和具有普遍意义的。

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德育也被认定为传授具有普遍意义的德性知识的行为。

这种知性德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精英教育的基础上的,显然不适合于当前的普及化教育,因而生活德育成了当前中小学德育的主要模式。

然而,生活德育中的“生活”是何种状态?

学校生活德育路向何方?

多元的影响因子如何整合?

据此,本文从道德的发生学基础考察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的必然性,剖析中小学生活德育面临的困境,并试图探索中小学生活德育的出路。

  

  一、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的必然性

  

  道德的发生学基础要求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其目标在于为了生活而德育,并通过生活来培养道德。

从历史的源头来考察,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源于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性交往。

人要生存,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存资料,而要获取这些生存资料,人类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

在这种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关系,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为了调节关系,解决矛盾,需要有一个大家公共认可或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道德。

倘若世界上只是一个人存在或者人与人之间并不发生关系,那么,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正如爱尔维修所言:

“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

”可见,道德源于生活,并存在于生活之中,它不能够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只能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展现出来,具有和现实生活不可剥离的特性:

然而,自从学校产生以后,学校教育就不断地远离生活,德育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定位在培训社会精英,因而德育关注的是一个先于学生个体存在的、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世界,试图通过德育活动把这种先行设定的价值世界灌输给学生,借以改造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宏大价值的真实体现者。

这种德育模式为培养社会精英、净化社会空气、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早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如果道德教育仍然坚持使用社会精英的道德标准来培养普通大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当前的德育必须回归普通生活,学校需要实施生活德育。

  

  二、中小学生活德育的困境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生活德育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模式,许多学校纷纷尝试实施生活德育。

然而,生活德育的实施却面临诸多困境。

  

  1.生活德育定位于何种生活

  生活是生命的展开形式,是人或动物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之集合。

人的生活是一种意义性的生活,人生不仅是适应“存在”,而且还不断超越“存在”,因而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那么,学校生活德育应该定位于何种生活呢?

在力倡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的学者中,有的主张生活德育中的“生活”为日常生活,他们认为,之所以讲生活德育,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去掉长期以来笼罩在德育头上的那层“圣神光环”,即要“去圣化”,以使德育恢复其人性化的本来面貌,使德育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真实生活中去。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德育生活主要是指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他们将日常生活剔除生‘活德育的范畴,认为教育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

因此,德育的生活是超世俗的。

当然,还有一种比较折中的观点,那就是将德育中的生活泛化,认为生活即生命活动,主张德育回归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之中,生活既包括个体每天的吃喝拉撒之类的日常生活,也包括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其他一切生活形式,这种泛化的生活概念将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揉在一起,把精神生活的“神圣化”也纳入生活德育中。

可见,当前人们对生活德育应该立足于何种生活还未达成共识,这使得生活德育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构成了制约生活德育实效的一种重要因素。

  

  2.生活德育路向何方

  生活德育要求以生活为指向,并以生活为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那么,学生每天都游离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不同的生活环境之中,其道德的发展必然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通过向学生传递信息来施加影响,构成了实施德育影响的“传递结构”。

在这结构中,学校教育只是这种传递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传递最终能否被传递对象所认可,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认可,不仅取决于该传递本身的状况,而且取决于该传递同其他传递之间的“力量”对比,取决于该传递在社会整个传递结构中的地位。

在信息封闭的年代,学校成了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学校传递的文化被视为“法定文化”。

德育教师充当社会价值的代言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引导学生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那些灵活多样、富有选择弹性的网络信息受到中小学生的青睐,学校传递的信息失去昔日的权威,其道德导向功能随之减弱。

此外,在当前这个多元价值的社会中,传统的“主流价值”受到了怀疑。

社会对各种价值取向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对错、美丑、善恶没有明确的界限,学生失去了社会或他人赋予参照对象。

学生的自我经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价值,成了衡量是非的主要标准。

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学校德育往往力不从心,处于尴尬境地,学校德育所宣扬的道德理想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不道德行为之间产生巨大反差,学生对学校德育产生质疑,甚至是排斥和抵触。

教师的道德权威地位不复存在,学校德育的导向性功能难以发挥。

  

  3.多元的影响因子如何整合

  生活德育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德性,要求学生的发展向社会敞开,学校德育所展示的育人情境不能游离于学生校外的生活世界。

这样,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真善美、假恶丑都同时作用于学生,学校的“扬善”教育可能在社会或家庭的负面影响下荡然无存。

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进行整合成了生活德育的一大难题。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长文化素养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德性发展。

然而,每个家庭行事方式各异,家长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会对生活德育实效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社会环境也构成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变革导致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正受着严重的冲击,社会上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尤其负面影响,通过各种媒体,自然会反映到学生身上,各种鱼目混杂的信息在网络的强势传媒下迅速扩散,这必然会对学生德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学校作为专业育人的场所,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中越来越强势的影响因子,如何把这些多元的影响因子整合以促进学生德行发展,成了当前中小学生活德育的一个重要难题。

  

  三、中小学生活德育的出路

  

  1.大众生活:

德育中的生活状态

  传统德育是建立在精英教育的基础上,把圣人之德作为学校德育的目标,以传授系统的思想品德知识为基本途径培养社会精英。

当前,中小学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果仍然用社会精英的标准来培养普通学生,实质上就是忽视了广大普通学生的德育诉求,这舍本逐末的德育模式注定是失效的。

因此,德育必须回归普通大众的生活(如图1所示),中小学德育应以大众生活为基础设计课程,从学生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进行教育,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可以理解的情景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

当然,人的存在就是一个不断向未来敞开的过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核心在于不断超越,所以教育不但要培养适应现存社会之人,还要培养出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

生活德育作为一种育人方式,同样需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既要注重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实践性,又要注重可能生活的超越性。

因此,生活德育回归大众生活,并不等于简单地把德育等同于生活,不对社会生活进行过滤,使各种生活直入学生眼帘,将学生完全置于社会环境中,任其自生自灭。

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方,负有“扬善弃恶”的义务,学校应该整合各种影响因子,为学生创设一种善性的生活场域,把学生带入能使他们真正获得生命感动的大众生活中去,使学生真正有所理解、有所感动、有所体悟,进而融入到他们的生命之中,伴随他们的人生历程,促进他们德行的完善。

因此,中小学生活德育需要立足于大众生活。

  

  2.和而不同:

生活德育的目标取向

  在这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追求统一的德育目标是不现实的.生活德育的目标取向应该追求“和而不同”。

社会作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每天都在围着自己的目标行事,彼此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甚至这种冲突会尖锐得不可调和,但他们毕竟还彼此交往和相处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所有人都不能置于这个共同体之外,因此他们之间必然存在共同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就是维系社会发展的道德底线,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否则社会就可能崩溃。

康德曾经说过: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我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增无减地敬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也许,在这价值多元的社会中进行德育,我们没有办法用统一的道德标准要求所有人,但这不能否认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道德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德育中“和而不同”的基础。

孔子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也就是上文所谓的道德底线,是“和而不同”中“和”的基础。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我们“和而不同”中的“和”又是什么呢?

市场经济是以利益驱动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任何人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放弃合法利益,更不可能要求他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然而,市场经济同样存在道德底线,普通大众只要不违背这基本的道德底线,其行为都是可以被社会接纳的。

如图2所示,以“0”为原点,左边属于不道德行为,右边属于道德行为,而道德底线就是原点不损人。

因此,鉴于当前学校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合格的普通公民,德育只要建立在“不损人”这个“和”的价值基础上,任何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学校生活德育应该在此基础上倡导各种不同的道德行为,真正做到学校德育的“和而不同”。

  

  

  

  3.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生活德育的因子整合

  生活德育彰显了社会和家庭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往往因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不同而导致生活德育低效,甚至是负效。

因此,德育工作必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学校为核心,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整合各种影响因子,形成正向合力,以抵制不良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首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络。

家庭早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启蒙、定型等决定性作用,孩子自幼接受的家庭教育“印染”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的联络,举办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讲座、父母讲座,增设家庭课堂,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实现学校和家庭对孩子影响合力的最大化。

其次,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建立众多社会设施,如公民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科学馆、儿童文化中心、少年自然之家等:

同时配备专门的社会教育师资,从事学生校外教育指导,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学校生活德育需要营造一种与社会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形态,努力促使学生置身于他们所生活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同时,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中积极认识、体验和感悟道德教育的综合性要求,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增强道德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 刘永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