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580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docx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

Lastrevisionon21December2020

 

哲学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分析: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方法点津】: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课文导语】: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盼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导入新课】: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发展也经历曲折的历程,在哲学发展道路上,有一次伟大的变革,同学们知道这次变革吗

【新知识探究过程】

教师:

出示教学案例和问题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欧美先进国家得到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清晰地暴露出来。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规模和周期性地爆发,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这就促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

2、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学生:

依据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交流

【探究提示】: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开放性的科学理论,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首先从总体上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进而分别具体阐释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教材引用马克思名言说明了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双向互动关系。

“相关链接”依循历史脉络回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

◇课堂练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是()

①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重要成就④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点评:

注意题干所要求的条件是“社会、阶级基础”,故选A。

③④分别是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2.科学前提。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

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说: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名言题化:

恩格斯说: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

C、天文学和数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

惟有D项符合题目“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的规定性。

3.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

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堂练习:

“相关链接”具体阐释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17世纪美国哲学

C.18世纪法国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即D项。

【思维拓展】: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纯属时代的产物,和马克思本人没有多大关系,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学生:

分组讨论,明确时代的作用与个人的作用

【辨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

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

【课堂质疑】

教师:

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

阅读课文,分析问题

【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都具有局限性。

(1)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以及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界限,哲学家也往往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学者;他们创立理论,往往把哲学的内容和具体科学的内容交融在一起,为了描绘世界整体图画,哲学家们在许多方面凭借逻辑和想像进行推演,以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似乎哲学是超越于一切知识之上的。

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

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I心主义的辨证法。

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由于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辩证性质,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

③以往的哲学理论,总的说来不能科学地全面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贬低或否定实践的作用。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也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因此,旧哲学不仅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更谈不上解释世界。

正如马克思所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其他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使哲学在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①在研究对象上,它为哲学找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对象问题,它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个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这样,它也就在哲学史上首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同时,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这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

③在社会功能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从而把哲学与推翻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正是哲学功能的这一彻底变革,使“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自身的显着特征

【课堂探秘】

教师:

问题;阅读课文探究知识框思考:

(1)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2)科学性和阶级性能否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不能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能够统一

学生: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其科学性与革命性

【知识总结】

(1)后一种说法正确,因为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是能够统一的。

(2)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够统一。

统一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以实践为基础。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它在自己的研究对象上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而且也在于它在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统一”,同时还在于其全部理论产生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又在发挥其方法论威力的同时经受着实践的检验、修正,并在实践中发展,使其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即它的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品质与精神,它对现存的一切理论、事物和社会制度等都持以批判和否定的理解,同时,又作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的哲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去创造和迎接新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保证。

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离开了实践都是空话。

(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离开了实践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也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阶段小结】

【课堂探疑】

教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会不会过时他能否指导中国发展道路举例说明

学生:

分组,讨论,交流

【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毛泽东思想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实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长期革命具体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

一方面,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是产生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又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

③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毛泽东又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然,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着作是这一个理论的集中体现。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②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

③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就是说,要取得革命或建设的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

要争取外援,但绝不依赖外援,把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2.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②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规划,“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定,等等,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并辐射到邓小平理论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是一部宏伟交响乐,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构成了这一宏伟交响乐的主题。

一句话,邓小平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并围绕着这一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建构了一个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性质;改革是一场革命;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一国两制”推动国统一大业完成;等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创新是一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全面丰富和发展。

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但表现为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内容,而且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之所以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因为“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党之所以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因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80多年来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不断取得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

执政党能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关系到党的性质,而且关系到执政党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一条自古不变的真理。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以解放天下劳苦大众为己任,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执政后,我们党仍然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宗旨,从而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化解了各种风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立党之本,进一步回答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

【本课小结】:

本课从宏观层面上勾勒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貌,逻辑上由一般到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