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768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4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docx

整理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修改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2km)。

2.天体系统

(1)天体:

是宇宙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形式,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层次图

 

3.太阳系中的行星(小行星带)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以地球的位置为界,通常把水星和金星叫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叫地外行星

5.地球是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⑴外部条件:

①太阳的光照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②行星运动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⑵内部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

②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水的形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是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

6.太阳辐射(电磁波,短波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高值中心——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四川盆地

7.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

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8.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来源。

9.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太阳黑子在光球层,实质是温度偏低显暗,它是太阳活动的标志,周期为11年;耀斑在色球层,能量巨大,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0.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与降水量变化关系密切,使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异常

⑵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磁暴现象

⑶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⑷两极产生极光:

带电粒子流与大气摩擦产生

11.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⑴地轴:

倾斜,北极点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⑵方向:

①自西向东

②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看:

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

③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看:

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转

⑶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⑷速度: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角速度:

15度/小时,两极为0。

12.地球公转方向、周期、速度地球运动

⑴轨道:

近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

⑵方向:

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⑶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为参照)。

⑷速度:

线速度:

30km/s;

角速度:

1度/日。

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1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

自转形成赤道面与公转形成黄道面交角,为23.5°。

⑵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运动

【训练】填图:

近日点、远日点和夏至日、冬至日的端点不要混淆

(夏至日)

230261

(春分日)(秋分日)(春分日)

00

230261

(冬至日)

1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⑴昼夜更替

①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制约人类的起居生活,被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②晨昏线判读:

在线上任取一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转向昼半球的为晨线;转向夜半球的为昏线。

③昼夜长短判读方法:

一般作出该纬线,看所在纬线的昼弧长,每跨经度15°代表时长为1小时。

④时期的判读方法:

找晨昏线→找晨昏线相切的纬线→推算其相切的纬线的度数→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由直射点移动的规律确定日期和季节。

(晨昏线相切纬度数的余角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

【训练】读下图,回答。

1判读各图的日期和季节

甲图:

6月22日夏季,乙图:

12月22日冬季,丙图:

12月22日冬季,丁图:

3月21日或9月23日春季或秋季

②观察在侧视图、极地图和斜视图中晨昏线的特点

⑵地方时

①概念:

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比西边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形成的时间,称为地方时。

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经120度与东经30度时间差6小时;与西经30度时间相差10小时。

◆经度换算为“时区”的公式:

某地时区数=某地经度数÷15,余数小于7.5取整数。

◆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②时区与区时:

因为经度太多,每个经度都采用地方时的话,不便国际交流,故引入了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区的区时,这样全球就简化为24个区时便于使用。

◆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120︒E地方时≠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时

③时间换算:

地方时换算→15度/1小时;1度/4分钟;1分/4秒钟

区时的换算→某地的区时=已知时间(区时)±时差

(原理: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训练】

(1)北京116.50E为东八区;纽约(740W)西五区。

(2)东八区(北京)和零时区(伦敦)相差8小时,与西五区(纽约)相差13小时。

(3)8月30日下午4点一架飞机从纽约(740W)起飞,飞行13个小时抵达东京(139.50E),飞机着陆时的当地时间为?

8月31日19:

00

⑶沿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

①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由于经线平行运动物体不偏;偏向是面向运动方向的渐渐偏向

②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使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海水运动都产生偏向,对地球表面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训练】⑴(北半球)实线代表原来运动方向,请用虚线表示偏转方向

⑵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三角洲平原出现在河的北岸?

是南岸?

15.公转的意义

⑴综述: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出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⑵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面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直射点最大为90度。

晨昏线上为0度。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②规律:

随空间→因纬度而变化:

近大远小

(距直射点近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随肘间→因季节而变化:

来增去减

(向着该纬度方向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计算:

两地纬度差=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

⑶昼夜长短的变化

随空间→因纬度而变化:

“近大远小”(距极昼方向

(即:

直射点所在半球极圈近的白昼较长)

随肘间→因季节而变化:

即:

“来增去减”(向着该地所在半球方向来白昼增长)

【训练】⑴请绘冬至、夏至日的晨昏线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夏至)(冬至)

⑵比较地球上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⑶地球上一年四季昼夜平分的地方在赤道,春秋分昼夜平分的地方在全球。

⑷北京,广州,杭州,夏至日白天长短北京>杭州>广州,正午太阳高度广州>杭州>北京,冬至日白天长短广州>杭州>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广州>杭州>北京。

16.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⑴天文四季:

夏天为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为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为过渡季节。

⑵我国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讫点

⑶欧美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讫点

⑷为了与气候变化相统一:

北温带许多国家以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为冬季、以_3、4、5月为春季

⑸五带:

(图中填出五带及界线)

黄赤交角变大,温带变小、

寒带、热带变大

 

17.地球的结构

(1)划分依据:

地震波。

纵波(P波):

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S波):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

莫霍面:

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3)地球内部圈层概况

圈层

深度

物质组成

分层状况

结构特征

地壳

平均17千米(大陆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

氧(49%)、硅(26%)、铝(7%)、铁、钙、钠、钾、镁等90多种元素组成的岩石。

上层为硅铝层,大洋底部有缺失;下层为硅镁层,在地壳中是连续的

地壳的厚度不均,硅铝层的分布状态不连续

地幔

约2900千米

主要成分为铁、镁、硅酸盐类

上地幔的上部有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有所增大,可能为固体物质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

约6400千米

以铁、镍为主,含少量较轻的元素

外核物质接近液体,内核物质为固态,压力、温度和密度都很大。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4)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一般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训练】

1.莫霍界面是A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说明:

三大类岩石、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壳物质的组成:

①元素→②矿物→③岩石→④地壳

2.主要造岩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等(课本30页,以后用P30代替课本页码)

3.岩石的成因分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P31-32)

⑴岩浆岩:

由岩浆向上喷出冷凝而形成。

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如: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侵入型岩浆岩如:

花岗岩

⑵沉积岩:

各类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而形成。

①形成过程:

地表岩石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沉积岩

②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砾岩、砂岩、页岩等

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③沉积岩的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

⑶变质岩:

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

例如:

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

页岩变质形成板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4.地壳物质循环(P33-34)

⑴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

水循环、生物循环)

⑵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如图

5.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P36-38)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6.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P36-38)

⑴内容: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层、断裂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⑵六大板块名称:

大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大陆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生长边界有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有海沟、造山带。

⑶应用: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两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山或高原。

如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海岸山脉和岛弧。

如马里亚纳海沟、洛基山、日本群岛

7.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P38)

⑴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⑵分类:

褶皱,断层

地质构造

形成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岩层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

背斜、向斜

(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及成因: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

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

断层

岩层受挤压发生弯曲变位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8.外力作用和地貌(P41)

⑴表现: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⑵对地貌的影响:

①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使地面崎岖。

如:

横断山的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喀斯特地貌。

(P41)

流水沉积地貌:

如:

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冲积扇。

②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

风积地貌:

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沙垄。

③冰川作用主要地貌类型冰蚀地貌:

U型谷、角峰冰积地貌:

冰碛地形(如欧洲的波状平原)

9、形成黄土高原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

形成黄土高原厚厚黄土的作用是风力沉积

形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作用是流水侵蚀,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形成原因有降水量大,多暴雨;土质疏松;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说明: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

10.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其意义是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到15℃。

(P43-48)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方式

主体

特性

规律与举例

吸收作用

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有选择性

平流层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

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

无选择性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反射作用越强。

例:

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的光,越易被散射。

例:

晴朗的天空呈蓝色,就是因为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紫色和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b.大气的温室效应

⑴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贮存能量:

能让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辐射到达地面;能强烈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⑵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部分损失: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其变化规律是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读图回答

1A是对流层,其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2B是平流层层,其气温上部热下部冷,气流

以水平运动为主。

3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A层;现代飞机多在B层飞行,因为该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B层中有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C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11.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a.概念:

地表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b.形成过程:

①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②大气升降运动→③水平气压差异(直接原因)→④大气水平运动→⑤热力环流大气运动

在右图画出热力环流方向及四点气压的高低。

A等压线往高处凸,为高压,与之正对的D为低压;

B等压线往低处凹,为低压,与之正对的C为高压;

C.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

1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P49)

⑴风的影响因素: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次受__地转偏向力和__摩擦力的影响。

名称

特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力(F1)

(原动力)

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风力越。

地转偏向力力(F2)

①垂直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即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②大小与纬度成正比,纬度越高,力越大。

摩擦力力(F3)

①方向与风向相反;②大小取决于地面状况(使风速减小)

⑵大气水平运动受力分析

举例

大气受力状况

大气水平运动状况

赤道高空

F1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非赤道高空

F1、F2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非赤道近地面

F1、F2、F3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说明: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3.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P50)

a.地球上有:

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分布规律有:

风压相间;点南带南,点北带北。

b.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

(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训练】画出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每个气压带跨10个纬度,写出名称,画出风带风向和名称)

a.侧视图(春秋分)b.俯视图(北半球夏至)c.沿经线方向的剖面图(北半球冬至)

 

(4)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

 

环境的两个特点:

市场价格在有些情况下(如对市场物品)可以近似地衡量物品的价值,但不能准确度量一个物品的价值。

三者的关系为:

通过安全预评价形成的安全预评价报告,作为项目前期报批或备案的文件之一,在向政府安全管理部门提供的同时,也提供给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业主,作为项目最终设计的重要依据文件之一。

安全预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

(6)评价结论。

14.气压带和风带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P52)

3.意愿调查评估法

(1)导致多雨气候的气压带和风带有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带

导致少雨气候的气压带和风带有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低纬信风带,高纬东风带

(2)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其分布规律

是南北纬10°之间,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其分布规律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是南北纬20°-30°之间,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全年炎热干燥)。

4.广泛参与原则。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气候,其分布规律

是南北纬40°-60°之间,其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

(3)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其分布规律

是南北纬10°-20°之间,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其分布规律

是南北纬30°-40°之间,其气候特征是冬雨夏干。

15.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P53)

(1)南半球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这是因为南半球陆地面积狭小。

(2)北半球气压则呈块状分布,这是因为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

月份

亚欧大陆形成的气压中心

受影响的气压带

保留在北太平洋上的是

保留在北大西洋的是

一月(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七月(夏季)

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副高与我国的降水与洪涝:

副高持续偏南则南涝北旱,副高过早北跳则北涝南旱

16.季风环流(P53)

⑴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的现象,称为___季风_______。

⑵成因:

主要是_海陆热力性质差异_;_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__也是季风形成的原因。

【训练】

A图是1月季风图,判断依据是亚欧大陆形成高气压;

B图是7月季风图。

在两图中短线上添上箭头表示冬、夏季风风向。

图中②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⑶东亚和南亚季风比较

类型

风向

风力

性质

成因

气候类型

东亚

季风

冬季

西北

冬大

于夏

来自亚欧大陆干冷,受之影响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

东南

来自太平洋暖湿,受之影响高温多雨

南亚

季风

冬季

东北

夏大

于冬

来自亚欧大陆干冷,受之影响气候干燥

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移动

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

西南

来自印度洋暖湿,受之影响高温多雨

17.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般了解)

最冷月均温与气候带

降水季节分配与气候类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

>15℃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

热带沙漠气候

0~15℃亚热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殊)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

--------------------

<0℃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

温带季风气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

18.锋面系统(P56)

类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时

阴天、刮风、下雨、降温

多出现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为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为晴朗

符号

尖尖三角形

半圆形

锋面雨区

锋面附近,主要在锋后(冷气团一侧)

多发生在锋前(冷气团一侧)

锋面坡度

锋面图示

19.低气压(气旋)和高气压(反气旋)系统(P56)

天气系统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水平气流方向

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气旋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反气旋

垂直气流方向

上升

下沉

天气

阴雨

晴朗

 

图示

(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风向)

(以北半球为例)

(以北半球为例)

实例

台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