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7800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docx

历史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

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下高一期中考试历史模拟测试

本试卷共13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3.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三峡水利工程B.坎儿井

C.都江堰D.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4.《汉书•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5.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

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

出现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B.城市建设的变迁

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7.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C.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9.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迪亚士的远航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D.麦哲伦的远航

10.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

体现“制度优势”的战争是

A.英西战争B.英法战争C.英荷战争D.普法战争

11.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

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2.儒勒•凡尔纳所写的小说《环球世界80天》是有现实依据的,1870年,一位名叫乔治•特雷恩的人环游了世界80天。

特雷恩当时环游世界有可能借助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B.火车C.飞机D.自行车

13.19世纪50~6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法国工业产值在20年间增长了两倍,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

德国的工业在20年里大约增长了3倍”。

欧美国家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民主政治的确立B.工业革命的拓展

C.对外扩张的扩大D.世界贸易的增长

14.在1820年之前,伊朗的棉和丝织业是相当兴旺的,为居住在城市中的,如伊斯法罕和大不里士的织布工(大部分是男人)以及城市周围农村的纺纱工(大部分是女人)提供了生活的来源。

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棉布开始进入伊朗市场,到1890年,伊斯法罕所拥有的丝绸织机仅为1830年它所拥有的织机数量的1/10。

材料表明

A.伊朗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B.伊朗乡村纺织业逐渐发展为近代工业

C.纺织业是英国发展最迅速的工业部门

D.工业革命给伊朗乡村纺织业带来了灾难

15.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这段材料表明此时中国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民族工业日益萎缩D.社会习俗逐渐西化

16.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17.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

”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18.“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

”材料意在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B.扶清灭洋

C.师夷长技以制夷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

“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

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

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

”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

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2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21.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22.1956一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是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3.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调整生产关系

24.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中共十四大的重大突破是:

A.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5.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看到下边这幅我国某一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

他看到的这幅图,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大题,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8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说地理大发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运动,主要是就其发展趋势或结果而言的。

我们还应该说,它是一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扩张,或双重扩张,关于荣誉的追求是否属于地理大发现的三大追求(上帝、荣誉和黄金)之一的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当我们讨论荣誉之类的问题时,千万不能忘记:

主观的追求不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那背后的客观条件或客观可能性才是根本性的。

——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題》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地理大发现”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

两白银)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贸易状况。

并指出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

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

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1911

300

5500

31

510

1911—1919

600

13000

75

1625

(2)依据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答案】D

【解析】青铜工具出现于夏商周时期,农业方面很少使用,排除A项;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并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B项不对;商周时期,人们就懂得使用施肥与灌溉技术,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D项正确。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图片没有反映出农产品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故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生产专业化是各内部生产过程更详细地分成许多的独立部门和工序,专门制造个别部件或零件,形成更多的生产部门,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分析,当时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分布在耕作工具、播种、灌溉和施肥等环节,这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环节繁琐,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项正确。

3.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三峡水利工程B.坎儿井

C.都江堰D.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等信息可以说明是都江堰,故选择C项。

4.《汉书•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三服官”中的“官”就是官营手工业的意思,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中的“官费”,也能证明“三服官”所主持经营的主要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并不面向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

5.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故③错误;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都符合史实,故①②④正确,故选C。

6.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

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

出现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B.城市建设的变迁

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突破了市与坊的界限,娱乐场所兴起,出现了“瓦肆”,C项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项。

7.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C.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讲的是到了宋朝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这与土地兼并没有关系,所以排除A;但是造成这一情况的是由于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管理,所以答案选B;一般来说,实行海禁政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

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朝中后期”,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封建社会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与封建社会农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可知该现象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故选C。

9.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迪亚士的远航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D.麦哲伦的远航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太平洋丝绸之路”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欧洲新航路开辟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揭示的历史史实,排除A项和B项。

此题易误选C项,结合“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判断可知,可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项,即“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符合史实,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10.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

体现“制度优势”的战争是

A.英西战争B.英法战争C.英荷战争D.普法战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战争时期,英国属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仍然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体现“制度优势”,故B项正确。

英西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

英荷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资产阶级制度,故C项错误。

普法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11.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

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走上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大量的黄金和白银流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导致当地的银价下跌,物价上涨,这对于传统的依靠地租为生的封建主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D项正确;掠夺的财富都被统治者白白消耗掉,未转化为资本,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败,ABC三项表述错误,排除。

所以选D项。

12.儒勒•凡尔纳所写的小说《环球世界80天》是有现实依据的,1870年,一位名叫乔治•特雷恩的人环游了世界80天。

特雷恩当时环游世界有可能借助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B.火车C.飞机D.自行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

A、C两项分别发明于1885年、1903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870年”,故排除;1870年的世界交通比较落后,仅靠自行车不可能在80天内环游世界,故排除D项;B项发明于1814年,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

13.19世纪50~6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法国工业产值在20年间增长了两倍,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

德国的工业在20年里大约增长了3倍”。

欧美国家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民主政治的确立B.工业革命的拓展

C.对外扩张的扩大D.世界贸易的增长

【答案】B

【解析】民主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美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为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对外扩张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14.在1820年之前,伊朗的棉和丝织业是相当兴旺的,为居住在城市中的,如伊斯法罕和大不里士的织布工(大部分是男人)以及城市周围农村的纺纱工(大部分是女人)提供了生活的来源。

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棉布开始进入伊朗市场,到1890年,伊斯法罕所拥有的丝绸织机仅为1830年它所拥有的织机数量的1/10。

材料表明

A.伊朗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B.伊朗乡村纺织业逐渐发展为近代工业

C.纺织业是英国发展最迅速的工业部门

D.工业革命给伊朗乡村纺织业带来了灾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1820年之前,伊朗的棉和丝织业相当兴旺,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提供了生活的来源。

19世纪20年代,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棉布等工业品开始进入伊朗市场,“伊斯法罕所拥有的丝绸织机仅为1830年它所拥有的织机数量的1/10”,说明英国的经济侵略给伊朗传统的手工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故选D项。

15.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这段材料表明此时中国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民族工业日益萎缩D.社会习俗逐渐西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材料“1853年”“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说明了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的涌入中国市场,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正确;A项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故不可能出现在“1853年的《顺德县志》”,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习俗的变化,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项。

16.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悉行仿造”“华民所需外洋之物”表明张之洞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张之洞主张仿造外洋之物,而不是仿效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项;“华民所需外洋之物”不属于军事工业的产品,排除B项;仿造民用产品,应当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项。

17.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

”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根源于传统文化与夷夏观念的束缚,故D正确。

材料未涉及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故A排除。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不是根源,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故C排除。

18.“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