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000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0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docx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宋人认为:

“为官之要,曰廉曰勤。

”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

他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

例如:

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侈、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

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

因此,时人又唱道:

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

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就有数十人。

当时民谣说:

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

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

南宋初,大将张俊所领士兵因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

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

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

当时民谣道:

“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

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

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

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

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

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唯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

“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

再如:

“世上正事三件:

“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

骗盗、贪索和赌钱。

”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等。

(选自王春瑜《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

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 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也有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这些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C. 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D.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 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人人为官莫敛财”等。

D. 民谚“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 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C. 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西夏反贪文化中的民谣谚语也包含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内容,其中有控诉,有讽刺,也有劝善戒恶,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答案】

(1)D

(2)C

(3)A

【解析】【分析】

(1)D项原文“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而不是“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

故选D。

(2)“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

例如:

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可知C项“人人为官莫敛财”是论证劝廉、守廉的而不是“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

故选C。

(3)A项“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A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

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晾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

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

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

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

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

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

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晴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

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

然而,新闻不是爽文。

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

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

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

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

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恩障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

并不是。

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

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

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

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

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

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

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 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 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 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 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 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 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答案】

(1)D

(2)C

(3)C

【解析】【分析】

(1)D项,“而不讲求营销”表述错误,原文第六段相关表达是“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原文提到的意思是说,创作者不要被流量和情绪所绑架,选项说的是不讲究营销,属于以偏概全。

故选D。

(2)C项,“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表述错误,原文第五段相关表述为“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原文列举数据论证的是警醒媒体从业者们应该恪守自律,而不是题干所说的“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故选C。

(3)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于对创作者创作深度的思考。

A项,“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对创作者创作高度的思考,涉及的范围过大。

B项,“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意思为修改章节笔重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与材料含义不符。

D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为上句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下句主张要创作,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与材料内容不符。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C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

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角度研究经学,但和以西医的方式研究中医一样,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

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系统已经开始发生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足以因应困局。

虽然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所谓“同光中兴”,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杜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

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

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

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

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

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

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

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破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

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

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经学应该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学术,对以往经学的各种形态进行更深入的清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究。

假如我们把经学理解为一种涵摄价值系统在内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佛学、西洋哲学、社会科学、神学等知识体系的自我清理来说,经学是远远落后的。

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摘编自邓志峰《衰落呼唤新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导致经学缺失了自主性,也是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

B.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C. 要形成贯通中西的经学,经学研究者要进行义理反思,吸收中华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

D. 礼学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二十世纪经学衰落原因入手,阐述了经学需要新变,重点论述了经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B. 文章在论证经学新变问题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其中以道理论证为主。

C. 文章指出了经学和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学研究的具体措施,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D. 文章论述中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如“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注重正反两面的论述,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和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结果。

B. 经学研究要革新,既有经学内在发展的自我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寻找经学应有的载体,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C. 经学新变的关键是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重新回到世界之中,取精用宏。

D. 经学发展有过一段黑夜,但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答案】

(1)C

(2)B

(3)D

【解析】【分析】

(1)C项,“吸收中华文化遗产”错误,文章第四段说“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可见是“人类文化遗产”,而非“中华文化遗产”。

故选C。

(2)B项,“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错误,文章没有用“引用论证”。

故选B。

(3)A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融合”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社会科学,两者相合”,不包括“自然科学”。

B项,“更为重要的是寻找经学应有的载体,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并没有强调这一点“更为重要”。

C项,“经学新变的关键是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错误,原文没有指出“经学新变的关键”,选项不符合文意。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D;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

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

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

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

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

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

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

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

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

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

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

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

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

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

“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

”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

“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

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

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

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

“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

”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

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

先生,久仰了!

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

他边走边感慨:

“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

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

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

“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

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

“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

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

……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