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172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

【启发提问】

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

但是,我们的地球呢?

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

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

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

【学生思考】

1、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3、什么是地震波?

它有怎样的特点?

4、什么是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

你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

生1: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师: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生: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问:

传播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生: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教师讲解】

师:

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

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启发提问】

师:

什么又叫不连续面呢?

生2:

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师:

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传播的地震波是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呢?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师: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

略。

师:

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

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生:

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

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师: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吗?

【学生活动1】

学生尝试自己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教师将学生绘制的地图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比较,师生共同评价。

(通过观察、分析、绘图、比较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教师讲解】

【学生活动2】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上地幔的顶部的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统称为岩石圈。

【学生活动3】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启发提问】

师: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略。

拓展延伸:

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呢?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船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为什么?

生:

回答略。

师:

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把地球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但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学生探究】

进一步拓展: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地震波以外,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等,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承转: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相比较而言,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的更紧密的应该是地球外部圈层!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外部可以分成哪些圈层。

【学生思考】

地球外部的圈层分为哪几个部分?

请你比较“地壳和岩石圈”和“范围和界面”各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

【教师讲解】

教师明确:

地球的外部圈层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同心圈层。

【学生活动4】

想一想,要深入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把你的问题列出来,和同学交流和讨论。

【教师总结】

我们通过“走进地球”的活动,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与地球之间的亲密接触,让我们了解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自觉地保护它、爱护它、珍惜它。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

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

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