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209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诸暨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明星因造假露(lòu)馅而带来“人设崩塌”的情况并不鲜见。

我们亟待明星们“返璞(pǔ)归真”,将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B.当风在长长的叶子上歌唱,茎秆(ɡǎn)中央就长出思想的穗子,沿着脉管流向高处,也像火焰在风里噌噌蹿(cuān)向天空,然后走向成熟。

C.遭遇“35岁现象”,让白领们倍感压力。

在知识快速迭代的当下,个体要未雨绸缪(móu),增强终生学习能力,积极去纾(shū)解职业的困境。

D.文过饰非的人,极其容易在改革的道路上趑(zī)趄不前;闻过则喜的人,即使食不果腹、踽(yǔ)踽独行于荆棘遍布的征途,他也安之若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中国传统工艺中,长期并存着两种追求——错彩镂金的美与清淡典雅的美(也被形容为“芙蓉出水”的美),后者可以看作是对前者的升华或“否定之否定”而达到的境界,是更高的追求。

[乙]这种清淡典雅在宋瓷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釉质莹润,光泽内含,将美的意境荟萃于温润如玉的釉质和洗炼古雅的造型之中,把静穆含蓄之美推到了极致。

其中汝窑、官窑皆以温润精美的釉质取胜,其造型线多是弧度较小的曲线,较少锐利的转折,更少妆饰性附件,显得洗炼劲挺。

这些作品虽然出神入化,但绝不炫耀技巧,而是追求含蓄、天然,于淡中见浓、平中见奇,令人亲近,发人遐想,这也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丙]中国传统哲学倡导自然(天道)与人(人道)相通一体,而传统工艺由错彩镂金到清淡典雅,将工巧和物性乃至心性完美结合起来,充满智慧与自然,体现的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人也在审美中变得光风霁月,终至于得失俱亡了。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荟萃B.出神入化C.乃至D.光风霁月

3.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够收获票房奇迹,一方面是影片质量过硬,无论内容还是技术都有出彩处,另一方面是同档期没有可以抗衡的影片。

B.今年的流行语“我太难了”,是人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带有调侃和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意思含在其中。

C.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学校的边界。

通过慕课的线上平台,让知识可以跨山越海,实现无远弗届的传播。

D.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的不仅是我们会不会被某一条特定的假新闻欺骗,更是我们获取信息的质量,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看待现实世界的方式。

二、语言表达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龙卷风是一种非常小的涡旋系统,发生时间短、空间尺度小、移动速度快,生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①____是世界性的难题。

当龙卷产生时,总有一条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漏斗状云柱从对流云云底盘旋而下。

有的能伸达地面,②_____:

有的未及地面或未在地面产生灾害性风的被称为空中漏斗;有的伸达水面,被称为水龙卷。

龙卷风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它与一般大风的区别就是路径要小一些。

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最大为1千米左右,③_____,最长不过几十分钟,但却可以造成庄稼、树木瞬间被毁,交通、通讯中断,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重大损失。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日前,某市场咨询机构发布《2019年中国95后洞察报告》,其中勾勒了95后群体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现状。

对于95后来说,个人偏好和主观体验,才是决定他们为文化娱乐掏腰包的关键因素。

他们考虑更多的,不是商品服务本身好不好,而是自己在消费过程中的主观体验。

举例来说,他们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可能并非按照通行的思想性、艺术性,而是“是否符合我的心理预期”“是否让我感受到了诚意”。

他们对于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则认为只要“消费时感受到的快感大于负债的压力”就行。

95后群体消费现状高度的个体性、丰富性和多元性,大大拓展了文娱领域消费的广度和深度,培育了很多新产业和新业态。

但与此同时,注重主观喜好和情感体验的消费行为,本身也具有高度的非理性。

当95后群体无法说明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只能把一切都推给“我喜欢”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无法为自己的行为建立起自洽的逻辑。

他们看似具有高度的掌控力,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他们很容易被消费主义俘获,掉进消费主义精心设计的种种陷阱之中。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

不超过80个字。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敦煌石窟中大量的壁画表现了上起十六国,下迄唐宋各时代丰富的古建筑形象。

它们在庭院之部署、建筑类型和建造情形等方面,均真实还原当时著名建筑的场景。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前大约500年间,我国现存的木构殿堂房舍等古代建筑寥寥无几,而建筑资料的精华部分恰恰是北朝至唐代500年间的。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王进玉说,敦煌壁画中的建筑画是仅次于实物的最好的、最真实的和最可贵的资料。

毫无疑义,它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空白的篇章。

在敦煌壁画上,有跨越千年的建筑造型供我们参考研究,并且这些亭台楼阁造型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著名建筑,很多都是皇家建筑。

其中,220窟里的建筑在现在西安大明宫里都能找到建筑原型。

据了解,建筑大师梁思成就曾以敦煌壁画中的一座寺庙为线索,最终找到了唐代时期木建筑的遗存——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

壁画中斗拱这一元素更被应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

(摘编自殷春永等《千年敦煌壁画演绎中国建筑变迁“古为今用”引设计时尚》)

观音阁及山门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

壁画所见殿阁,或单层或重层,檐出如翼,斗拱雄大。

而阁及门所呈现象,与清式建筑固迥然不同,与宋式亦大异,而与唐式则极相似。

其外观之所以如是者,非故仿唐形,乃结构制度,仍属唐式之自然结果。

而其结构上最重要部分之斗拱,则为木质之构架。

斗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制度也。

其功用在梁枋等与柱间之过渡及联络,盖以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

其在中国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盖得兼斗拱与柱式,则尤为可取。

唐宋建筑之斗拱以结构为主要功用,雄大坚实,庄严不苟。

明清以后,斗拱渐失其原来功用,日趋弱小纤巧,每每数十攒排列檐下,几成纯粹装饰品,其退化程度,已陷井底,不复能下矣。

观音阁山门之斗拱,高约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轻重自可不言而喻。

而其结构,与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种别之多,尤为后世所不见。

盖古之用斗拱,辄视其机能而异其形制,其结构实为一种有机的,有理的结合。

如观音阁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头,或转角,或补间,内外上下,各各不同,条理井然。

各攒斗拱,皆可作建筑逻辑之典型。

都凡二十四种,聚于一阁,诚可谓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摘编自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他对文化的理解并非狭义的限于某些学科,而是涉及到更广更深的领域。

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建筑师的认识领域要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是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他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认为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形成“半个人的世界”,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

梁思成先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结出了丰硕成果,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就是对先生最好的回报。

(摘编自金富军《梁思成:

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博学》)

7.下列对材料中“斗拱”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制度和最重要的木质构架,是应用至当代的建筑元素。

B.斗拱早期以在梁枋和柱子之间实现过渡和联络为主要作用,明清后装饰性功能得到了强化。

C.观音阁山门斗拱与柱的高度比显示,其斗拱以结构为主要功用,且种类繁多,为后世所稀。

D.观音阁二十四种形式的斗拱应该是依据各自机能而设计制作的,皆可以作建筑逻辑的典型。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中自北朝至唐代500年的建筑形象是我国古建筑的精华部分,是建筑实物以外,最好、最真实和最可贵的资料。

B.梁思成最终找到的佛光寺东大殿进一步表明,敦煌壁画上跨越千年的亭台楼阁的建筑造型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著名建筑。

C.观音阁和山门在形制上自然沿袭了唐代的结构制度,而不是故意模仿唐代,因此它们与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唐代建筑相似。

D.梁思成认为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导致了西方建筑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最终只会形成“半个人的世界”。

9.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建筑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设计出中国现代建筑。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语

傅菲

对于枫林而言,所有的村道并不是通往外面的世界,而是通往大米。

米是另一种庇佑人的庙宇,它聚合了光,也聚合了哀乐。

它是我们肉身的全部。

下种,翻耕,插秧,耘田,喷药,收割,翻晒,碾米,这是一条崎岖的路;吐芽,抽穗,灌浆,又是一条向上生长的路。

我看到的人群,都是在这条路上往返,穿着盐渍漫散的衣裳,挑担粪桶,悬着沉默冷峭的脸。

他们出发的时候还是个郎当少年,回来时已是迟暮老人。

米,是那样的美好而惨烈。

它向上生长的路蜿蜒绵绵。

我目睹过它一个一个脚印的行走。

米是父性的,血性澎湃。

枫林的每一个秋天,在向上生长的路上,米的行走恍若苦役。

黑夜盛大,从大地上升起,又降落。

在野草馥郁的村郊,一支枯死的蓖麻把黑夜举过头顶。

盈盈的月光打在脸上又痛又寒。

颀长的稻叶弯曲,悬一滴露水。

饶北河在起伏,秋风向两岸铺展。

父亲,二哥和我,匆匆用过晚饭,一闪一闪地弯过村郊,来到自家的田里。

初秋干旱,饶北河的水并不能解决两岸的旱情。

尤其我家在高处的水田,都要靠水车灌溉。

蛰伏在渠里,是一架疲惫的水车,仿佛劳累过度的耕牛瘫在水里休息。

旷野冷寂,四周的远处有忽明忽暗的荒火。

父亲和二哥,一左一右,双手把着圆木扶手,肩上耸立圆月。

他们细声地谈论水旱与收成,脚在踏脚上飞快地跳动,水哗哗地往田里吐,木链咿咿呀呀。

我则守一条二华里长的水路,把塘里的水引进渠里。

他们就像两只鸟,贴着大地飞翔,翅膀振动的声音在黑夜这只巨大的琴箱里逡巡,久久不息。

月亮是一副行囊,挂在我们的肩上。

黑夜是大地隐晦的部分,被劳作的人见识。

有时,我也会顶替他们中的一个。

常常是父亲主动离岗,他摸索着,爬下龙头,双脚不停地抖擞,慢慢地挨低身子,在路边生一堆火。

火堆边的父亲,清瘦的脸映衬着黑夜的倒影,村庄不远,阡陌纵横像一张大地的网。

那是一架老旧的水车,扶手光洁油亮,它不知浇灌了多少水田,也不知消耗了生命中的多少长夜。

我尚年幼,很快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体力不支。

而二哥已经靠在扶手上鼾睡,脚仍然有节奏地一高一低地踩踏。

父亲头发稀疏,披一件秋衫,搓着干瘪瘦硬的手。

仿佛他只有沉默,才能呼应旷野无边无际的冷寂,和冗长的黑夜。

火堆边的脸却被放大,成为生命惠存的轮廓。

我突然热泪盈眶。

我想起父亲焦灼地在粮站门口排队,把刚收仓的稻谷卖掉,送我到县城上学。

脚下的水车转动一条绵绵羊肠村路,祖祖辈辈,厚实的脚在一根轴轮上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他们隐身在大地,被黑夜暂时收藏。

旷野,饶北河,我看见稻子在生长。

一架水车把苍老的身子佝偻在渠里,深深地佝偻在命运之中。

田里的水满了,天也亮了。

旷野只有灰烬的余温在萦绕,一块黏结的牛粪在冒烟。

昨夜的一切仿佛未曾发生,仿佛只是稻子扬花时几声轻轻的喘息。

很难用一个词去形容米,它在人类的演变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一季一季地生长,一餐一餐地喂养。

是米书写了人,是米还原了历史。

我们血管里流淌的是什么?

说是血液,倒不如说是米浆。

或者说,血液就是米浆。

而我们对米的描述,是那样的唯美。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800年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骑着高头大马,夜行在上饶县的黄沙道上,当他跨过溪桥,看见茅店村鹧鸪鸟一样安卧在稻花环抱的田野中央,他脱口而出。

一个纵情于酒肆的人,他看不到埋在泥浆中的脸,看不到磨圆开裂的手指。

辛弃疾也不例外。

米包裹着旷古的黑,无穷无际。

它就是稻田深处的背影,瞬间被雨水淹没。

而在我们的眼中,它是洁白的替代词。

是的,米,一个闺房里的女人,圆润,丰满,在蒸汽的沐浴中脱胎换骨,成为至上的美人;米,一个子宫里的胚胎,它的发育使人疼痛,也使人幸福。

很多时候,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热爱大米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生活的人。

我回枫林老家,一年难得几次,母亲忙这忙那地为我烧一桌子的好菜。

我过意不去,我对母亲说,我回家就是想吃饭甑蒸的饭。

我想象不出还有比这个更好吃的东西。

饭甑是杉木板箍的,上大下小,圆圆地往下收缩,打开盖子,蒸汽腾腾地往上翻涌。

饭香袅袅,滚滚而来。

米完全蒸开,雪一样白,相恩相爱的兄弟一样紧紧地环抱在一起。

仿佛它们曾经受了无穷的苦难,如今要好好地享受血肉恩情。

这样的记忆也相随我一生——母亲把一天吃的米,倒在一个竹萁里,放进清水,使劲地晃动,米灰慢慢地在水中漾开,米白白的,圆润,晶晶亮亮。

锅里的水已经沸沸地冒泡,蒸汽一圈一圈地缠绕在房梁上。

母亲把洗好的米倾进锅里,盖上盖子,旺旺的木材火熊熊地煮。

锅里的清水变白,变稀,变浓,胶一样,母亲把米捞上来,晾在竹萁上,到了中午,用饭甑蒸,成了生香的米饭。

剩下的羹水切两个大红薯下去,煮烂,我们吃得稀里哗啦。

米饭不软不硬,酥酥绵绵,细细嚼,有淡淡的甜味,不用菜也可以吃上三大碗。

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生活都变好了,米成了贱货,一百斤米换不到半只鞋,讨饭的人也不要米,嫌背在身上重。

人种田是受苦,米出来了又遭罪。

有些减肥的女人,不吃饭,只吃水果,或药丸。

我爱人的一个同学,差不多有一年没有吃米饭啦。

她有些胖,怕有钱的老公嫌弃她,她只吃水果,她觉得米是她不可原谅的敌人。

她嫌弃米,米成了原罪。

米假如有人一样的心脏,必然是一颗痛苦的心脏。

它有两种颜色的肌肤,一种是红色,一种是黑色。

红的是热血,黑的是伤病。

然而,米呈现给我们的,是珍珠一样的皎洁,让我们忍不住伸出双手,捧着它,久久不放。

(本文有删改)

1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1.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一架水车?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13.探究文章结尾段的意蕴。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浙东学术

(清)章学诚

浙东之学,虽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陆氏,而通经服古,绝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

至阳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复与朱子抵牾。

蕺山刘氏,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与朱子不合,亦不相诋也。

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

惟西河毛氏,发明良知之学,颇有所得;而门户之见,不免攻之太过,虽浙东人亦不甚以为然也。

世推顾亭林氏为开国儒宗,然自是浙西之学。

不知同时有黄梨洲氏,出于浙东,虽与顾氏并峙,而上宗王、刘,下开二万,较之顾氏,源远而流长矣。

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

盖非讲学专家,各持门户之见者,故互相推服,而不相非诋。

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故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也。

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

“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

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论,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

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曰:

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整辑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之史考;皆非史学。

(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与朱子抵牾抵牾:

抵触、对抗。

B.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著:

显明、显著。

C.史学所以经世经:

治理、管理。

D.参互搜讨参互:

相互交错。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本良知而发明慎独弃甲曳兵而走

B.各持门户之见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C.亦且无以持门户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河毛氏,在学术上固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但因为持有门户派别的偏见,对朱子过分地加以攻击,即使是浙东人,对他也不以为然。

B.尽管世俗公认浙西学派顾亭林为清朝儒学的开山之祖,但在作者看来,浙东学派黄梨洲不仅学问与之相当,而追溯源流则尚在其上。

C.作者反对后世学者舍弃现实追求古代、舍弃人事谈论人性天命的做法,赞同摒弃门户之见,不唯注释整理前人著述,并能够经世致用。

D.本文作者对浙东史学的源流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并主要阐明浙东和浙西史学的基本区别。

文章条分缕析,论述深刻,结论发人深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

(2)究其所以纷论,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和严恽秀才落花

(唐)杜牧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

无情红艳年年盛,不恨凋零却恨开。

19.两诗都着力描摹了□□□□的场景,表达了□□□□的情感。

(各限四字作答)

20.赏析这两首诗艺术技巧的异同。

七、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路问强。

子曰:

“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①!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礼记·中庸》)

(注)①矫:

坚强的样子。

21.“兼人”在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

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其_________的教育思想。

22.综合两则材料,简析孔子心目中最强者的品性。

八、句子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子曰:

“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5)平林漠漠烟如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有人楼上愁。

(李白《菩萨蛮》)

九、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摘来樱桃煨作酱;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凭借在网上分享中国风的诗意生活,李子柒火到了海外,在2019年年末意外又当然地成为年度人物之一。

在她身上,不同的网友看到了不同的东西:

田园牧歌、返璞归真、传统文化、追逐梦想……

也许,很多人也在干着李子柒一样的活,为了谋生或者休闲或者其它,只是李子柒“被看见”了。

生活中这种“被看见”的需求与渴望普遍存在。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论述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返璞归真”的“璞”读音为pú,“返璞归真”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C.“终生”应为“终身”。

“终身学习”,侧重指一直学习不间断连续进行,直到去世。

D.“踽踽独行”的“踽”读音为jǔ,“踽踽独行”意思是孤零零地独自走着。

形容非常孤独。

故选B。

2.A

3.C

【分析】

2.

本题考查学会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

A.“荟萃”,本指草木丛生的样子,后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对象是有形可见的。

语境中指“意境”,抽象的内容不适合“荟萃”一词,而且是“温润如玉的釉质和洗炼古雅的造型之中”体现出来,并非会集聚集。

使用不正确,可以改为“显现”。

B.“出神入化”,意思是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

正确。

C.“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以至于”。

正确。

D.“光风霁月”,意思是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

正确。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C.丙句中“体现的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标点有误,这里“天人合一”是特定称谓,应该加上双引号。

故选C。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一方面是影片质量过硬,无论内容还是技术都有出彩处,另一方面是同档期没有可以抗衡的影片”,表达不合逻辑,应该先说外在因素,即“同档期没有可以抗衡的影片”,然后再说内因“影片质量过硬,无论内容还是技术都有出彩处”。

也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关联的信息调整位置,以形成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

B.结构混乱,“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意思含在其中”句式杂糅,改为“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意思”或者“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意思含在其中”。

C.成分残缺,“通过慕课的线上平台,让知识可以跨山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