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273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9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届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

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无叛吏”、“无叛郡”,故材料所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故C正确。

分封制后期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错误。

宗法制没有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和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内容,故B错误。

世官制,属于贵族世袭的官制,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图片①体现了水力鼓风冶铁技术,与农业无关,故①排除。

图片②体现了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故②正确。

图片③体现了男耕女织,故③正确。

图片④体现了教育讲学,与农业无关,故④排除。

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①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②③组合正确,故C正确。

②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特点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主张得民心,后者主张爱民,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故B正确。

两者都属于战国时期,故A错误。

材料未涉及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故C错误。

儒家思想没有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故D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荀子思想

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答案】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

5.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从“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可以看出商人的地位依旧比较低,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从“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可以看出;B选项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可以看出;C选项说法正确,从诗中可以提现。

6.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所主张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故D正确。

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朱熹的主张,故A排除。

材料未涉及发明本心,故B排除。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也不能体现心外无物,故C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

7.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该字体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材料反映了小篆的特点,故B正确。

甲骨文,不符合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A排除。

隶书,字体扁平方正,故C排除。

楷书,也不符合字体略长,笔画圆匀,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小篆

8.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海禁政策的批判,“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故D正确。

“海禁”政策始于清明朝,故A错误。

材料未涉及“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故B排除。

“海禁”的目的是严禁中国商人到外国经商,故C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

9.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

“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

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

”此现象反映了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棉布……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洋布对中国土布的冲击,体现了中国自然经济日渐解体的实质,故B正确。

棉纺织业彻底衰败,材料未涉及,且过于绝对,故A排除。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全面转型,故C排除。

洋布对中国土布的冲击也不能说明农产品开始商品化,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

10.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提到,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无线电报的特点,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故C正确。

19世纪中期,无线电报还未发明,故A错误。

19世纪末期,无线电报还未在中国传播,故B排除。

20世纪中期,不是最早出现的时间,故D排除。

考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无线电报

11.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

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A正确。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但不是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事件,故B排除。

新中国成立,也不是开始改变的事件,故C排除。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没有缠足陋习,故D排除。

考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缠足陋习

12.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

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

下列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关于长征意义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没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新中国成立才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故①错误;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故②正确;土地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与长征无关,故③错误;长征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故④正确。

故①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①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②③组合错误,故C排除。

②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长征

13.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

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

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

这次“胜利”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

……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故B正确。

淞沪会战最终失败,故A排除。

台儿庄战役,最终失败,故C排除。

枣宜会战,最终失败,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

14.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

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

①农业合作化

②人民公社化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农业合作化,在1953年开始,②人民公社化在1958年开始,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开始,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1960年,如果依时序排列,则①②④③组合正确,故B正确。

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②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

④②①③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

下图所折射的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在下列哪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框架?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框架,故C正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故A排除。

中共十四大虽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没有突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故B排除。

中共十五大的内容重点也不在于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故D排除。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

16.2016年9月1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直刺苍穹,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

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直刺苍穹,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可知这是两弹一星时间,应阿古斯hi20世纪70年代,故A正确;其他选项时间均不符合。

考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科技成就•两弹一星

17.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

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

“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

此后,“罗马”实施了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提到,罗马的扩张,……“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民族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罗马开始实行万民法,故C正确。

习惯法,不符合统治范围的扩大的历史背景,故A排除。

公民法,也不符合民族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的要求,故B排除。

自然法,也不属于解决民族和社会矛盾的法律,故D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万民法

18.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

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

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A.马铃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

……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马铃薯、玉米从美洲传播开来的意义,故A正确。

小麦,不是美洲原产,故B排除。

水稻不是美洲原产,故C排除。

烟草、可可,不属于粮食作物,故D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19.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的一次“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意调查中,牛顿被认为更具影响力。

牛顿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其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于

A.英国圈地运动早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D.英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牛顿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当时属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年到1688年),故B正确。

英国圈地运动早期在16世纪,故A排除。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故C排除。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

20.针对某国一次革命后采用的政治形式,有学者拟订了以下研究提纲,据此判断,这个国家应该是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联邦、总统、选举、权力制衡、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特点,故C正确。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总统,故A排除。

德国也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总统,故B排除。

法国不是联邦制,故D排除。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

21.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

这种现象是由于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交通资源由铁路一家独大到铁路、公路并行发展,这取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A项航空业与陆路交通主题无关;B、D项分别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掠夺等历史现象,时间不符,均可排除。

22.下图所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制造业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B.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C.欧美国家开始从“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

D.美、德两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德国在1860年到1900年的制造业比例迅速上升,当时属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这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故A排除。

材料只反映了美国、德国,不能说明欧美国家开始从“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故C排除。

材料也不能说明美、德两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故D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影响

2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他采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向国民解释新政,争取支持。

这种形式是

A.炉边谈话

B.国会演说

C.拟订法案

D.自由放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他采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向国民解释作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罗斯福采用炉边谈话的形式推广新政思想,故A正确。

国会演说,不符合独特的形式向国民解释作新政,故B排除。

拟订法案,也不是独特的形式,故C排除。

罗斯福新政没有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故D排除。

考点: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特点

24.下图所示事件发生后,反法西斯国家应对的举措是

A.发表《大西洋宪章》,反对纳粹暴政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C.开辟第二战场,实施“先欧后亚”战略

D.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此后,反法西斯国家应对的举措是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故B正确。

《大西洋宪章》在1941年8月发表,故A排除。

开辟第二战场,在1944年,故C排除。

发布《波茨坦公告》,在1945年,故D排除。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家宣言》

2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人民币从2016年10月1日起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

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扩大作为特别提款权基础的货币篮子。

下列宗旨或使命,与此举相吻合的是

A.消除关税壁垒

B.稳定国际汇总

C.促进自由贸易

D.与贫困作斗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作为特别提款权基础的货币篮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故B正确。

消除关税壁垒,属于世贸组织的宗旨,故A排除。

促进自由贸易,也属于世贸组织的宗旨,故C排除。

与贫困作斗争,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关,故D排除。

考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6.【加试题】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

……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

”这说明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

27.【加试题】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

“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

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

上述现象说明

A.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故D正确。

材料主旨不在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故A排除。

材料反映士子对于工作一无所知却参与洋务,没有两难选择,故B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故C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28.【加试题】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提到,《民报》……“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报》属于革命刊物,此举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故C正确。

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不符合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故A排除。

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不符合时代背景,故B排除。

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也没有突出革命的目的,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民报》

29.【加试题】下图为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示意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图②有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属于一战之前的状况;图①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消失,这属于一战后的状况;图③有南斯拉夫,这属于二战后的状况;图④中南斯拉夫分裂,这属于东欧剧变时期,即20世纪90年代。

故②①③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

①②④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①③④②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②③①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二战·巴尔干地区变化

30.【加试题】1942年10月,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显示出它在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里的伟大成就。

过去25年里,它惊人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在(苏台德及其所在国)被出卖的日子里,别的大国粗暴地把它(苏联)排斥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