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416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docx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

唐雎不辱使命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错:

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

仓:

同“苍”,青色。

(二)要明确1.唐雎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2.请广于君:

扩大,补充。

3.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4.轻寡人与:

轻视,看不起。

5.岂直五百里哉:

只,仅仅。

6.秦王怫然怒:

愤怒。

7.免冠徒跣:

光着。

8.以头抢地:

以,用;抢,撞。

9.天下缟素:

穿丧服。

10.休祲:

吉祥。

11.秦王色挠:

屈服。

12.长跪而谢之:

道歉。

13.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重点语句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译: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译: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7.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阅读理解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答: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答: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秦王说:

“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

“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5.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秦王:

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

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热爱祖国。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答:

两方面:

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

为什么?

答: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诈狡猾。

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答:

形象:

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

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答: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三、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土地方圆。

今义:

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

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古义:

“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

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

诽谤。

5、窥镜而自视。

古义:

照。

今义:

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

躺着今义:

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

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

接受。

而形貌昳丽:

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

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

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

不时,有时候。

//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

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讽谏的结果如何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八、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

内容方面:

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

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请简述理由。

示例1:

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

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

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

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6、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

魏征——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7、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

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楚怀王;西周召公——厉王。

8、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

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

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八、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

内容方面:

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

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2分)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请简述理由。

  

示例1:

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

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

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

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

魏征——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8、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

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楚怀王;西周召公——厉王

3.《曹刿论战》

(一)通假字1.小惠未徧。

徧:

通“遍”,遍及,普遍。

(二)要明确1.齐师伐我:

攻打。

2.肉食者鄙:

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

参与。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

振作。

再:

第二次。

衰:

衰减。

竭:

消失。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指猪.牛.羊等。

加:

虚报。

信:

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

让……信服。

弗:

不。

福:

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案件。

虽:

即使。

察:

明察。

以:

根据。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

克:

战胜。

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

估计。

伏:

埋伏。

11.公将鼓之:

击鼓进军。

13.彼竭我盈:

旺盛。

14.望其旗靡:

倒下。

15.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三)重点语句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

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3.夫战,勇气也。

译:

作战,靠的是勇气。

4..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

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去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

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将实情报上。

(四)理解性默写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三鼓之后才能作战的理由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

5.曹刿认为对于作战而言最重要的的是:

夫战,勇气也。

(五)阅读理解1.“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答: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

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答: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战前:

鲁:

浅陋,曹:

有远谋;战时:

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

鲁:

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好处: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

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答: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

刿(ɡ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ɡ)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2、齐师伐我古义:

讨伐,攻打。

 今义:

砍伐。

3、牺牲玉帛。

古义:

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今义:

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4、又何间焉。

古义:

参与。

今义:

中间,隔开。

5、肉食者鄙。

古义:

目光短浅今义:

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古义:

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

增加。

7、虽不能察。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8、再而衰。

古义:

第二次,两次。

今义:

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9、必以信。

古义:

言语真实。

今义:

书信

10、忠之属也。

古义: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

忠诚。

11、可以一战。

古义:

可以用来。

今义:

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

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以:

用、凭。

望其旗靡:

倒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不;//独占。

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虽不能察:

弄清楚。

齐师败绩:

溃败。

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齐军。

下视其辙: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遂逐齐师:

于是,就。

//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

//战胜。

//原因,缘故。

一鼓作气:

振作。

彼竭我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

推测,估计;//埋伏。

七、理解性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八、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彼竭我盈。

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热爱祖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预见性,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军事经验,做事果敢、谨慎,从容镇定,指挥有方。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认为取信于民是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

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

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

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

(1)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9、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2、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

这是因为“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九、开放性试题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如: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2、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

(结合文章说理由)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

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3)望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