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题型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593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专题三 题型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三 题型一.docx

《专题三 题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 题型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三 题型一.docx

专题三题型一

题型一 实词解释题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找准规律,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

一、溯源辨流,紧扣语境,正确理解多义实词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具体见后面“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字”)

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

1.巧记本义引申解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

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

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

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边练边悟1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

手和脚

比喻义:

兄弟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

头和颈

比喻义:

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逝去(《元日》)

“除”的义项间的联系:

“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2.紧扣语境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

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

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

“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

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边练边悟2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②为“竟”义。

B项①为“顽固”义。

D项②为“快”,引申为“洪亮”。

(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狡猾。

(贬义词)

②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聪明。

(褒义词)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①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边练边悟3 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外交使者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⑤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

重金收买

今义:

购买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⑥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

秋日的天空

今义:

秋季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⑦颜色不少变

古义:

容颜,脸色

今义:

色彩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⑧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

仇恨,怀恨

今义:

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

遗憾,不满

今义:

仇恨,怀恨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强化

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⑪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

表示品德低下

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

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边练边悟4 

(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那实际上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的行动是……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近信任

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平常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统过

(并州刺史高

,袁绍甥也),

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B.

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

答案 C

解析 A项书记:

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

B项待遇:

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

D项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

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活用实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边练边悟5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

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

(4)而相如廷叱之:

(5)常以身翼蔽沛公:

(6)人皆得以隶使之:

(7)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

规律和特点:

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边练边悟6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

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君子不齿:

齿

规律和特点:

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云青青兮欲雨:

④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十步

规律和特点:

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

②乳二世: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

④历职郎署:

⑤汝幸而偶我:

规律和特点:

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扣舷而歌之: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填然鼓之:

规律和特点:

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衣、怀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籍吏民,封府库:

规律和特点:

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西

③客逾庖而宴: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规律和特点:

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

或者:

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

边练边悟7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

(3)出入以为武人:

出入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

(5)而其见愈奇:

(6)嘱托不行:

嘱托

规律和特点:

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

“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边练边悟8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穷山之高而止:

穷,活用为一般动词

(2)不耻相师:

耻,意动用法

(3)始指异之:

异,意动用法

(4)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用法

(5)何必劳神苦思:

苦,使动用法

(6)齐彭殇为妄作:

齐,意动用法

规律和特点: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为动词。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

如:

“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对于它,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

这两个条件为:

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边练边悟9 

(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

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

①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②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兹”是“这”义。

②“兹”,通“滋”,更加。

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父没,或劝之仕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答案 B

解析 B项属:

连,跟着。

A项“没”通“殁”。

C项“队”通“坠”。

D项“辩”通“辨”。

五、关注特殊实词: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

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

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

如何掌握呢?

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

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

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须要注意的是:

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

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

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边练边悟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

A项出入:

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

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

C项婚姻:

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

D项存亡:

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

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

边练边悟11 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巷陌”,偏在“巷” 

(2)无。

“庠序”是同义复词

(3)“公姥”,偏在“姥”(婆婆) (4)无

怎样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

“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

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已:

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

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

等候

现场答案 D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题共有4个实词,其中“已”“乞”较常见,课本中出现过,完全可以靠联想推断或代入法锁定。

“时”解释为“等候”,考生可能觉得未见过这个义项,就选择了它。

其实,“时”作“等候”讲,虽然未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个义项是个常用义项,如《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即便未见过,只要结合语境用代入法,就可判断。

而“冒”字,只要根据语法推断(或邻字推断),再用代入法检验,完成对这个看似陌生的字意思的判断还是没有问题的。

请修改为正确答案 __A__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的时候,曾经率领一百骑兵抵达灵州城下,夏人用一千骑兵追赶他,郭浩亲手斩杀两个骑兵,带着他们的头回来。

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使我军受饥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

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不顾战场的危险奋勇前进,流箭击中了他的左肋,他发怒了,不往外拔箭,而是奋力向前,大声呼喊,直到捉住敌人才停下来;各路军队都跟着他冲锋,敌人逃离了,郭浩由此而闻名。

他多次升迁,做了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后,因为种师道的推荐,郭浩被召进宫中问询,(他)进言说:

“金人奔波在外,时间久了就会想回家。

请给我一支轻便的军队,我率领他们抄小路奔驰到滑台,等到金兵回返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就可以击溃他们。

”恰逢主战和主和的意见不同,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

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

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

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

1.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即时巩固1 

(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①殚其地之出,

其庐之入。

竭尽

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佩戴

③则思

始而敬终。

慎重

④忠不必

兮,贤不必以。

任用

(2)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

‘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译文:

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

推断方法:

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

这叫对称推断。

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

2.语境推断法

它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

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