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997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模拟卷Word文档格式.doc

④读《瓦尔登湖》如果又能引起读者跑到一个山明水秀的、未受污染的地方去的兴趣,就在那样的地方读它,就更是相宜了。

⑤信然,然而未必尽然。

序号:

5.以“清福的机会”为开头,重组下列句子。

(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改原意)(3分)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

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清福的机会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

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

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

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

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

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

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

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

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

称述人善,唯恐不至;

即有过,辄复掩之。

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

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

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

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

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

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

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

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

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

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

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会上下诏求遗书会:

适逢

B、且言搜集之道甚备备:

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就就:

靠近

D、先生于伯思,皆高才耽酒耽:

沉溺

7.与“以过降级,复为编修”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苟以天下之大

B、学不可以已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朱竹君年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于文襄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

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点。

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

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9.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9分)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3分)

译文: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

(3)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三、古诗鉴赏。

10.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选出对《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的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一个“争”字表现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一个“击”字准确地写出了鹰的矫健飞翔;

“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姿态。

B.“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而“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C.“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D.“江山”、“文字”都属于借代的用法;

“粪土”则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现了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

(2).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绪?

(4分)

(3).词的下阕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⑤、,;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⑥、,,卷起千堆雪。

⑦、,,雨打风吹去。

⑧、悲夫!

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

①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

样的安排?

  ②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

12.联系上下文看,“这样想了好几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个长句表达的意思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

A.生和死都是上帝安排的

B.生和死都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

C.不幸磨难和死亡没什么可怕的

D.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没必要去考虑

13.“所以我常到那园子里去”的原因是:

()

A.因为园中有熨帖微苦的味道

B.因为园中孩子留在雪地上的脚印

C.因为园中有迷人的风景

D.因为园中的景物能使作者获得精神安慰,获得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

14.作者写“落日”、“落寞的时间”、“孩子的脚印”、“古柏”、“暴雨骤临”、“秋风忽至”、“早霜”等景物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下面能回答这一问题的一句话是:

()

A.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B.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C.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D.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里去

15.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园子里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认识

B.作者思考的重点转到了“怎样活”上

C.作者的想法带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

D.作者在园中审视了自己的心魂

16.下列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迷恋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条件下古园里的景物

B.作者善于从各种景物中觅见生命的诗意

C.作者一定有长时间的沉静,否则难以发现那些细微得极易被人忽略的景致

D.作者到过古园中的任何一个地方

17.“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一句中,“雕琢”原意是什么?

这里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节选)

①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②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

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的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

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③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

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

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

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们一起唱歌。

“355-│3·

21-│2·

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

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

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的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

“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

”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木才能有这一切呢?

露、小鸟和风儿的忧伤。

……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

”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的挤上眼帘。

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

“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

”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

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④那么,我想:

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

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踹门而入时紧帖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凳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

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

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

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⑤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

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

我是一个司仪?

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⑥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

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

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相拥的一瞬间,消散了。

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

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18.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

答:

①两种“高贵”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它们“高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

(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①《自新大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凉的水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手拉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B.第五自然段说“我”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第七自然段中“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D.文章最后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高一期末复习模拟卷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2A3D4③⑤①②④

5、清福的机会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即寒郊的散步;

这种机会是生长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人终其一生也绝不会享受到的。

二、文言文阅读

6.C(就,完成)

7.C(均是表原因的介词,可译为“因为”。

A项,“以”相当于“而”,顺接连词,可不译;

B项,“以”是表凭借的介词,可译为“用”;

D项,“以”是表处置的介词,可译为“把”)

8.B(对朱竹君的建议,刘文正是不喜欢的,不准备把他的建议给皇帝看,而于文襄是大力支持的)

9.

(1)先生起初被诸城刘文正公了解,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

(为……所,表被动,1分;

以为:

认为,1分;

句子大意1分)

(2)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

(固:

坚决,1分;

卒:

最终,1分;

(3)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

(为,当,担任,1分;

言论,说话谈论,1分;

参考译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

先生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

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

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

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

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

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

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别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

其后督理福建学政,过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来几个月,就去世了。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

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

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

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

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

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

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说:

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陈伯思的关系。

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

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

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华。

先生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

先生晚年,来访宾客更为繁盛,入了他门的,都跟他密切交往,这样也就很劳累了。

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

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

我间或来到山中崖谷,便遇见先生题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三、古诗鉴赏

10.

(1)D

(2)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3)词的下阕转到“忆往昔峥嵘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