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978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docx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易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李友仁

内容简介:

本文将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易学的真正源流及其正误得失,说明易学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是哲学,是和谐哲学,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也就是恢复原始易学的本来面目,恢复史前史﹙有文字记载历史以前的历史﹚的本来面目。

一、正名

易学非《周易》或《易经》之学。

《周易》或《易经》之学,只是易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比较晚出的一个分支。

就本质而言,易学是阴阳变化之学,是哲学,是科学,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而《周易》或《易经》之学,则是占卜预测之学,是迷信,当然也含部分哲学原理和科学道理,但就整体而言,是迷信。

这是易学和《周易》或《易经》之学的本质区别,不容混淆。

二、述源

1、易学起源于中国的远古之末,即中国人传说的上古之初的伏羲氏时期以前的若干千年的那个历史阶段。

伏羲氏时期究竟是几百年还是几千年?

现在也说不清楚。

因为伏羲氏不是一个人名或圣人名,而是一个氏族名。

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说伏羲氏活了几千岁﹙见旧本《幼学琼林》卷首﹚,个人或圣人都不可能活几千岁,只有一个氏族才有可能存在几千年以至上万年。

因此,可以认定伏羲氏是一个氏族名,并可以认定伏羲氏是一个最先发明豢养牲畜的氏族名。

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燧人氏是最先发明用火熟食的氏族。

有巢氏是最先发明营巢而居的氏族。

女娲氏是女性立石为灶、烧制熟食时,最先烧出金属的氏族。

神农氏是最先发明农业生产的氏族。

轩辕氏是最先发明车船弓矢的氏族。

史称古代氏族林立,远古之末,至少方圆百里之内就可能有一个原始人群。

这个原始人群就是一个氏族,这个氏族有什么发明,必然首先兴旺强大,首先以其发明自称某某氏,传至其他氏族,其他氏族也称之为某某氏。

其他氏族的首领就会推举这个氏族的首领为共同的首领,称为氏族部落长。

氏族部落长统领本部落的氏族一致对付和另外氏族部落发生的战争,处理内部纠纷,促进氏族融合,只要这个氏族不衰落或因有新发明而更兴旺、更强大的氏族出现,这个氏族部落长的继任者,就会还是氏族部落长。

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这个氏族部落和那个氏族部落相遇发生战争,又出现部落联盟,有重大发明更兴旺、更强大的部落首领就会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长。

如不衰落或被取代,其继任者仍是部落联盟长。

那时的推举不同于现在的选举,各氏族或部落首领认定谁统领的成员多、势力大、武器好,能保护本氏族、本部落,就推举谁为长。

只要这种情况不改变,其继任首领也仍是部落长或部落联盟长。

伏羲氏发明畜牧业,神农氏发明农业,轩辕氏发明车船、弓矢、衣裳、指南车,都是重大发明,其首领都有可能是部落联盟长。

伏羲氏未称什么帝,神农氏称炎帝,轩辕氏称黄帝,那时还没有形成国家帝王的事实和概念,不可能称帝。

上古中后期的五行家,认为神农氏是一个圣人,以火徳王,故称炎帝;轩辕氏是一个圣人,以土徳王,故称黄帝。

再后来,先民为自己的祖先杜撰神话传说,就把这些氏族名都传说成神圣名,并传说伏羲、女娲是兄妹,共同创造繁衍了我们中国人。

后人把神话传说当作历史,就都认为某某氏是个人、圣人之名了。

读史者不揆情度理,盲从神话传说,自然会远离唯物史观,陷入唯心史观。

如果伏羲氏真的有几千岁,那么,伏羲氏时期也就有几千年了。

有资料说伏羲氏距今约七千年,是西北氏族,由于最先发明畜牧业,有牛、马、骆驼作迁徙工具,传说他们从西北迁徙到安徽淮河流域,至今淮河流域还留有伏羲氏的遗迹和传说。

有资料说神农氏也是西北氏族,在伏羲氏之后,距今约六千年,他们发明了农业生产﹙应当是在畜牧业的基础上利用牛马耕地种植,发明了农业生产﹚,传说他们迁徙到湖北汉水流域,至今汉水流域还留有神农架地名和传说。

有资料说轩辕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他们就是东北氏族了。

传说他们发明了车船、弓矢、衣裳、指南车等水陆交通工具、战争武器、御寒服装、辨向方法等,因而很兴旺、很强大,其首领约在距今五千年时,成为中原地域的部落联盟长,相当于后来的中国帝王,故上古后期的五行家,据传说称轩辕氏族的首领、中原各部落的部落联盟长为黄帝。

西汉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不从炎帝神农氏开始,而从黄帝轩辕氏开始,说明他不大相信传说,尤其不相信“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

他以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故至今大家都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

其实是说短了,中国人在中国这块土上生存了几百万年、几十万年、几万年,有考古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可证,不容怀疑。

虽然,中国人的文明史,究竟始于何时,我们说不准确。

但是,就算伏羲氏时期有三千年,距今约七千年,以伏羲氏时期以前为远古之末,以伏羲氏时期为上古之初,说中国的易学起源于远古之末,形成于上古之初,中国的文明史,就应在万年左右,至少也应在七千年以上。

这里首先大致恢复一些史前史的本来面目,下文在历史方面就不再多作解说了。

远古时期的中国人和其他人类一样,处于蒙昧时期,虽知日月升降,昼往夜来,冷过热至,暑往寒来,高低上下,前后左右,但不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道理及如何确定相对位置,更没有年月日时,宇宙六合等时空观念。

到远古之末,中国人的智力进化了,开始观察自然变化,思考自然变化的因果关系,经过若干代人若干年的观察思考,终于发现地上的一切变化都和天上的太阳光照有关。

有太阳光照就是白天,无太阳光照就是黑夜;太阳远光照弱,就寒冷;太阳近光照强,就炎热;于是就有智者堆土立杆观察日影变化过程,又经过若干代人若干年的观察思考,终于明白了太阳和大地相对运动的关系,并掌握了它们相对运动的规律;于是就有智者根据大地的昼夜变化,想象天地是个球形,太阳在天地中围绕地球转﹙远古人的直感如此,实为地球在天空中围绕太阳转﹚,制作出一个模型来,原意是只表示大地的阴阳变化,后来用以表示整个天地宇宙的阴阳变化,名之为太极球。

后来又有智者认为整个天地宇宙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旋转运动的,就又制作出一个中心有小孔的似苹果的模型,用以表示整个天地宇宙的阴阳变化,名之为太极圈。

后来又有智者认为整个天地宇宙万物是不断可分的,可分至至小;也是不断可合的,可合至至大;就又制作出一个中心有大孔的圆圈形模型,可以套在太极球、太极圈之外,用以表示整个天地宇宙万物的阴阳变化及分合大小,名之为乾坤圈。

为了说明整个天地宇宙万物分合大小变化之理,智者还发明了太极圈变乾坤圈的演示法,流传下来的说法是:

“正反相接左右相交归于一,整体统一系统分合永不离”。

这个说法,我不理解,问过许多人,都说不理解。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一种智力测试游戏,他拿一张二指宽的纸条,告诉你:

这张纸条有两个面四个边,你如何将它变成一个面一个边?

把它一分为二就变成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不断一分为二,就变成很多套在一起的纸圈?

把大家都难住了。

最后他演示給大家看,看了演示,大家都明白了。

我突然醒悟,这不就是:

“正反相接左右相交归于一,整体统一系统分合永不离”了么!

高兴得不得了。

就知道它是远古人的太极圈变乾坤圈演示法了。

这个演示法,后来在数术学们传承下来的资料中,发现一个叫“多功能纤维束”的演示法,其说明也是“正反相接左右相交归于一,整体统一系统分合永不离”,就证明了它是古已有之的太极圈变乾坤圈演示法。

数术学家们为什么叫“多功能纤维束”呢?

因为它能表示许多自然现象和哲学原理,但他们不知道它是太极圈变乾坤圈演示法,也就是在流传中早已失其本源。

远古之末的中国人,能堆土立杆观察日影,能制作出太极球、太极圈、乾坤圈系统模型,能发明太极圈变乾坤圈演示法,这说明那时的智者已经有很高的智慧了。

当然,他们的发明创造是很多人的智慧长期接力的结果,但那也是很了不起的智慧。

长期堆土立杆观察日影的新成果,是发明太阳历八分历法。

太阳历八分历法是按阴阳变化分的,太极球、太极圈、乾坤圈系统模型也是按阴阳变化制作的,由于它们的阴阳变化完全一致,可以用系统模型中的任何一个模型表示八分历法,也可以用太极球模型表示冷热两半年,用太极圈模型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用乾坤圈模型表示二至二分四立八节。

但用模型来表示是多么的笨拙和不方便,于是就有智者将模型及其表示的阴阳变化图形化和符号化,因而有了太极图和两仪、四象、八圭符号。

太极图是太极球、太极圈的重合图,乾坤圈一直没有画出图来,因那时的画图能力还较低,不会画。

后世人会画,但不知有能表示阴阳变化的乾坤圈,所以乾坤圈一直没有图。

现在已经画出乾坤圈图来了,也已经做出太极系统模型来了,可以恢复易学的本来面目了,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远古之末发明的太阳历八分历法,以365日或366日一个回归年,以杆影最长日﹙冬至日﹚为一年之终,次日为一年之始,八节各相隔45日或46日,两节为一季,立春、春分为春季,立夏、夏至为夏季,立秋、秋分为秋季,立冬、冬至为冬季,一季为91日或92日。

当时没有月的概念,不分月。

这种太阳历八分历法,在远古之末用了多长时间不可考。

到了上古前期,曾将一个回归年分为十个时段,一段36天,十段360天。

这种分法,后来改而不用了,但被西北边远氏族继承下来,一直用到周初,在中原各氏族部落中也留下了一些痕迹,如36天罡,72地煞、108将、360周天等,都和那时的时段数、时段总数有关。

其中的360周天,后来成为圆周整分度,汉代浑天仪上的圆周分度即如此,中外皆然,是外国人学中国人的?

还是外国人的分度与中国人的分度巧合?

我说不清楚,请大家研究判断。

太阳历八分历法的八节,从古自今,一直未变,只是在神农氏时期增加了十六气,和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太阴历十二月或十三月历法合用,简称阴阳合历,一般人简称为阴历、农历、夏历等。

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下面还要说,这里就不多说了。

2、远古之末,在有了太极球、太极圈、乾坤圈系统模型和太极图之后不久,又有智者为选择采集渔猎出行方向和预测采集渔猎出行方向的吉凶祸福,发明了天地盘占卜器。

其器很简单,下盘为地盘、定位盘,地盘中心设立柱,立柱上端设可以旋转的上盘为天盘、变位盘;用圈点十数分布在天地盘上,表示天地四方五位﹙有中位﹚。

其形制如下:

天盘上为奇数圈一、三、五、七、九,五为中数,居中位,九南,一北,三东,七西。

地盘上为偶数点二、四、六、八、十,六为中数,居中位,二南,十北,八东,四西。

天盘上,南北相对数合为十,东西相对数合为十,加中数都合为十五。

地盘上,南北相对数合为十二,东西相对数合为十二,加中数都合为十八。

天地盘东、西、南、北、中,上下相对数,都合为十一。

天地盘占卜器受太极球、太极圈、乾坤圈系统模型及太极图的影响,也讲究阴阳相对相反,象数互变互补,系统平衡,全局和谐。

天地盘占卜器,在远古之末,对当时人类的采集渔猎活动起过积极作用。

当时人类面对的灾害和危险很多,雷风水火,沼泽山崖,毒蛇猛兽,都能夺去人的生命,但还是比较好应付的;最难应付的是遇到其他氏族的成员,因为那时的一个氏族是在某个地域内的一个人群,这个人群由小到大,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才有可能遇到其他氏族的成员。

那时的不同氏族,语言不同,形体相貌也略有差异,遇到一起,互相不以为是人,而以为是兽,也互相捕杀为食。

因而引发氏族战争,战争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才有氏族议和、氏族联盟、氏族通婚、氏族融合之事。

几个氏族的联盟与融合就叫部落,才有部落长。

部落之间又因同样的原因引发部落战争,又以同样的过程联盟与融合,这时才有部落联盟长。

在这些战争中,有些氏族、部落被消灭了,或战败被俘成为代劳待食的奴隶,氏族社会就逐渐发展为奴隶社会了。

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之末到上古之中才走完这个过程。

故远古之末的各个氏族的人,最难应付的危险,是遇到了其他氏族的也有智力的人。

因此,他们在不了解周围情况的前提下,外出采集渔猎,收获有无多少?

吉凶祸福如何?

是他们极想预知的事情,犹豫不决不行,贸然行动不敢,就要有个解决办法,发明了天地盘占卜器,就有了解决办法了。

说它有积极作用,是因为占卜可以快速决断,有利于生产活动;占卜结果被认为是天神的指示,就充满信心和精神,增添勇气和力量,在多数情况下,都能获得好的生产效果。

故占卜迷信不能完全否定,作为随机选择、快速决疑、获取精神力量、减少争执纠纷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不能废除的。

如分物、分家抓阄,买彩票摇号码,搞赌博掷色子等,都有这种作用,也和占卜的性质相似,至今仍在使用,将来也要使用,永远不会废除。

占卜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可以彻底废除的,有了疑难之事,一时解决不了,占卜一下,受到启发,也许就解决了。

但不能完全迷信,要认真作理性思考。

也就是一定要按照古人的提示:

“无疑不占”﹙没有疑问的事情不占卜﹚,“善豫者不占”﹙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不占卜﹚。

至于把占卜搞得十分复杂玄妙,说得非常神奇灵验,妄言吉凶祸福,擅断成败生死,骗人钱财,甚至误人性命,就是对人类社会有害的迷信活动了。

3、到了上古之初,即伏羲氏时期,有智者用八圭符号八数取代天地盘占卜器上的圈点十数,改天地盘占卜器的四方五位占卜﹙中位不起占卜作用,实际是四方位占卜﹚为八方位占卜,八圭符号因与占卜结合改名为八卦﹙后人造卦字取圭、卜结合之义﹚符号,其器改名为八卦上下盘占卜器。

八卦上下盘占卜器取代了天地盘占卜器后,八卦符号及数,在八卦上下盘占卜器上的分布,根据流传下来的,被《易传•说卦传》收录了的“天地定位章”的说法,应当如下:

天地定位,﹙天乾三正南上,地坤六正北下;相对数三、六合为九﹚

泽山通气,﹙泽兑二东南左上,山艮七西北右下;相对数二、七合为九﹚

雷风相搏,﹙雷震一正东左,风巽八正西右;相对数一、八合为九﹚

水火相射;﹙水坎五东北左下,火离四西南右上;相对数五、四合为九﹚

八卦相错,﹙八个卦成对依次错开排列﹚

数往者顺,﹙数过去的数是一二三四顺数,如是五六七八顺数﹚

知来者逆,﹙就知来的数是八七六五逆数,或是四三二一逆数﹚

是故,易,逆数也。

﹙因此,易数,是互逆之数)

注:

“天地定位章”的通行本原文是: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其中,“山泽”是“泽山”的易位表达,为行文所允许;“薄”是别字;“不”是衍文。

从“天地定位章”,我们可以知道八圭符号用于占卜改名八卦符号,仍保持其表示阴阳变化的功能,并保持其阴阳顺变、相对互补、象数互逆、系统平衡、整体统一、全局和谐的哲学原理。

只要把八卦符号按“天地定位章”排列到太极图圆周上去,就可以看到阴阳顺变、象数互逆的严密性。

太极图是圆图,以圆周内中心为上,圆周外四周为下。

排列八卦符号也要按此常规,不能上下反了。

八卦符号在太极图圆周上排列是从震仰盂开始的,《说卦传》有“雷以动之章”和“帝出乎震章”,都从震卦说起,并说震是东方之卦。

排列如下:

震仰盂在正东,上二阴符,下一阳符,为一阳外现,为数一,表示春分;

兑上缺在东南,上一阴符,下二阳符,为二阳外现,为数二,表示立夏;

乾三连在正南,三阳符,为全阳,为数三,表示夏至;

离中虚在西南,上下阳符,中一阴符,为阳中生阴,为数四,表示立秋;

巽下断在正西,上二阳符,下一阴符,为一阴外现,为数八,表示秋分;

艮覆碗在西北,上一阳符,下二阴符,为二阴外现,为数七,表示立冬;

坤六断在正北,三阴符,为全阴,为数六,表示冬至;

坎中满在东北,上下阴符,中一阳符,为阴中生阳,为数五,表示立春。

八卦符号某个符号为某数,不是主观随意认定的,也是有客观理由作依据的。

八卦符号和四象符号、六十四卦符号,都是由两仪符号组成的。

两仪符号只有两个:

一个是阳仪符号,简称阳符;一个是阴仪符号,简称阴符。

阳符表示有阳光,故可表示实和有,故为1;阴符表示无阳光,故可表示虚和无,故为0;阳为上为实,阴为下为虚;阳符在阴符之下,不当位,但为实,表示奇数1;阴符在阳符之下,为当位,可为实,是虚中之实,表示偶数2,而不表示偶数0;阳符在阴符之上,为当位,是实中之实,表示奇数3,而不表示奇数1;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混合型组合中,阳符仍表示奇数1,阴符仍表示偶数2。

按以上理由,分列如下:

震:

上阴0,中阴0,下阳1,故为1、为一阳外现、为春分;

兑:

上阴0,中阳1,下阳1,故为2、为二阳外现、为立夏;

乾:

上阳1,中阳1,下阳1,故为3、为全阳、为夏至;

离:

上阳1,中阴2,下阳1,故为4、为阳中生阴、为立秋;

巽:

上阳3,中阳3,下阴2,故为8、为一阴外现、为秋分;

艮:

上阳3,中阴2,下阴2,故为7、为二阴外现、为立冬;

坤:

上阴2,中阴2,下阴2,故为6、为全阴、为冬至;

坎:

上阴2,中阳1,下阴2,故为5、为阴中生阳、为立春。

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也可以用来表示历法。

用六十四卦分管阳历回归年365或366日,一卦约管5.7日,一卦有六爻,约为一爻管0.9日;六十四卦分布在太极图圆周上,其各卦阴阳爻的多少,也大致能反映出它所管时段的冷热气候变化。

用六十四卦分管阴历年12或13个月,六十四卦共有384爻,约相当于阴历13个月的日数,约为一爻管1日;如是12个月,也约为一爻管0.9日;同样能反映出所管时段的冷热气候变化。

总之,八卦六十四卦是八圭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作用是表示自然太阳历﹙阳历﹚和自然太阴历﹙阴历﹚,实际上表示的是中国特有的阴阳合历。

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历法是纯自然历法,连世界通用的公历也有宗教的影响和痕迹,算不上纯自然历法。

只有纯自然历法,才能算是真正的自然科学。

八卦六十四卦用于占卜,只是它的一个分支,是它的次要作用。

由于它被应用到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去了,因此,它虽有导致迷信的不良作用,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基本准则,就会进入其中,并用它表示出来,它就孕育、产生、发展了社会科学。

它能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起来,就合乎哲学的定义,是真正的哲学了。

以上三项内容为易学三源。

因此,可以说易学发端于远古之末,形成于上古之初的伏羲氏时期,从发端到形成,都表现出中国人有很高的智慧。

但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有许多内容传丢了、传错了,实在可惜。

幸好“天地定位章”流传下来了,能补正以前的失误。

否则,易学就会永远是一团乱麻,理不顺,说不明,任人信口雌黄了。

可以肯定“天地定位章”,是打开易学殿堂大门的金钥匙。

谁掌握了这个金钥匙,谁就能进入易学的殿堂,成为易学专家。

否则,就只能在易学的殿堂外乱转,当个江湖术士。

“天地定位章”不仅是进入易学殿堂的金钥匙,还是衡量一切易学义理说法、图式画法、符号方位、象数次序,是否合理正确的真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易学的正误得失就一目了然了。

因此,只有依据“天地定位章”,才能恢复原始易学的本来面目和史前史的本来面目。

在八卦上下盘占卜器取代了天地盘占卜器之后,有些人觉得八卦符号不如圈点直观好用,但八方位占卜确实比四方位占卜好,就仍用圈点九数改天地盘占卜器为地盘占卜器。

其数位安排如下:

圈点九数,五为中数,居中位。

九为南,一为北,三为东,七为西,居四正﹙四方﹚之位。

二东北,八西南,四东南,六西北,居四维﹙四隅﹚之位。

圈点九数的排列,和八卦上下盘占卜器上的八数排列相似,都排成“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互逆之数,从北为一、东北二、东为三、东南四,过中数五,至西北六、西为七、西南八、南为九,形成在圆周上一二三四和九八七六相接,九八七六和一二三四相接的互逆之数。

八方位相对之数加中数五都为十五,实现了数理平衡,和八卦上下盘占卜器上八卦之数的数理平衡相似,不同的是八卦上下盘占卜器上的八卦之数没有中数,不是九数,而是八数,不是九为南、一为北,而是三为南、六为北。

因此,“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就成为占卜能预知未来、预测吉凶的理论依据。

故在中国人的语言中,“逆料”就是“预知”、“预测”的同义语。

天地盘占卜器改为地盘占卜器后,天地盘占卜器就逐渐无人使用而失传了,流传下来一个图,地盘占卜器也因盛行八卦占卜法而逐渐失传,也流传下来一个图,到了上古中后期﹙商周时代﹚,已经无人知道两个图各是什么图,只认为这两个图与占卜有关,就附以神话,说这两个图,一个是龙马从大河中驮出来的,就叫“河图”;一个是灵龟从洛水中背出来的,就叫“洛书”。

故《易传》记录搜集到的传说是: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因此,一般人认为是伏羲氏则河图、洛书画八卦。

孔安国说:

“河图、洛书,八卦是也”。

竟直接认为河图、洛书就是八卦。

这两种认为,都不正确。

《易传》中有“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又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都说的是天地盘占卜器﹙河图﹚之数,没有说地盘占卜器﹙洛书﹚之数。

后来,占卜改用龟筮法,定“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比“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数少五;又比地盘占卜器﹙洛书﹚之数四十五多五,不知是何理由和有何依据?

三、说流

伏羲氏时期以后的易学,就是易学之流。

流有主流、支流之分,正宗、旁门之别。

主流当然是《周易》或《易经》,但《周易》或《易经》似乎已经不是正宗,而是旁门了。

因为它已经不知道易学主要是研究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的规律,发明历法的阴阳变化之学;其次才是研究决疑、预测、利事、服众之法的占卜之学。

丢掉了易学的主要内容,发展了易学的次要内容,虽然可以算是主流,但不能算是正宗。

那什么学问才能算是易学的正宗呢?

历代的天文、地理、气候、历算之学才能算是易学的正宗。

我们先弄明白了这些道理,再来说易学的流传过程及派别,就好说了。

分说如下:

1、上古前期,在伏羲氏时期之后,为神农氏时期。

神农氏是最先发明种植作物的氏族,人类的农业生产,是从这个氏族的这个时期开始的。

农业生产必须准确掌握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才能有所收获。

已有的分回归年为八节的太阳历历法﹙简称阳历﹚,一节为45或46日,不够准确,就按圈点十数分回归年为十个时段,一个时段为36日,余5或6日,前4日为过年准备期,后1或2日为过年。

当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语言中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语音来称说这十个时段,因对应于天地盘占卜器上的十数,叫十天干。

这种历法用了若干年,觉得还是不够准确,就有智者根据月相变化周期,发明太阴历历法﹙简称阴历﹚,与太阳历历法配合使用,简称阴阳合历或阴阳历。

分阳历回归年为十个时段的历法不用了,但被西北边远氏族继承下来,后来,也将十个时段叫十个月,一直用到周初。

有《诗•豳风七月》可以为证。

神农氏时,又在阳历回归年八节之间增加十六气成为二十四节气,并以气象、农事为十六气名,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不误农时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个氏族因农业的发明、发展而兴旺强大起来,故被称为神农氏。

其首领由氏族部落长上升为部落联盟长,受到各氏族部落的拥护和爱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中原大地,约相当于后来的帝王。

后来的五行家,说他以火徳王,称他为炎帝。

神农氏时期,又有智者根据月相变化周期发明阴历,规定一个回归年为十二个月,但一个月为29或30日,十二个月只有354日左右,尚余11或12日,每三年加一个闰月还有余,故每十九年中要加七个闰月。

以只有一个节气之月为上月的闰月,如八月之后的月只有一个节气,就叫闰八月,以合一年十二个月的规定。

当时,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语言中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语音来称说十二个月,叫十二地支。

后来,又分1日为12时﹙24小时﹚,又以十二地支语音称说十二时。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语音,就成为常用语音。

后来造字,就先为十天干、十二地支的语音造字。

造成这些字并应用这些字,又是一个很长过程,因此,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文字出现和应用都最早,但究竟早到何时,不可确考,估计当在神农氏时期以后。

神农氏时期的人们,也用八卦上下盘占卜器占卜,但认定的起始卦和对八卦六十四卦各卦的解说,与伏羲氏时期确定的有所不同,有资料说是以艮卦为起始卦,故其后之人称神农氏时期的占卜法为连山易。

当时,也有用地盘占卜器占卜的,但很少。

2、上古前期,在神农氏时期之后,为轩辕氏时期。

轩辕氏是最先发明车船、弓矢、布帛、衣裳、指南车的氏族。

他们的发明,使他们很快兴旺强大起来,其首领取得了部落联盟长的地位,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