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9.60KB ,
资源ID:10271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271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1、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6分) 同意。(1分)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1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二)咏物言志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整体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

2、抓住其某些特征描摹。手法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典型题例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政:通“正”1.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参考:(1)采菊东篱下

3、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三) 咏史怀古诗: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写法上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等等。基本主题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请;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4、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同情百姓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典型题例3】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4分)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

5、不堪设想的。2“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四)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例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斗志昂扬、 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

6、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常见意象:边关、玉门关、黄河、长城、阴山、黑山、烽火、大漠、黄沙、鸿雁、雪、琵琶、胡琴、羌笛、战鼓、金柝、胡笳、号角、落日、朔风、关山月、胡人、胡马。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沧桑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哀痛。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

7、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物、心理。【典型题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1. 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饮马泉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既包含收复的喜悦,又透露出昔日国难的感慨。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

8、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3.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壮婉转,诗人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地不再落入胡人之手。(五)闺怨诗: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基本主题:表现闺妇对出征在外的丈夫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典型题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闺思

9、 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1.诗中抓取了那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诗中作者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本和众多采桑女一样,到郊外采桑喂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竹篮空空。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在思念自己从军的丈夫。(六) 羁旅诗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借景抒情),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等等情感。

10、 1、常描写的景物(意象):驿道、马、客船、杜鹃、鸿雁、归雁、家书、故园、孤灯、晚钟、凄风、苦雨、浮萍、飞蓬、月2、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3、常用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衬托(乐景衬哀情) 、对比、联想 想象(想象家人想自己的情景)、 虚实结合,4、基本主题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 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艰辛,孤独(孤苦无依) 愁苦,寂寞的心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典型题例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10分)二月二日 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

11、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注释】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1.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典型题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旅 宿 杜牧旅馆无良伴,

12、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1.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羁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

13、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羁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羁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七)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1、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2、送别诗常用意象 :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曲江(长安南边的一条河流,两岸植柳,唐诗常有的意象); 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 物象:杨

14、柳、柳絮、杨花,春草(萋萋)、秋 月、夕阳,孤舟(兰舟)、孤帆、流水、瘦马、芳草、晚风、笛声、远山、浊酒等)3、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常用写景的方式:眼前景(实写)途中景(虚写)目的地景(虚写)写景技巧:想象、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时空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送别诗表达的情感:表现诗人志节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之情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安慰、难舍难分旷达洒脱,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典型题例8】阅读下面

15、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1.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3分。第一层1分,第二层2分)(八)咏怀诗:咏怀诗就是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咏怀诗就是抒发作者情怀、情感(或抱负)的诗,“怀”就是情怀、情感或抱负。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来看,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

16、诗。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繁多。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典型题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金陵驿 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1.本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

17、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残酷现实,表达出诗人无所依托、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2.在尾联中作者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有什么作用?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四、关注高频考点,规范答题(1)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1.小口径问什么答什么2.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18、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二)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及答题思路。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

19、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0、)。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

21、的感情。第四种模式:炼字型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逐层

22、逐联分析。(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2.这种题型其实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3.答题思

23、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和评论答题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三)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

24、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典型题例】1.阅读溪居(柳宗元),完成题目。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 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常常在自然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3分)这是一种闲散、自

25、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2分)2.阅读春闺思(张仲素),完成题目。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融合骀荡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3.阅读二月二日(李商隐),完成题目。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分)手法:拟人、对偶(2分)。对“万里”、“三年”两个词进行赏析。“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4.阅读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

26、归京(杜牧),完成题目。(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境。(2分,一层1分)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虚实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2分,一层1分。答“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1分)(2)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对比(1分)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2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

27、,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2)(4分)“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

28、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