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71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

古代官吏的服饰。

1.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你认同吗?

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

(6分)

同意。

(1分)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

(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1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

“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整体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描摹。

手法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典型题例2】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野菊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1.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答案参考:

(1)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三)咏史怀古诗: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写法上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等等。

★基本主题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请;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同情百姓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典型题例3】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

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

②征虏亭:

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4分)

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两句有何深意?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

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

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

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

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四)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例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斗志昂扬、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

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

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常见意象:

边关、玉门关、黄河、长城、阴山、黑山、烽火、大漠、黄沙、鸿雁、雪、琵琶、胡琴、羌笛、战鼓、金柝、胡笳、号角、落日、朔风、关山月、胡人、胡马。

①建立功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山河沧桑的痛苦;

④久居边关的乡愁;

⑤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⑥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物、心理。

【典型题例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1.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

饮马泉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

既包含收复的喜悦,又透露出昔日国难的感慨。

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

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3.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壮婉转,诗人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地不再落入胡人之手。

(五)闺怨诗:

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基本主题:

①表现闺妇对出征在外的丈夫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②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③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典型题例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诗中抓取了那一细节?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

诗中作者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

本和众多采桑女一样,到郊外采桑喂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竹篮空空。

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在思念自己从军的丈夫。

(六)羁旅诗

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借景抒情),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等等情感。

★1、常描写的景物(意象):

驿道、马、客船、杜鹃、鸿雁、归雁、家书、故园、孤灯、晚钟、凄风、苦雨、浮萍、飞蓬、月

2、景物特点:

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3、常用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联想想象(想象家人想自己的情景)、虚实结合,

★4、基本主题①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

②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艰辛,孤独(孤苦无依)愁苦,寂寞的心境;

③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④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⑤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典型题例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10分)

二月二日①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井:

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③亚夫营:

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

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

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

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典型题例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

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

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

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

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

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羁旅之愁,故园之思。

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

表现一种愉悦心情。

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羁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

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

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羁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七)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1、送别习俗:

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2、送别诗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

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曲江(长安南边的一条河流,两岸植柳,唐诗常有的意象);

时间意象:

日暮、月夜、清晨;

物象:

杨柳、柳絮、杨花,春草(萋萋)、秋月、夕阳,孤舟(兰舟)、孤帆、流水、瘦马、芳草、晚风、笛声、远山、浊酒等)

3、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常用写景的方式:

眼前景(实写)——途中景(虚写)——目的地景(虚写)

写景技巧:

想象、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时空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感情色彩:

①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②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送别诗表达的情感:

①表现诗人志节

②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之情

③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安慰、难舍难分

④旷达洒脱,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

⑤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典型题例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③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

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的的:

明亮、鲜明的样子。

③旆,旗帜。

1.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自己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

(3分。

第一层1分,第二层2分)

(八)咏怀诗:

咏怀诗就是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咏怀诗就是抒发作者情怀、情感(或抱负)的诗,“怀”就是情怀、情感或抱负。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来看,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

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繁多。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①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

②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

③对个体生命的把握;

④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典型题例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

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残酷现实,表达出诗人无所依托、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2.在尾联中作者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四、关注高频考点,规范答题

(1)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1.小口径问什么答什么

2.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常见写作手法(技巧)。

(2)手法揭示的内容:

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

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

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

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

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

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诗歌鉴赏简答题:

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逐层逐联分析。

(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其实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和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

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三)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

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

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

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

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

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

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典型题例】

1.阅读《溪居》(柳宗元),完成题目。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

有着怎样的特点?

(5分)

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

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

常常在自然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

(3分)这是一种闲散、自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

(2分)

2.阅读《春闺思》(张仲素),完成题目。

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融合骀荡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3. 阅读《二月二日》(李商隐),完成题目。

 ⑴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

(2分)②手法:

拟人、对偶(2分)。

⑵对“万里”、“三年”两个词进行赏析。

“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

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

“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

4.阅读《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完成题目。

(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分析。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

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境。

(2分,一层1分)

第二联:

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虚实结合”);

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

(2分,一层1分。

答“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1分)

(2)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1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对比(1分)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

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

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

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

(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

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

)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