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2.25KB ,
资源ID:103862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0386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一语文古诗大全.docx

1、初一语文古诗大全初一语文第15课古诗知识点提纲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出处;诗歌体裁;二、默写全诗;默写名句;三、朗读节奏;四、赏析名句;诗歌主旨;主要内容等;五、复习做过的练习题:包括名校课堂、课后练习、活页、课堂笔记、考过的试卷等等。初一古诗词赏析复习知识点观沧海【文学常识】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厦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节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2、,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内容情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写法特色】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字句理解】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

3、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全是写实景。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虚景)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中考链接】2007南京: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第24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写的是动景,“_”,写的是静景。 答案: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2第56句中的“若”字用

4、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中考模拟: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5、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5、对观沧海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征乌桓时所作。B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观沧海后的深切感受。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写景的十句诗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奇特的想像融合在一起,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答案:1、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B3、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B

6、钱塘湖春行【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新乐府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内容情感】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钱塘湖春”是内容,“行”是线索。【写法特色】移步换景,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

7、感受。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最后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字句理解】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脚,有下垂义。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

8、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中考链接】2004河南: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暖,燕啄春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

9、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地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009泰州: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5分)(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2分) 答案:“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2分,写出词语1分,品析1分)(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

10、是“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 答案: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2分)2009四川:1、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最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2、“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2分) 答案: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

11、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3、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2分)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2010年湖北:钱塘湖春行(略) 满井游记(略) 对比阅读1.(2分)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答案: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2.(2分)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

12、似感受的诗句。 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因曾被贬官至龙标,世称王龙标。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13、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体裁:语言形式属七绝,题材内容属借景抒情诗诗歌背景:本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时,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中心:诗人借暮春景物抒写对朋友的同情

14、与安慰。赏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上句写景:“杨花”即柳絮,漂泊无定;“子规”即杜鹃鸟,其声凄厉。选取暮春两种特有景物,融情入景,渲染哀伤凄恻气氛,也象征人的飘零、离别之痛。 2)下句叙事:“过五溪”,点明友人被贬荒远、道路艰难,表达作者对友人危难的痛惜关切。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此为抒情。拟人手法,把月和风人格化,把“愁心”物化,表达对友人同情安慰的真挚感情(作者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友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15、夜郎西。1. 李白, 朝人,字 ,号 ,有“ ”之称。其诗被称为“ ”。王昌龄是该朝 诗人,善写七绝诗,故以“ ”著称。请你写出出自这位诗人之手的一句诗: , 。2. 请写出除此诗外李白另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句: , 。 , 。2.解词:左迁: 闻道: 与: 3.划分节奏并赏析:1)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2)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秋天郊野日暮的萧瑟秋景图:暮色苍茫,秋风萧瑟的晚秋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道旁是缠着古藤的老树,鸦雀已回巢,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是稀疏的村舍,炊烟缕缕,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牵着一匹瘦

16、马独自缓缓而行。 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深深哀愁。 以“枯藤、老树、昏鸦”烘托旅人的悲凉哀愁。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反衬他无家可归的凄凉。(情景交融) “瘦”传神表现出他身世的困苦和长期跋涉的艰辛。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是点睛之笔,既总括了全词,又揭示主题(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深深哀愁。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这里停泊的意思1、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一句“平”“阔”“正”“悬”的表达效果:“平”“阔”“正”“悬”写出江面上风顺、风和,波平浪静、大江直流额的开阔景象。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蕴含新生事物终将代替旧的事物的哲理。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蕴含的思想情感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